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與金庸狹路相逢
關燈
小
中
大
的境界。
我是萬卷書也讀了,萬裡路也行了,亂七八糟的覺也睡了一萬多回了,可是眼看要到四十不惑的冷血大關了,卻反而愈加容易感動起來。
美國人死了我也傷感,伊拉克人死了我也歎息,氣得我夫人咬牙切齒地咒罵我:“更年期這麼早就來了!” 由于迷戀金庸,我開始瘋狂地閱讀武俠。
但是幾百部讀下來,大多都忘記了。
沒有炒作,沒有指導,甚至沒有正版,是億萬人的閱讀實踐,把金庸的名字銘刻到了人類的文學史上。
我加入了談俠論劍的行列,由同學間,談到老師處。
我和其他同學,向錢理群這位以嚴肅著稱的導師推薦金庸,我們誇張地說,不讀金庸就等于不懂得一半的中國文學。
于是,錢理群老師讀了金庸,後來還寫了研究文章,他和吳曉東著的插圖本文學史第一次列入了金庸的内容。
錢老師又鼓勵我們把金庸當成嚴肅文學來談。
于是,我又抱着研究者的态度一遍一遍重讀金庸,但是仍然不能控制自己的淚水。
這時,我知道了金庸的讀者原來是遍布全球和幾乎所有的領域的,鄧小平、蔣經國、華羅庚、楊振甯、王選、李陀、馮其庸……都對金庸小說評價很高。
但是,要在北京大學這座中國最高學府公開研究金庸,以我的年齡身份,是必遭保守勢力瘋狂漫罵陷害而自取滅亡的。
陳平原老師以極大的熱情和才華寫出武俠小說研究專著《千古文人俠客夢》,在大學界振奮一時。
然而陳平原老師居然也不敢乘勝開設武俠小說研究課,可見金庸進入北大阻力之巨。
打破堅冰的,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泰鬥嚴家炎先生。
我考上他的博士生後才知道,嚴家炎先生不但也是金庸迷,而且早已在美國講授過金庸問題。
社會上有些黃口小兒散布謠言說嚴家炎自己喜歡金庸,就強迫學生都研究金庸,污蔑他是“誤我青年,毀我文學”。
其實我博士生讀了一年,才和嚴老師互相發現對方是金庸迷,而且嚴老師從不束縛學生的研究方向,我們不過是巧遇同道而已。
嚴老師的其他學生都對金庸研究不大感興趣。
我跟嚴老師的金庸觀也并不完全相同,我的博士論文也并非寫金庸的。
我最佩服的一些導師往往都具有超人的學術勇氣,嚴家炎先生那麼高的學術聲譽仍然銳意進取。
他率先在北大開設了“金庸小說研究”課,後又出版《金庸小說論稿》。
果然社會上槍林彈雨襲來,頗有踏平北大之勢。
照我的意思,根本不用理睬,嚴先生卻一絲不苟,每責必答,那種儒俠風範令人格外感動。
在嚴家炎先生促成下,北大授予金庸名譽教授稱号,那是我第一次見到金庸,跟他合了影。
後來,北大又召開了金庸小說國際研讨會。
這時,我已經三十多歲,有資格說幾句真話了。
于是開始寫點賞析金庸的文字,包括與嚴家炎、馮其庸、陳墨等先生一起點評了金庸的小說。
一些學校和電台電視台輪番請我去講金庸小說。
那幾年,社會上壓制歧視金庸的正統力量很大,所以,我學習金庸研究先行者陳墨先生的策略,對金庸小說以熱情肯定為主,采取一種堅決的抗争姿态。
其實我對金庸小說包括金庸本人也頗有不滿的意見,餘傑先生、駱爽先生、遲宇宙先生的一些批評金庸的文字我覺得也很有道理。
但是,小道理要服從大道理,在極左勢力全盤否定武俠小說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洶洶攻勢下,首先要保護人民大衆自由閱讀的權利。
隻有在自由閱讀金庸的前提下,才可能自由地談論金庸小說藝術的是非得失。
進入21世紀,我們終于用艱苦的戰鬥拓展了在學術界談論金庸的空間。
金庸開始進入各種文學史。
我還把金庸講到了國外,把研究金庸的文章也發表到了國外。
最近我參與主編的大學通俗文學教材中,我專門寫了一章《武俠小說的革命巨人金庸》。
我今後的研究重點仍是魯迅老舍曹禺等作家,但金庸還是會經常遭遇的,因為這是一個四通八達的文化焦點。
遭遇金庸已經快二十年了,金庸已經成了一個有點碎嘴唠叨的老人,金庸作品改編的影視也越來越俗不可耐。
但是我忘不了金庸小說帶給我的感動和我知道的帶給别人的感動。
為了休閑,為了備課,為了研究,我肯定還要許多次打開金庸的小說。
我不能預料當我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的時候,面對那些段落,還會不會熱淚盈眶。
我是萬卷書也讀了,萬裡路也行了,亂七八糟的覺也睡了一萬多回了,可是眼看要到四十不惑的冷血大關了,卻反而愈加容易感動起來。
美國人死了我也傷感,伊拉克人死了我也歎息,氣得我夫人咬牙切齒地咒罵我:“更年期這麼早就來了!” 由于迷戀金庸,我開始瘋狂地閱讀武俠。
但是幾百部讀下來,大多都忘記了。
沒有炒作,沒有指導,甚至沒有正版,是億萬人的閱讀實踐,把金庸的名字銘刻到了人類的文學史上。
我加入了談俠論劍的行列,由同學間,談到老師處。
我和其他同學,向錢理群這位以嚴肅著稱的導師推薦金庸,我們誇張地說,不讀金庸就等于不懂得一半的中國文學。
于是,錢理群老師讀了金庸,後來還寫了研究文章,他和吳曉東著的插圖本文學史第一次列入了金庸的内容。
錢老師又鼓勵我們把金庸當成嚴肅文學來談。
于是,我又抱着研究者的态度一遍一遍重讀金庸,但是仍然不能控制自己的淚水。
這時,我知道了金庸的讀者原來是遍布全球和幾乎所有的領域的,鄧小平、蔣經國、華羅庚、楊振甯、王選、李陀、馮其庸……都對金庸小說評價很高。
但是,要在北京大學這座中國最高學府公開研究金庸,以我的年齡身份,是必遭保守勢力瘋狂漫罵陷害而自取滅亡的。
陳平原老師以極大的熱情和才華寫出武俠小說研究專著《千古文人俠客夢》,在大學界振奮一時。
然而陳平原老師居然也不敢乘勝開設武俠小說研究課,可見金庸進入北大阻力之巨。
打破堅冰的,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泰鬥嚴家炎先生。
我考上他的博士生後才知道,嚴家炎先生不但也是金庸迷,而且早已在美國講授過金庸問題。
社會上有些黃口小兒散布謠言說嚴家炎自己喜歡金庸,就強迫學生都研究金庸,污蔑他是“誤我青年,毀我文學”。
其實我博士生讀了一年,才和嚴老師互相發現對方是金庸迷,而且嚴老師從不束縛學生的研究方向,我們不過是巧遇同道而已。
嚴老師的其他學生都對金庸研究不大感興趣。
我跟嚴老師的金庸觀也并不完全相同,我的博士論文也并非寫金庸的。
我最佩服的一些導師往往都具有超人的學術勇氣,嚴家炎先生那麼高的學術聲譽仍然銳意進取。
他率先在北大開設了“金庸小說研究”課,後又出版《金庸小說論稿》。
果然社會上槍林彈雨襲來,頗有踏平北大之勢。
照我的意思,根本不用理睬,嚴先生卻一絲不苟,每責必答,那種儒俠風範令人格外感動。
在嚴家炎先生促成下,北大授予金庸名譽教授稱号,那是我第一次見到金庸,跟他合了影。
後來,北大又召開了金庸小說國際研讨會。
這時,我已經三十多歲,有資格說幾句真話了。
于是開始寫點賞析金庸的文字,包括與嚴家炎、馮其庸、陳墨等先生一起點評了金庸的小說。
一些學校和電台電視台輪番請我去講金庸小說。
那幾年,社會上壓制歧視金庸的正統力量很大,所以,我學習金庸研究先行者陳墨先生的策略,對金庸小說以熱情肯定為主,采取一種堅決的抗争姿态。
其實我對金庸小說包括金庸本人也頗有不滿的意見,餘傑先生、駱爽先生、遲宇宙先生的一些批評金庸的文字我覺得也很有道理。
但是,小道理要服從大道理,在極左勢力全盤否定武俠小說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洶洶攻勢下,首先要保護人民大衆自由閱讀的權利。
隻有在自由閱讀金庸的前提下,才可能自由地談論金庸小說藝術的是非得失。
進入21世紀,我們終于用艱苦的戰鬥拓展了在學術界談論金庸的空間。
金庸開始進入各種文學史。
我還把金庸講到了國外,把研究金庸的文章也發表到了國外。
最近我參與主編的大學通俗文學教材中,我專門寫了一章《武俠小說的革命巨人金庸》。
我今後的研究重點仍是魯迅老舍曹禺等作家,但金庸還是會經常遭遇的,因為這是一個四通八達的文化焦點。
遭遇金庸已經快二十年了,金庸已經成了一個有點碎嘴唠叨的老人,金庸作品改編的影視也越來越俗不可耐。
但是我忘不了金庸小說帶給我的感動和我知道的帶給别人的感動。
為了休閑,為了備課,為了研究,我肯定還要許多次打開金庸的小說。
我不能預料當我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的時候,面對那些段落,還會不會熱淚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