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麗尼同志
關燈
小
中
大
的時候,我立在甲闆上,身子靠着欄杆,搖着手,低聲說:“台灣,美麗的土地,我們的!”
我在一九五九年四月寫的一篇慶祝上海解放十周年的文章裡,還用了這樣一個題目:《上海,美麗的土地,我們的!》。
今天單單念着這個題目,我就十分激動。
我在文章的開頭寫着: 一九三八年一個初冬的夜晚,在桂林郊外的一間平屋裡,一位朋友交給我他一篇散文的原稿,我激動地讀着那個題目:《上海,美麗的土地,我們的!》…… 這裡寫的是“初冬的夜晚”,和我在前面寫的“第二天早晨”相矛盾,現在記起來,應當是“早晨”。
而且我最近借到了《文叢》第二卷合訂本,重讀了我提到的那篇散文,它的題目原來是《江南的記憶》。
我把這篇散文發表在《文叢》第二卷五六期合刊上,我當時在桂林就隻編印了這一冊刊物。
至于《文叢》第二卷第四期還是在廣州排好的,刊物來不及付印,廣州就受到敵軍的圍攻,我帶着紙型逃到桂林。
刊物的主編靳以早去了四川,大部分稿子,還是他留下來的。
我在桂林印出兩期《文叢》,後來經過金華、溫州回到上海,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的朋友看到新的刊物,就在上海租界裡重新排印出版了合訂本,印數僅一千冊,送了十多本給我。
一九四○年七月我離開上海經海防去昆明的前幾天,忽然聽說日軍要進租界搜查,我一天得到幾次在報館工作的朋友們的電話。
從下午起我燃起火爐,燒信燒書,一直燒到深夜,剩下的七八本《文叢》合訂本全燒了。
倘使借不到這本書,我今天還弄不清楚那篇散文的題目。
以後我在重慶、在上海還看見郭。
他重新翻譯了契诃夫的劇本。
可是他始終擺脫不了國民黨政府機關裡的工作,為了他一家人的生活,他默默地拖下去,混下去。
全國解放後,他起初在武漢,後來在北京工作。
我在北京見過他多次,他講話很少,隻是默默地微笑着,偶爾講兩句有關翻譯工作的話,很少談起散文。
他重新翻譯了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前夜》和《貴族之家》,他還校改了陸蠡翻譯的小說《羅亭》。
我等待他的第四本散文集,白白地等了多年。
《江南的記憶》以後他似乎再也沒有寫過散文了。
他為什麼沉默呢?為什麼不争取一個機會寫出他心裡的感情,他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新社會的感情呢?可能是過去那一段時期的生活像一個包袱沉甸甸地壓在他的肩上,他感到舉步艱難。
他從事電影藝術書刊的翻譯。
他響應号召去廣州擔任華僑學生的教師,一九六八年他在“勞動改造”中突然倒在地上,心髒停止了跳動。
十年以後一九七八年,廣州暨南大學開追悼會,宣布了對他的曆史的審查結論,給他恢複了名譽。
在我靠邊的期間有人從廣州來“外調”郭的事情,我所知有限,他不曾做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談起來,他隻是一個心地善良的老好人,一個清清白白、尋尋常常的人。
但是他的默默的死亡對我們的文學事業也是一個損失。
倘使他能留下一本、兩本新的散文,那有多好啊! “江南,美麗的土地,我們的!”這樣響亮的聲音,這樣深厚的感情!我永遠忘記不了《江南的記憶》的作者。
郭的名字是安仁。
他發表文章,用了一個奇怪的筆名:麗尼。
這是他幼小時候一個女友的名字,這個外國女孩早早地死去了,為了紀念她,他寫了《月季花之獻》、《失去》等散文,還把她的名字的譯音作為自己的筆名。
…… 我在前面提到的那個主張翻印《文叢》第二卷合訂本的友人是雨田,她幾個月後就離開上海,後來到了福建永安,同黎烈文結了婚。
抗戰勝利後他們夫婦去了台灣。
一九四七年我去台灣旅行曾到台北他們家做客,當時烈文在台灣大學教書。
三年前我聽說烈文病故,家境蕭條,友人建議為他們的子女教育費用募款,雨田拒絕接收。
去年我在北京見到在報館工作的朋友,他證實了這個消息,說雨田表現得很堅強。
分别二十二年,我非常惦記她。
台灣回歸祖國,我相信這絕不是夢想。
我一定會看到它成為現實。
隻要有機會我願意再到台灣旅行。
一九四七年因為大雨沖壞了公路,我沒有能去風景如畫的日月潭,至今感到遺憾。
倘使能再一次踏上美麗的南國寶島,這将是我晚年莫大的幸福。
二月九日
今天單單念着這個題目,我就十分激動。
我在文章的開頭寫着: 一九三八年一個初冬的夜晚,在桂林郊外的一間平屋裡,一位朋友交給我他一篇散文的原稿,我激動地讀着那個題目:《上海,美麗的土地,我們的!》…… 這裡寫的是“初冬的夜晚”,和我在前面寫的“第二天早晨”相矛盾,現在記起來,應當是“早晨”。
而且我最近借到了《文叢》第二卷合訂本,重讀了我提到的那篇散文,它的題目原來是《江南的記憶》。
我把這篇散文發表在《文叢》第二卷五六期合刊上,我當時在桂林就隻編印了這一冊刊物。
至于《文叢》第二卷第四期還是在廣州排好的,刊物來不及付印,廣州就受到敵軍的圍攻,我帶着紙型逃到桂林。
刊物的主編靳以早去了四川,大部分稿子,還是他留下來的。
我在桂林印出兩期《文叢》,後來經過金華、溫州回到上海,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的朋友看到新的刊物,就在上海租界裡重新排印出版了合訂本,印數僅一千冊,送了十多本給我。
一九四○年七月我離開上海經海防去昆明的前幾天,忽然聽說日軍要進租界搜查,我一天得到幾次在報館工作的朋友們的電話。
從下午起我燃起火爐,燒信燒書,一直燒到深夜,剩下的七八本《文叢》合訂本全燒了。
倘使借不到這本書,我今天還弄不清楚那篇散文的題目。
以後我在重慶、在上海還看見郭。
他重新翻譯了契诃夫的劇本。
可是他始終擺脫不了國民黨政府機關裡的工作,為了他一家人的生活,他默默地拖下去,混下去。
全國解放後,他起初在武漢,後來在北京工作。
我在北京見過他多次,他講話很少,隻是默默地微笑着,偶爾講兩句有關翻譯工作的話,很少談起散文。
他重新翻譯了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前夜》和《貴族之家》,他還校改了陸蠡翻譯的小說《羅亭》。
我等待他的第四本散文集,白白地等了多年。
《江南的記憶》以後他似乎再也沒有寫過散文了。
他為什麼沉默呢?為什麼不争取一個機會寫出他心裡的感情,他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新社會的感情呢?可能是過去那一段時期的生活像一個包袱沉甸甸地壓在他的肩上,他感到舉步艱難。
他從事電影藝術書刊的翻譯。
他響應号召去廣州擔任華僑學生的教師,一九六八年他在“勞動改造”中突然倒在地上,心髒停止了跳動。
十年以後一九七八年,廣州暨南大學開追悼會,宣布了對他的曆史的審查結論,給他恢複了名譽。
在我靠邊的期間有人從廣州來“外調”郭的事情,我所知有限,他不曾做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談起來,他隻是一個心地善良的老好人,一個清清白白、尋尋常常的人。
但是他的默默的死亡對我們的文學事業也是一個損失。
倘使他能留下一本、兩本新的散文,那有多好啊! “江南,美麗的土地,我們的!”這樣響亮的聲音,這樣深厚的感情!我永遠忘記不了《江南的記憶》的作者。
郭的名字是安仁。
他發表文章,用了一個奇怪的筆名:麗尼。
這是他幼小時候一個女友的名字,這個外國女孩早早地死去了,為了紀念她,他寫了《月季花之獻》、《失去》等散文,還把她的名字的譯音作為自己的筆名。
…… 我在前面提到的那個主張翻印《文叢》第二卷合訂本的友人是雨田,她幾個月後就離開上海,後來到了福建永安,同黎烈文結了婚。
抗戰勝利後他們夫婦去了台灣。
一九四七年我去台灣旅行曾到台北他們家做客,當時烈文在台灣大學教書。
三年前我聽說烈文病故,家境蕭條,友人建議為他們的子女教育費用募款,雨田拒絕接收。
去年我在北京見到在報館工作的朋友,他證實了這個消息,說雨田表現得很堅強。
分别二十二年,我非常惦記她。
台灣回歸祖國,我相信這絕不是夢想。
我一定會看到它成為現實。
隻要有機會我願意再到台灣旅行。
一九四七年因為大雨沖壞了公路,我沒有能去風景如畫的日月潭,至今感到遺憾。
倘使能再一次踏上美麗的南國寶島,這将是我晚年莫大的幸福。
二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