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戰争向他走來
關燈
小
中
大
夕陽銜山的時候,解除空襲警報的舒緩的汽笛聲才遠遠地傳來。
人們輕輕地籲了口氣,從郊外的高粱地和小樹林裡紛紛走出來,開始回城。
馬路上擠擁着絡繹不絕的人群。
他們每個人的臉上都帶着困頓和疲憊的神色。
因為天剛剛亮,設在城中心鼓樓上的警報器,就發出了一種充滿恐怖的甚至是撕裂人魂魄的聲音——這也許是世界上最難聽的聲音了,就好像炸彈頃刻間就要丢在你的頭上,人們不得不慌慌張張地跑到城外。
他們幾乎是眼睜睜地等着那不祥之物的到來。
直到中午時分,才看見十幾架塗着太陽微的飛機向南去了。
但是空襲警報沒有解除,人們仍然不敢輕易回城。
在八月的太陽燒烤下,整整一天不吃不喝,人們如何忍受得了?最可憐的還是那些孩子和老年人,高粱地裡不時傳來孩子的哭聲和老年人的歎氣聲。
現在好了,這一天總算捱過去了。
人群裡有一個學生模樣的青年,他好像邊走邊思慮着什麼。
他留着小分頭,雙頰绯紅,充滿青春的朝氣。
看來最多不過十七八歲。
他的眼神裡流露着單純、熱誠和大膽,還有一點兒難以掩飾的幼稚。
正像臨近麥熟時節的杏子,黃了一半,還青着一半。
從他的穿着看,家庭裡是不會寬裕的。
他穿的白襯衣和西式褲子雖說都近于城市打扮,細看卻是家做的,腳下一雙家做的布鞋也比較破舊了。
盧溝橋事變過去了一個月,人們在惶惶不安中進入了八月。
平津已經淪陷。
聽說前幾天日軍在北平舉行了入城式。
現在正沿着平漢路和津浦路繼續南犯。
今天早晨的廣播又說,日軍在上海登陸,淞滬方面也發生了戰事。
這個青年的心,也像全國人一樣,處在深深的震撼裡。
他想起前年冬季一個風雪彌漫的日子,他們為了響應北平學生的一二·九運動,要求國民黨政府抗戰,舉行了遊行,他不是把嗓子都喊啞了嗎!現在神聖的民族解放戰争已經開始了,他将何以來報效瀕臨危亡的祖國呢?何況他所在的D城,距離平津前線不過二三百公裡,可說是危在旦夕了。
他将怎樣來迎接即将到來的一切呢? 在塵土飛揚的路上,他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擡頭望望城裡的那座古塔。
他的名字叫周天虹,自小就生長在這座城市裡,這裡古老的城牆,古老的鐘鼓樓,古老的街巷,以及小河、水坑等大大小小的地方都留着他童年的足迹。
他尤其心愛這座古塔。
D城是座遠近聞名的古城,而古塔又是這座古城的标志。
他從小就聽老人說,D城是一隻船,古塔就是它的桅杆。
還說塔下面有口深井,深井通着大海,井裡的水是不能随便動用的。
一天,一個不懂事的孩子到這井裡去打水,水随着桶底越漲越高,剛把水桶提出來,大水就把城市淹沒了。
于是後來就蓋上一個鐵蓋子,上面又修了這座高塔。
周天虹從小到鄉下姥姥家去,或者春天郊遊歸來,都要親呢地看看這座住滿燕子的古塔。
隻要看見古塔也就離家不遠了。
可是今天這座美麗的古塔,在周天虹的眼裡,卻顯出憂傷的樣子,那塔頂上一群群飛來飛去的燕雀,似乎也在啁啾悲鳴。
仿佛這一切不久就會傾倒在炮火中了。
想到這裡,他覺得巍然屹立的古塔也像要搖晃起來。
三十年代的D城,是一個油燈與電燈共存、牛車與汽車并行的城市。
在靠近平漢鐵路車站附近,已經有一條近代化的街道,商旅雲集,生意繁華,鄉下人稱之為“洋街”。
他們每到城裡來,總要到“洋街”逛逛,尤其要到百貨店的哈哈鏡前嘻嘻哈哈笑上半天。
而城裡卻依然是幽靜娴雅的中古世紀的風味。
街道兩邊都是高門大宅,青石鋪成了高高的門台,一個個翼然而立的門樓,仍顯出幾分往日的威嚴。
門樓上多半懸着金字匾額,什麼“進士第”、“大夫第”、“德高望重”、“光生晝錦”、“文魁”、“武魁”等等。
想當年也許是車馬盈門,而今除了一兩戶還像個樣子,差不多全都敗落了。
這些大家族的後裔,分裂成無數的小市民、小商販、城市貧民、工人、打零工者,以及愁眉不展的失業者。
他們仍舊麇集在往昔繁華過的宅第裡。
周天虹的父親,是個一輩子也沒有考中秀才的可憐的讀書人,當過鐵路上的巡警,縣政府的書記,小旅店的記賬人,還有一段唉聲歎氣的長期失業,最後貧病而死。
不久,他那多病的母親也随之去世。
那時周天虹正在本縣的鄉村師範讀書,還沒有畢業,幸虧堂兄收留,兩家就合在一處。
他的大哥機警能幹,當過好幾年吳佩孚的士兵,
人們輕輕地籲了口氣,從郊外的高粱地和小樹林裡紛紛走出來,開始回城。
馬路上擠擁着絡繹不絕的人群。
他們每個人的臉上都帶着困頓和疲憊的神色。
因為天剛剛亮,設在城中心鼓樓上的警報器,就發出了一種充滿恐怖的甚至是撕裂人魂魄的聲音——這也許是世界上最難聽的聲音了,就好像炸彈頃刻間就要丢在你的頭上,人們不得不慌慌張張地跑到城外。
他們幾乎是眼睜睜地等着那不祥之物的到來。
直到中午時分,才看見十幾架塗着太陽微的飛機向南去了。
但是空襲警報沒有解除,人們仍然不敢輕易回城。
在八月的太陽燒烤下,整整一天不吃不喝,人們如何忍受得了?最可憐的還是那些孩子和老年人,高粱地裡不時傳來孩子的哭聲和老年人的歎氣聲。
現在好了,這一天總算捱過去了。
人群裡有一個學生模樣的青年,他好像邊走邊思慮着什麼。
他留着小分頭,雙頰绯紅,充滿青春的朝氣。
看來最多不過十七八歲。
他的眼神裡流露着單純、熱誠和大膽,還有一點兒難以掩飾的幼稚。
正像臨近麥熟時節的杏子,黃了一半,還青着一半。
從他的穿着看,家庭裡是不會寬裕的。
他穿的白襯衣和西式褲子雖說都近于城市打扮,細看卻是家做的,腳下一雙家做的布鞋也比較破舊了。
盧溝橋事變過去了一個月,人們在惶惶不安中進入了八月。
平津已經淪陷。
聽說前幾天日軍在北平舉行了入城式。
現在正沿着平漢路和津浦路繼續南犯。
今天早晨的廣播又說,日軍在上海登陸,淞滬方面也發生了戰事。
這個青年的心,也像全國人一樣,處在深深的震撼裡。
他想起前年冬季一個風雪彌漫的日子,他們為了響應北平學生的一二·九運動,要求國民黨政府抗戰,舉行了遊行,他不是把嗓子都喊啞了嗎!現在神聖的民族解放戰争已經開始了,他将何以來報效瀕臨危亡的祖國呢?何況他所在的D城,距離平津前線不過二三百公裡,可說是危在旦夕了。
他将怎樣來迎接即将到來的一切呢? 在塵土飛揚的路上,他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擡頭望望城裡的那座古塔。
他的名字叫周天虹,自小就生長在這座城市裡,這裡古老的城牆,古老的鐘鼓樓,古老的街巷,以及小河、水坑等大大小小的地方都留着他童年的足迹。
他尤其心愛這座古塔。
D城是座遠近聞名的古城,而古塔又是這座古城的标志。
他從小就聽老人說,D城是一隻船,古塔就是它的桅杆。
還說塔下面有口深井,深井通着大海,井裡的水是不能随便動用的。
一天,一個不懂事的孩子到這井裡去打水,水随着桶底越漲越高,剛把水桶提出來,大水就把城市淹沒了。
于是後來就蓋上一個鐵蓋子,上面又修了這座高塔。
周天虹從小到鄉下姥姥家去,或者春天郊遊歸來,都要親呢地看看這座住滿燕子的古塔。
隻要看見古塔也就離家不遠了。
可是今天這座美麗的古塔,在周天虹的眼裡,卻顯出憂傷的樣子,那塔頂上一群群飛來飛去的燕雀,似乎也在啁啾悲鳴。
仿佛這一切不久就會傾倒在炮火中了。
想到這裡,他覺得巍然屹立的古塔也像要搖晃起來。
三十年代的D城,是一個油燈與電燈共存、牛車與汽車并行的城市。
在靠近平漢鐵路車站附近,已經有一條近代化的街道,商旅雲集,生意繁華,鄉下人稱之為“洋街”。
他們每到城裡來,總要到“洋街”逛逛,尤其要到百貨店的哈哈鏡前嘻嘻哈哈笑上半天。
而城裡卻依然是幽靜娴雅的中古世紀的風味。
街道兩邊都是高門大宅,青石鋪成了高高的門台,一個個翼然而立的門樓,仍顯出幾分往日的威嚴。
門樓上多半懸着金字匾額,什麼“進士第”、“大夫第”、“德高望重”、“光生晝錦”、“文魁”、“武魁”等等。
想當年也許是車馬盈門,而今除了一兩戶還像個樣子,差不多全都敗落了。
這些大家族的後裔,分裂成無數的小市民、小商販、城市貧民、工人、打零工者,以及愁眉不展的失業者。
他們仍舊麇集在往昔繁華過的宅第裡。
周天虹的父親,是個一輩子也沒有考中秀才的可憐的讀書人,當過鐵路上的巡警,縣政府的書記,小旅店的記賬人,還有一段唉聲歎氣的長期失業,最後貧病而死。
不久,他那多病的母親也随之去世。
那時周天虹正在本縣的鄉村師範讀書,還沒有畢業,幸虧堂兄收留,兩家就合在一處。
他的大哥機警能幹,當過好幾年吳佩孚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