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張伍
《牛馬走》長篇小說,是先父張恨水先生寫于20世紀40年代初的重要力作,連載在1941年5月2日至1945年11月3日的重慶《新民報》上。&ldquo牛馬走&rdquo三字取自《漢書·司馬遷傳》,注:&ldquo走,猶仆也。&rdquo先父借用這一典故,把抗日中期,日機偷襲珍珠港前後的重慶,物價飛漲,物資奇缺,勞動人民像牛馬般生活,達官巨賈卻是酒食征逐,&ldquo前方吃緊,後方緊吃&rdquo的醜惡現象,作了有力的控訴和鞭撻。小說以一個剛正不阿、飽讀詩書的區莊正一家和一個挂着心理學博土幌子而實際上做掮客的西門德夫婦為正副兩條線,牽引出了銀行家、官僚、投機商、交際花、小公務員、保長、甲長、轎夫、小販等形形色色的人,勾勒出了陪都重慶官亦商,商亦官,投機倒把,大發國難财;平民百姓則求一飽而不能,醫生改行,教員轉業,林林總總的衆生相,由于内容深刻,人物逼真,小說剛一發表,就引起了讀者的共鳴,不久就轟動了重慶市及大後方,一時之間洛陽紙貴,成了重慶《新民報》吸引讀者的一張王牌。
《牛馬走》寫完後,由于先父工作的調動,時局的變化,未能及時出版單行本,使許多讀者引為憾事。1954年年底,香港《大公報》舊話重提,又要連載《牛馬走》,但是報社的朋友,認為&ldquo牛馬走&rdquo三字,不夠通俗,恐怕香港讀者不解其意,是否能改一書名,為此父親拟了兩個書名,一為《魍魉世界》,一為《一葉知秋》,報社選了《魍魉世界》作為書名,于1955年1月1日至1956年2月11日連載在該報副刊,但是隻連載到第二十八章《她們與戰争》就戛然而止,并未載完。1956年春,上海文化出版社亦用《魍魉世界》之名,出版了單行本。但是該社編輯部未征得先父的同意,就擅自作了大量的删節,先父非常不滿意,他有一次在閑談中對我說:&ldquo《魍魉世界》莫名其妙地被删去了三分之一,有的細節是苦心推敲的,比如描寫那些巨商的豪賭,打撲克牌唆哈,一位金融商,一夜之間輸掉了上千萬元的一家銀行,竟然面不改色,談笑自若,唯一的動作是用手巾擦了把臉!&rdquo說罷搖頭歎息,徒喚奈何。雖然父親感到遺憾,但是《魍魉世界》還是一版再版,直到現在還不斷地被數家出版社再版。
我之閱讀到《牛馬走》,是一次偶然的機緣。大約是在1954年,我也不過是個16歲的少年,正是求知欲強,喜歡讀書的年齡。在父親那間卧室兼書房再兼工作室的屋子裡,堆滿了書,他允許我們自由翻看,用他的話說是&ldquo開卷有益&rdquo,我經常浸沉在這些古今中外的書海中,使我獲益匪淺,對我影響巨大。一次我發現在父親書櫥的底層,有許多父親未能來得及出版單行本的書稿,有《皖江潮》、《天上人間》(未完稿)、《小西天》、《趙玉玲本紀》(未完稿)、《一路福星》(未完稿)、《歲寒三友》(未完稿)、《雨淋霖》(未完稿),我一口氣就把這些書稿看完了,在這些書稿中,我最喜歡的有兩部,一是《天上人間》,一是《牛馬走》。我為書中區莊正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安貧若素,淡泊自甘的道德操守,所深深打動,父親極力讴歌的區莊正,不就恰恰是他人品的寫照嗎!
在史無前例的&ldquo文化大革命&rdquo運動中,我們隻顧了保藏父親已出版單行本的作品,而這些書稿,就大都散失了。運動後期,兄妹們為了挽回這巨大損失,就又着手整理、搜集父親的作品,在張友鸾、左笑鴻、萬枚子、季迺時、陳理源幾位父執和海外友人的協助下,十幾年的搜尋總算是有了結果,上述書大部分都已找到,在1992年出版的《張恨水全集》均已收錄,但我仍為《魍魉世界》不是足本而遺憾。大舍妹明明曾是香港《大公報》特約作者,和報社編輯很熟,在他們的幫助下,在地下室報庫找到了舊報,複印兩份,下餘章節,我在北京國家圖書館找到了當時的重慶《新民報》,把書稿補齊,終于整理出了一部一字未動、一節未删的足本,仍用《牛馬走》原名,奉獻給讀者,彌補了先父的遺憾,也完成了我的夙願,其樂陶陶,我雖是個滴酒不進的人,也願為此浮一大白!
《牛馬走》長篇小說,是先父張恨水先生寫于20世紀40年代初的重要力作,連載在1941年5月2日至1945年11月3日的重慶《新民報》上。&ldquo牛馬走&rdquo三字取自《漢書·司馬遷傳》,注:&ldquo走,猶仆也。&rdquo先父借用這一典故,把抗日中期,日機偷襲珍珠港前後的重慶,物價飛漲,物資奇缺,勞動人民像牛馬般生活,達官巨賈卻是酒食征逐,&ldquo前方吃緊,後方緊吃&rdquo的醜惡現象,作了有力的控訴和鞭撻。小說以一個剛正不阿、飽讀詩書的區莊正一家和一個挂着心理學博土幌子而實際上做掮客的西門德夫婦為正副兩條線,牽引出了銀行家、官僚、投機商、交際花、小公務員、保長、甲長、轎夫、小販等形形色色的人,勾勒出了陪都重慶官亦商,商亦官,投機倒把,大發國難财;平民百姓則求一飽而不能,醫生改行,教員轉業,林林總總的衆生相,由于内容深刻,人物逼真,小說剛一發表,就引起了讀者的共鳴,不久就轟動了重慶市及大後方,一時之間洛陽紙貴,成了重慶《新民報》吸引讀者的一張王牌。
《牛馬走》寫完後,由于先父工作的調動,時局的變化,未能及時出版單行本,使許多讀者引為憾事。1954年年底,香港《大公報》舊話重提,又要連載《牛馬走》,但是報社的朋友,認為&ldquo牛馬走&rdquo三字,不夠通俗,恐怕香港讀者不解其意,是否能改一書名,為此父親拟了兩個書名,一為《魍魉世界》,一為《一葉知秋》,報社選了《魍魉世界》作為書名,于1955年1月1日至1956年2月11日連載在該報副刊,但是隻連載到第二十八章《她們與戰争》就戛然而止,并未載完。1956年春,上海文化出版社亦用《魍魉世界》之名,出版了單行本。但是該社編輯部未征得先父的同意,就擅自作了大量的删節,先父非常不滿意,他有一次在閑談中對我說:&ldquo《魍魉世界》莫名其妙地被删去了三分之一,有的細節是苦心推敲的,比如描寫那些巨商的豪賭,打撲克牌唆哈,一位金融商,一夜之間輸掉了上千萬元的一家銀行,竟然面不改色,談笑自若,唯一的動作是用手巾擦了把臉!&rdquo說罷搖頭歎息,徒喚奈何。雖然父親感到遺憾,但是《魍魉世界》還是一版再版,直到現在還不斷地被數家出版社再版。
我之閱讀到《牛馬走》,是一次偶然的機緣。大約是在1954年,我也不過是個16歲的少年,正是求知欲強,喜歡讀書的年齡。在父親那間卧室兼書房再兼工作室的屋子裡,堆滿了書,他允許我們自由翻看,用他的話說是&ldquo開卷有益&rdquo,我經常浸沉在這些古今中外的書海中,使我獲益匪淺,對我影響巨大。一次我發現在父親書櫥的底層,有許多父親未能來得及出版單行本的書稿,有《皖江潮》、《天上人間》(未完稿)、《小西天》、《趙玉玲本紀》(未完稿)、《一路福星》(未完稿)、《歲寒三友》(未完稿)、《雨淋霖》(未完稿),我一口氣就把這些書稿看完了,在這些書稿中,我最喜歡的有兩部,一是《天上人間》,一是《牛馬走》。我為書中區莊正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安貧若素,淡泊自甘的道德操守,所深深打動,父親極力讴歌的區莊正,不就恰恰是他人品的寫照嗎!
在史無前例的&ldquo文化大革命&rdquo運動中,我們隻顧了保藏父親已出版單行本的作品,而這些書稿,就大都散失了。運動後期,兄妹們為了挽回這巨大損失,就又着手整理、搜集父親的作品,在張友鸾、左笑鴻、萬枚子、季迺時、陳理源幾位父執和海外友人的協助下,十幾年的搜尋總算是有了結果,上述書大部分都已找到,在1992年出版的《張恨水全集》均已收錄,但我仍為《魍魉世界》不是足本而遺憾。大舍妹明明曾是香港《大公報》特約作者,和報社編輯很熟,在他們的幫助下,在地下室報庫找到了舊報,複印兩份,下餘章節,我在北京國家圖書館找到了當時的重慶《新民報》,把書稿補齊,終于整理出了一部一字未動、一節未删的足本,仍用《牛馬走》原名,奉獻給讀者,彌補了先父的遺憾,也完成了我的夙願,其樂陶陶,我雖是個滴酒不進的人,也願為此浮一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