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的故事
關燈
小
中
大
“三劍樓随筆”專欄金庸
正在上映的晉劇舞台紀錄片《打金枝》,講的是唐代大将郭子儀(注:公元六九七年到公元七八一年)之子郭暧與升平公主之間一場吵鬧的喜劇。
我想,這劇包括兩個方面:夫妻間應該平等親愛,國家軍政力量的團結不可被一些偶然的小事所破壞。
郭子儀死時,曆史上評其一生道:“天下以其身為安危殆三十年。
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衆不疾,窮奢極欲而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終,其将佐緻大官、為名臣者甚衆。
”這幾句評語凸出地描繪了一個善于團結各種力量的巨人的形象:皇帝不疑忌他的大功、同僚們不厭惡他做大官、一般并不反對他生活享受的過份;同時,他善于提拔與培養人才,所以他屬下的幹部有許多人都成為國家的重要官員。
在曆史上,郭子儀是許多人的理想,出将入相,即富貴亦壽考,“七子八婿,皆為朝廷顯官。
”據說他做壽那天,家人拜壽時把朝笏(朝見皇帝時捧在手中的那塊闆)放在床上,竟緻堆滿一床,可見家中大官之多。
所以演出《打金枝》這劇目的京劇又叫做《富貴壽考》或《滿床笏》。
用現在的曆史觀點看來,郭子儀仍舊是一個值得贊揚、值得欽佩的人。
他在中華民族受外族圍攻時保衛國家,收複被侵略者占領了的京都;他使人民免于被外族劫掠之苦,得到了相對的安居樂業。
他在軍事上與李光弼齊名,但他團結一切力量來保衛國家的光輝政績,卻是李光弼所遠不及的(李光弼不是漢族人)。
郭子儀與李光弼同為中級軍官時,據說兩人感情很不好,雖然同桌吃飯,但隻互相對望一眼,不說一句話。
後來安祿山造反,皇帝命郭子儀做朔方節度使,李光弼成為他的部下。
當時的節度使大緻相當于戰區司令長官兼行政長官,權力極大。
李光弼很怕郭借故殺他,誰知郭反向皇帝極力舉薦,皇帝就任李為河東節度使。
郭子儀還分了部下一萬名精兵給他。
這種博大的胸襟和政治風度,真是一個巨人! (據杜牧寫的一篇文章中說,郭子儀當節度使後,李光弼想逃走,還沒決定,皇帝已下旨令他領一部分郭的兵東征。
他心想郭子儀這次一定放他不過了,于是對郭說:“我死是心甘情願的,隻求你饒了我的妻兒。
”郭子儀忙拉住他的手上堂對坐,道:“現在國家大亂,哪裡是計較私仇的時候!”當即分兵給他。
兩人相别時握手泣涕,相勉報國。
) 郭子儀為人寬厚,待部下與士卒極好,李光弼卻軍令嚴肅,威猛善戰。
這兩人代表着軍人的兩種美德。
在臨陣戰鬥上,似乎李光弼更為能幹,幾場大戰打得光采漂亮之極,但部下對他“畏”而對郭“感”。
史書上不斷登到軍士怎樣盼望郭子儀來統率他們,如何“如子弟之望父兄”、“如天旱之望大雨”、“鹹鼓舞涕泣,喜其來而悲其晚也”等等。
“郭子儀單騎退敵”是極有名的故事,這件事固然表現了他的勇
我想,這劇包括兩個方面:夫妻間應該平等親愛,國家軍政力量的團結不可被一些偶然的小事所破壞。
郭子儀死時,曆史上評其一生道:“天下以其身為安危殆三十年。
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衆不疾,窮奢極欲而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終,其将佐緻大官、為名臣者甚衆。
”這幾句評語凸出地描繪了一個善于團結各種力量的巨人的形象:皇帝不疑忌他的大功、同僚們不厭惡他做大官、一般并不反對他生活享受的過份;同時,他善于提拔與培養人才,所以他屬下的幹部有許多人都成為國家的重要官員。
在曆史上,郭子儀是許多人的理想,出将入相,即富貴亦壽考,“七子八婿,皆為朝廷顯官。
”據說他做壽那天,家人拜壽時把朝笏(朝見皇帝時捧在手中的那塊闆)放在床上,竟緻堆滿一床,可見家中大官之多。
所以演出《打金枝》這劇目的京劇又叫做《富貴壽考》或《滿床笏》。
用現在的曆史觀點看來,郭子儀仍舊是一個值得贊揚、值得欽佩的人。
他在中華民族受外族圍攻時保衛國家,收複被侵略者占領了的京都;他使人民免于被外族劫掠之苦,得到了相對的安居樂業。
他在軍事上與李光弼齊名,但他團結一切力量來保衛國家的光輝政績,卻是李光弼所遠不及的(李光弼不是漢族人)。
郭子儀與李光弼同為中級軍官時,據說兩人感情很不好,雖然同桌吃飯,但隻互相對望一眼,不說一句話。
後來安祿山造反,皇帝命郭子儀做朔方節度使,李光弼成為他的部下。
當時的節度使大緻相當于戰區司令長官兼行政長官,權力極大。
李光弼很怕郭借故殺他,誰知郭反向皇帝極力舉薦,皇帝就任李為河東節度使。
郭子儀還分了部下一萬名精兵給他。
這種博大的胸襟和政治風度,真是一個巨人! (據杜牧寫的一篇文章中說,郭子儀當節度使後,李光弼想逃走,還沒決定,皇帝已下旨令他領一部分郭的兵東征。
他心想郭子儀這次一定放他不過了,于是對郭說:“我死是心甘情願的,隻求你饒了我的妻兒。
”郭子儀忙拉住他的手上堂對坐,道:“現在國家大亂,哪裡是計較私仇的時候!”當即分兵給他。
兩人相别時握手泣涕,相勉報國。
) 郭子儀為人寬厚,待部下與士卒極好,李光弼卻軍令嚴肅,威猛善戰。
這兩人代表着軍人的兩種美德。
在臨陣戰鬥上,似乎李光弼更為能幹,幾場大戰打得光采漂亮之極,但部下對他“畏”而對郭“感”。
史書上不斷登到軍士怎樣盼望郭子儀來統率他們,如何“如子弟之望父兄”、“如天旱之望大雨”、“鹹鼓舞涕泣,喜其來而悲其晚也”等等。
“郭子儀單騎退敵”是極有名的故事,這件事固然表現了他的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