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者下流”

關燈
作者:金庸

    國家不論大小,主權一律平等,這個概念是近代國際法的基礎。然而在國際關系中,還是承認大國與小國之間是有區别的,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中五大國一緻的原則,就是在法理上承認大國權利的一個例子。近幾個月來,這問題又讨論得熱烈起來,我們最近見到一篇份量很重的長文,其中特别提到了反對大國沙文主義與小國民族主義的偏向。文中說,我國在漢唐明清四代時是大帝國,常去欺侮國境四周的外族,雖然近一百年來我國經常受外國侵略,經濟文化又極落後,然而條件改變之後,我國又強大了,那就得特别提防大國主義。

    我想,這種胸懷和想法,那才真是所謂泱泱大國之風。《老子》中有幾句話,現在想來還是很有意義。我國這位古代的哲學家說:“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牧。牧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言人,小國不過欲人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這段話大緻意思是這樣:最低下的地方,才是衆川彙歸的地亢大國謙下,天下自然歸附。謙遜和平的經常以安靜戰勝嚣張贖武的。大國對小國謙下,就可取得小國的信賴;小國對大國謙下,才能取得大國的信任。大國不過是要領導小國,小國不過要大國不來侵犯它,隻要大家謙下,就會各得所欲。但小國素在人下,不患不謙,所以大國要特别注意謙下。

    老子的哲學向來受到極大的注意,據任繼愈先生說,我國從古到今關于老子的著作不下幾百種,關于老子的譯文和論述,單是最近五十年來,用英、德、法各種文字發表的共一百多種,日本的還不在内。蘇聯哲學家們對老子的哲學有很高的評價,認為他是我國古代唯物論思想的代表人物。我國近代學者女“郭沫若、範文瀾、侯外廬、呂振羽、馬叙倫等對老子都作過相當深的研究,大家的結論還不一緻。侯外廬和呂振羽認為老子是唯心論者,但目前的趨勢,認為他是唯物論者的人較多。至于他哲學中有豐富的辯證法,這是古今中外沒有人有任何懷疑的。

    《老子》全書不過幾千字,它的字數大概隻相當于幾篇《三劍樓随筆》,然而其中所包含深刻的思想,卻令後人鑽研不盡。他認為國家要謙下,個人也要謙下:“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盡了力而不自以為了不起,做成了而不自以為有功勞。

    正由于不居功,他的功績也就不會失去。)老托爾斯泰有一個巧妙的比喻,意思也有點相若。他說,一個人如同一個分數,分子是他的實際價值,分母是他自以為的價值她越是自以為自己大,他的真正價值越小;他如咱以為無窮大,他的真正價值就等于零。

    曆史上自以為無窮大的人并不少,尤以帝王為多。公元四零一年時,我國曆史上卻發生了一件難得的趣事:南燕的君主慕容德與群臣一起飲酒,酒酣,問群臣道:“我可和古代什麼樣的帝王相比,”青州刺史鞠仲道:“陛下是中興聖主,可比得上中興夏的少康和中興漢的光武。”慕容德命左右賞一千匹絹給他。鞠仲聽說賞賜這麼多,吓了一跳,連忙辭謝。慕容德道:“你會開我玩笑,難道我不會開你的玩笑嗎?你的話不實在,所以我也騙騙你,你以為真的賞你嗎?”韓範道:“天子無戲言,今天的話,君臣兩個都錯了。”慕容德大喜,賞了韓範五十匹絹。

    鞠仲亂拍馬屁,哪知慕容德頗有自知之明,而且十分幽默,不接受他這頂高帽。慕容德是少數民族的鮮卑人,他們向來住在我國的北方(據近人考據,西伯利亞的意思就是“鮮卑之地”,“西伯”是“鮮卑”的音轉)。後來鮮卑人雖然人據中原。建立了繁盛的元魏,但在慕容德那時,所受的文化陶冶還很淺,他竟然有此識度,實在是很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