一七 延安,你這莊嚴雄偉的古城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二天,天虹就被編到第二班裡去了。
從此以後,他開始了一種新鮮而緊張的士兵生活。
他必須着裝整整齊齊而毫不馬虎;他必須走路擡起頭來且挺胸闊步;他必須一聽哨音就飛步集合而毫不拖延;他必須見了首長行标準的敬禮以示尊敬;他必須在叫到自己的名字時大聲喊“到”且嗓音洪亮。
總之,從早到晚,都像在唱一首快節奏的進行曲,連在廁所裡大便都不敢怠慢。
也正是從這時起,天虹才接觸到一個大時代色彩斑斓的生活。
這個班一共有十個人。
班長張行,個子奇高而腦袋略小,尖尖臉,戴一副近視眼鏡,活像一隻長頸子的鹳鳥。
據說大學畢業後,他在社會上已經做過一些工作。
從行動看,他處處以身作則,很像是一個黨員。
副班長張達,人高而瘦,身體衰弱不堪,兩條腿細得像麻稈,還帶着沉重鐐铐留下的傷痕。
據說他是一個被監禁了十年的共産黨員,因國共合作才釋放出來。
雖然緊張的軍事生活使他十分吃力,但他的精神卻十分活躍,常常像老大哥給大家解釋一些問題。
第三位姓高,是北大的學生,也戴着近視眼鏡,常常面帶微笑,讨論會上雄姿英發,一張口就滔滔不絕,被稱為“高老夫子”。
可是他的着裝最成問題,怎樣整饬也還是像個包不攏的粽子。
第四位姓胡,圓圓臉,身材矮胖,是法國的化學博士,他是特意從巴黎回國參加抗戰的。
他常常提周恩來,說周親筆寫信介紹他來到抗大。
他自然是全大隊的著名人物。
上課時,政治經濟學教授常常當衆考他:“胡博士,你來談談剩餘價值的問題。
”他不得不站起來紅着臉說:“我是搞科學技術的,這個我弄不明白。
”引得大家哄然大笑。
胡博士手裡大概有幾個錢,人們就常常撺掇他:“胡博士,請客!”胡博士并不小氣,常請人在合作社裡吃上一頓。
可是有一條,他必須在菜盤上用筷子劃出一條楚河漢界,互不侵犯。
第五位姓陳名爾東,是山西太原師範的學生,他面頰紅潤,熱情奔放,善寫歌詞、作曲也不外行,被選為本隊的文化娛樂委員。
他寫的《黎明曲》正在整個抗大傳唱;每當他指揮全隊唱歌時,臂膀上下飛舞,異常有力,幾乎被稱為“音樂家”了。
還有第六位是一個從唐山來的工人,不久前被前方部隊送來深造。
他體魄強壯,樸實聰穎,雖然文化程度較低,但在前線已參加過幾次戰鬥,是全班惟一經過戰鬥洗禮的學員。
第七個名叫巴斯克,是一位來自馬來亞的華僑,他那一口廣東話班裡人誰也不懂,卻常常愛舉手搶着發言,他一張嘴,大家都瞠目結舌。
以上這些人,都比天虹的年齡大。
和他年紀相仿的,隻有兩個人。
一個叫高鳳崗,剛剛二十歲,生得精明伶俐,高高的鼻梁兩邊,長着一雙鷹眼。
據說他上過半年的國民黨中央軍校,已經受過相當的軍事訓練,因此在軍容風紀、制式教練或野外勤務,都被樹為全隊樣闆,堪稱标準軍人。
另一個名叫晨曦,和天虹同年,過了年也才十八歲。
他和高鳳崗相反,人生得文弱腼腆,戴着一副近視鏡,一說話就臉紅,像個大姑娘似的。
軍風紀也不像個樣子。
他愛悶着頭看小說,愛沉思默想,有時還偷偷地在小本上寫詩。
後來被大家發現,就戲稱他為“小詩人”。
天虹到了班裡,一看别人都比自己年齡大,經驗多,知識廣,膽怯得很。
讨論會上常常不敢發言。
幸虧那個“高老夫子”,一開會就如魚得水,喜氣洋洋,不發言則可,隻要張開口就一發而不可收,常常弄得大家抓耳撓腮徒喚奈何。
如果不是正副班長一再提醒,那是收不了場的。
其他人也都可侃侃而談。
比如副班長就常常聯系到黨的曆史來闡明問題;胡博士則常常說到國外見聞;即使那位文化程度不高的工人,也可以談談個人經曆和前方的戰鬥。
而天虹則每每羞愧得不知道說什麼好。
這樣他就同年齡相仿的高鳳崗、晨曦漸漸接近起來。
禮拜天是延安難得的松弛的日子。
抗大同學除去洗洗衣眼,就是到街上逛逛,借以寬舒一下過度緊張的生活。
這天,天虹同高鳳崗、晨曦三人一起結伴上街。
禮拜天的延安城照例熱鬧非常。
男男女女,往來如織,歡聲笑語,不絕于耳。
仔細聽去,南腔北調,祖國四面八方的口音應有盡有,真是一個大時代的合唱。
延安的街道不長,在小飯館裡吃點小吃,到光華書店裡買幾本新出的書,也就諸事齊備。
三個人轉完吃完,興猶未盡,晨曦提出登清涼山覽勝,大家一緻贊同。
清涼山與嘉陵山相對,像是拱衛着延安城的兩個哨兵。
嘉陵山上有一座寶塔,清涼山上有一座古廟。
天虹自從來到延安,清涼山還沒登臨過。
年輕人爬山快,不一時就來到山頂。
這裡西面是巍峨的鳳凰山,腳下是延河清淺的溪水,風光還真是不錯。
他們随意在古廟各處遊逛。
忽然在粉壁牆上,看到了歪歪扭扭用鉛筆寫下的字句: 自從當兵離開家, 家中丢下一枝花。
有心回家把花采, 手中無錢難回家。
三人看了哈哈大笑。
很明顯,這是内戰停止前,進攻蘇區的白軍士兵留下的,至今已成為時代的陳迹了。
大家随便坐在古廟外的台階上聊起天來。
“晨曦,你不是也挺愛寫詩的麼?”天虹笑着問。
“我
從此以後,他開始了一種新鮮而緊張的士兵生活。
他必須着裝整整齊齊而毫不馬虎;他必須走路擡起頭來且挺胸闊步;他必須一聽哨音就飛步集合而毫不拖延;他必須見了首長行标準的敬禮以示尊敬;他必須在叫到自己的名字時大聲喊“到”且嗓音洪亮。
總之,從早到晚,都像在唱一首快節奏的進行曲,連在廁所裡大便都不敢怠慢。
也正是從這時起,天虹才接觸到一個大時代色彩斑斓的生活。
這個班一共有十個人。
班長張行,個子奇高而腦袋略小,尖尖臉,戴一副近視眼鏡,活像一隻長頸子的鹳鳥。
據說大學畢業後,他在社會上已經做過一些工作。
從行動看,他處處以身作則,很像是一個黨員。
副班長張達,人高而瘦,身體衰弱不堪,兩條腿細得像麻稈,還帶着沉重鐐铐留下的傷痕。
據說他是一個被監禁了十年的共産黨員,因國共合作才釋放出來。
雖然緊張的軍事生活使他十分吃力,但他的精神卻十分活躍,常常像老大哥給大家解釋一些問題。
第三位姓高,是北大的學生,也戴着近視眼鏡,常常面帶微笑,讨論會上雄姿英發,一張口就滔滔不絕,被稱為“高老夫子”。
可是他的着裝最成問題,怎樣整饬也還是像個包不攏的粽子。
第四位姓胡,圓圓臉,身材矮胖,是法國的化學博士,他是特意從巴黎回國參加抗戰的。
他常常提周恩來,說周親筆寫信介紹他來到抗大。
他自然是全大隊的著名人物。
上課時,政治經濟學教授常常當衆考他:“胡博士,你來談談剩餘價值的問題。
”他不得不站起來紅着臉說:“我是搞科學技術的,這個我弄不明白。
”引得大家哄然大笑。
胡博士手裡大概有幾個錢,人們就常常撺掇他:“胡博士,請客!”胡博士并不小氣,常請人在合作社裡吃上一頓。
可是有一條,他必須在菜盤上用筷子劃出一條楚河漢界,互不侵犯。
第五位姓陳名爾東,是山西太原師範的學生,他面頰紅潤,熱情奔放,善寫歌詞、作曲也不外行,被選為本隊的文化娛樂委員。
他寫的《黎明曲》正在整個抗大傳唱;每當他指揮全隊唱歌時,臂膀上下飛舞,異常有力,幾乎被稱為“音樂家”了。
還有第六位是一個從唐山來的工人,不久前被前方部隊送來深造。
他體魄強壯,樸實聰穎,雖然文化程度較低,但在前線已參加過幾次戰鬥,是全班惟一經過戰鬥洗禮的學員。
第七個名叫巴斯克,是一位來自馬來亞的華僑,他那一口廣東話班裡人誰也不懂,卻常常愛舉手搶着發言,他一張嘴,大家都瞠目結舌。
以上這些人,都比天虹的年齡大。
和他年紀相仿的,隻有兩個人。
一個叫高鳳崗,剛剛二十歲,生得精明伶俐,高高的鼻梁兩邊,長着一雙鷹眼。
據說他上過半年的國民黨中央軍校,已經受過相當的軍事訓練,因此在軍容風紀、制式教練或野外勤務,都被樹為全隊樣闆,堪稱标準軍人。
另一個名叫晨曦,和天虹同年,過了年也才十八歲。
他和高鳳崗相反,人生得文弱腼腆,戴着一副近視鏡,一說話就臉紅,像個大姑娘似的。
軍風紀也不像個樣子。
他愛悶着頭看小說,愛沉思默想,有時還偷偷地在小本上寫詩。
後來被大家發現,就戲稱他為“小詩人”。
天虹到了班裡,一看别人都比自己年齡大,經驗多,知識廣,膽怯得很。
讨論會上常常不敢發言。
幸虧那個“高老夫子”,一開會就如魚得水,喜氣洋洋,不發言則可,隻要張開口就一發而不可收,常常弄得大家抓耳撓腮徒喚奈何。
如果不是正副班長一再提醒,那是收不了場的。
其他人也都可侃侃而談。
比如副班長就常常聯系到黨的曆史來闡明問題;胡博士則常常說到國外見聞;即使那位文化程度不高的工人,也可以談談個人經曆和前方的戰鬥。
而天虹則每每羞愧得不知道說什麼好。
這樣他就同年齡相仿的高鳳崗、晨曦漸漸接近起來。
禮拜天是延安難得的松弛的日子。
抗大同學除去洗洗衣眼,就是到街上逛逛,借以寬舒一下過度緊張的生活。
這天,天虹同高鳳崗、晨曦三人一起結伴上街。
禮拜天的延安城照例熱鬧非常。
男男女女,往來如織,歡聲笑語,不絕于耳。
仔細聽去,南腔北調,祖國四面八方的口音應有盡有,真是一個大時代的合唱。
延安的街道不長,在小飯館裡吃點小吃,到光華書店裡買幾本新出的書,也就諸事齊備。
三個人轉完吃完,興猶未盡,晨曦提出登清涼山覽勝,大家一緻贊同。
清涼山與嘉陵山相對,像是拱衛着延安城的兩個哨兵。
嘉陵山上有一座寶塔,清涼山上有一座古廟。
天虹自從來到延安,清涼山還沒登臨過。
年輕人爬山快,不一時就來到山頂。
這裡西面是巍峨的鳳凰山,腳下是延河清淺的溪水,風光還真是不錯。
他們随意在古廟各處遊逛。
忽然在粉壁牆上,看到了歪歪扭扭用鉛筆寫下的字句: 自從當兵離開家, 家中丢下一枝花。
有心回家把花采, 手中無錢難回家。
三人看了哈哈大笑。
很明顯,這是内戰停止前,進攻蘇區的白軍士兵留下的,至今已成為時代的陳迹了。
大家随便坐在古廟外的台階上聊起天來。
“晨曦,你不是也挺愛寫詩的麼?”天虹笑着問。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