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神魔會

關燈
那是一個很哀豔的傳說。

     傳說,黃泉路上,過了奈何橋,有座涼亭,喚作“孟婆亭”。

     傳說,孟婆亭是由一個面貌陰森的老婦“孟婆”掌管。

     傳說,孟婆的工作,是供趕往投胎、在此過路的地獄陰魂喝“孟婆茶”。

     傳說,這杯孟婆茶,味道不外乎又酸又鹹,恍如人情世事,又酸又鹹。

     傳說,隻要陰魂喝罷三杯孟婆茶,那前生所有恩怨愛恨,皆會盡數忘記。

     傳說,這些陰魂跟着便會迷迷糊糊,自堕于“六道輪回”之中亂闖。

     傳說,闖過六道輪回以後,人便呱呱堕地,忘卻深噩前塵,脫胎重生。

     傳說,這個滾滾人間也有人煉成了“孟婆茶”…… ※※※ 有人說: 黑,是一種很強的力量。

     在黑的領域中,你永遠無法想象它到底有多深,還有,黑的盡頭究竟在哪裡。

     故此,黑真正蘊含的實力簡直無從估計,深不可測! 不過,亦有人不以為然。

     這個人認為: 白,才是最強的! 因為在白的領域中,你可以在一片空白中盡情想象和塑造,并不如黑那樣堅實而死闆,你可以為白加上各種缤紛的色彩,甚至加上黑色,兼且黑的力量。

     因此,白包含黑,包容世間一切,亦包容一切的思想。

     認為白是最強的人,據說是“不虛大師”。

     ※※※ 室内,是一片迷茫的白。

     這是一間很奇怪的小室。

     這間小室搭得甚為方正,一壁建門,門的左右兩壁盡放滿無數佛學經書,與門相對的另一道高牆,卻什麼也沒有,僅是一道白牆。

     這間小室最特别之處,就是當中的任何布置,都是白。

     門是白的,經書的書面是白的,放在小室中央的矮桌是白的,甚至盤坐桌前的和尚也是一身素白袈裟! 這和尚看來年近三十,一雙長長的八字眉,令他具備一臉慈悲之相,然而他的雙目卻隐含一股無奈之色。

     他并沒有像尋常和尚般閉目念經,反是張開眼睛,茫然凝視眼前的高大白牆,口中在念念有辭,念的正是佛門絕學“般若心經”! 因為他深信,隻有白,才接近“無”;隻有無,才接近“佛”;隻有“佛”,才能找到真正的“心”。

     念佛無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尋。

     這間小室,正是名為“尋心閣”。

     這和尚為何要在此中尋心? 隻因他道行雖高,卻未能克服自己眼中心中的無奈,對人間的無奈…… 他無奈,隻因世上有太多悲慘的故事,多得連他亦愛莫能助…… 他無奈,隻因世上作惡的人太多,報應又太慢……他一切的煩惱,皆因無奈……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故知般若波羅蜜多……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不虛? 在一片祥和的誦經聲中,這個身披素白的和尚戛然而止! “不虛”二字正是他的法号,然而他并非因念至二字而止聲,隻因他心頭蓦地一動! 誦經本為靜心,何以他此刻反難自控?他為何心動? 但見他久久沒有阖上的雙目竟爾阖上,一片憂色直壓眉頭,低聲沉吟:“來了。

    ” 來了!這數日來他一直心緒不甯,暗暗有一種不祥之兆,但終究想不出所以然來。

     可是就在适才刹那,他陡然感到這股不祥之兆已經降臨,且還在門外某處。

     某個黑暗之處。

     這感覺是如斯真實,真實得可怕,可怕得近乎死亡! 到底是什麼正向他逼近?是人?是物?抑是魂?死心不息的冤魂? 忖度之間,倏地有人拍門:“不虛大師!” 原來這名一身素白的和尚正是彌隐寺的不虛大師,也是霍烈的摯友不虛大師,那麼說,尋心閣就在彌隐寺内? 不虛大師應道:“門沒有闩上,進來吧!” 門開處,一個小和尚異常慌張的走了進來,差點便要仆跌地上,甫見不虛,即道:“不虛大師,寺内來了一個很可怕的少年要見你,如今正于大殿等候!” 不虛見小和尚如此慌張,奇道:“哦,他如何可怕?” “他……”小和尚吞了口涎沫,怆惶地答:“他一踏進寺園,園内廿多株大樹上的小鳥兒頓被吓得沖天飛起,連大半個天也度遮蔽了,寺園登時昏暗得很……” 小小的和尚,小小混沌初開的生命,似乎一生也未曾見過此等場面,還想繼續形容下去,但不虛深知來者雖是少年,氣度卻可驚退衆鳥,定非凡響,遂截斷小和尚的說話,問:“他有否道出姓名?” 小和尚童稚地搖頭晃腦,答:“沒有啊!他隻是給我這張字條。

    ” 說着把字條遞給不虛,口中還在絮絮不休:“我看了看他那雙眼睛,哇!不知怎的登時全身發冷,好可怕喲……” 小和尚又想形容少年的那雙眼睛,但不虛此時已張開字條細看,冷靜的臉容亦難禁一變! 赫見字條上寫着一個觸目驚心的名字,一個連不虛亦聽聞已死的名字——霍驚覺! ※※※ 彌隐寺是深山古寺,占地甚廣,佛慈堂則是寺中大殿,既名大殿,當然大得驚人! 佛慈堂後排中央,正正供奉着一尊釋迦金佛,兩手結印,盤膝蓮坐,少說高逾六丈。

     金佛兩旁,分别并排十八羅漢,每邊九尊,令整座佛慈堂看來比尋常寺院大殿更呈莊嚴肅穆。

     據說彌隐寺乃方圓百裡内最大的寺院,當真所傳非虛。

     主持渡空大師,更是名聞遐爾的不虛大師的師兄,不過江湖人盡皆知,不虛大師自幼極為聰敏,于十九之年,僅得釋尊金佛座前仍燃着一盞孤燈,似要為那些營營役役、終生勞碌奔波的紅塵衆生亮起一點明燈。

     可惜仍未能為步驚雲亮起明燈…… 他,此際正獨站于殿内一個極為昏暗的角落,一雙冷眼在黑暗中綻放白光,靜靜的看着眼前這尊碩大無倫的釋尊佛像。

     佛像露骨出極為慈和的微笑,像已明白到衆生之苦,故以笑來撫慰迷惘衆生。

     然而在步驚雲充滿仇和恨的眼中恰好相反,“它”笑,隻因“它”太滿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