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中的武功 孔慶東
關燈
小
中
大
腦遊戲差不多啊。
玩電腦遊戲的時候,随便殺了很多“人”,孩子們就覺得很好玩。
長大了以後,還是坐在這個辦公室裡,還是一按鼠标,毀了很多人,他覺得,這不過是數字的增長和減少而已,對身體沒有感覺了,不會感到别人流淚,流血,不會感到别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所以到這個時候,人的身體還有什麼用! 這是現代人心裡邊迸發出來的一個問題,身體和生命的關系是什麼?我們的生命真的是裝在我們的身體裡嗎?所以到了這個時候,作為東方文明代表的武俠小說,它就不自覺地展開了,對人的身體極限的探讨。
那麼在西方,西方是通過體育來探讨,通過奧運會模式來探讨這個問題。
人們為什麼對奧運會越來越癡迷,奧運會原來并沒有這麼瘋狂,到了現在這個四年一屆的奧運會,牽動着全球的人的心,大家都願意看奧運會。
仔細想,很奇怪的,奧運會很單調、乏味,每次都是那些項目,跑一跑,扔一扔,跳一跳,怎麼這麼多人去看呢?到底在看什麼啊?奧運會不斷地追求打破記錄,就使得我們人類對自己的身體,不斷地發生懸念。
比如說,短跑一百米,到底可以快到幾秒?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誰拿金牌的問題,這是對人身體的追問。
以前有人說,100米不可能跑進11秒,後來被打破了;人家說,不可能跑進10秒,被打破了……這個記錄不斷地被打破,人就開始瘋了,這人能跑多快?看你到底能跑多快?人到底能幹什麼? 所以,這裡“極限”的概念就帶來了——我們就會問,人能跑多快?能跳多高?能舉多重?一個人赤手空拳能夠打倒多少人?這都成了問題。
而這些問題在武俠小說中,以想象的方式被描寫出來,人體能夠玩出什麼樣的花樣?這是有深刻的哲理的。
比如,有一路科學家預見,說人身體以後越來越沒用,說過一百年,人就剩下一個大腦,而細胳膊短腿了,因為胳膊腿沒什麼用了,身體越來越弱。
然後,還有一路科學家預見,正好相反,說由于科技的發展,人可以吃很多藥,可以有很多健身的措施,以後人身體會越來越強壯,會比古人身體還好,科學家的意見就是不統一的,這個不統一恰好說明,我們現在處在一個疑問的階段,我們不知道,我們的身體将來向何處發展。
回到金庸的小說上來,金庸武俠中的武打,他所帶給我們的想象,是空前的,所以他的小說這麼有魅力,在武這個方面,超越了前人。
梁羽生先生曾經說過,武俠小說可以沒有武,但不能沒有俠。
梁羽生的這句話,他是要強調俠的重要性。
但是,也可能他過于強調俠的重要性了,這個“武”重視得不太夠。
所以梁羽生先生筆下的武打,讀得少了,會覺得很精彩;讀得多了,你不免會覺得,有雷同之處,有一些場面似曾相識。
所以像古龍等一些作家,就曾經調侃過過,模仿過他的一些寫法、套路。
而金庸筆下的武打,就像他的小說一樣,他不但每一部小說,是絕不雷同的,他筆下的武打都盡量做到不雷同;他筆下的人物,每個人使用什麼兵刃,采用什麼武功,都不是随便安排的。
而是像《水浒傳》一樣,它直接繼承古代最偉大的武俠小說《水浒傳》,根據每個人的性格和命運,根據此時此地的情況來安排。
我記得小的時候讀《水浒傳》,是在舉國上下評《水浒傳》的那個時期。
那個時候批判《水浒傳》,說一部《水浒傳》好就好在“投降”。
然後就那個時期我是上小學,就把《水浒傳》讀得滾瓜爛熟,一百單八将人物姓名、外号,使用什麼兵刃,都記得非常清楚。
那個時候就覺得,兵刃是這個人的一部分,因為在《水浒傳》的作者看來,每個人使用什麼兵刃,是不能脫離他的性格的,他的打法,和這個人的靈魂是一緻的。
比如,我們想像李逵,李逵這樣一個人,“黑旋風”李逵,他必須使用兩把闆斧。
假如說,李逵不使用這個闆斧,他使一柄輕飄飄的寶劍,這就不是李逵了。
馬上李逵這個形象就垮了,就因為這個兵刃使得不對就垮了。
就因為李逵這個形象,所以他兩把闆斧是離不開的。
魯智深就必須使镔鐵禅杖。
每個人不能換的。
而金庸筆下的武功和兵刃,也幾乎都是不可換的。
你必須達到這樣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深入人心。
特别是主要人物,他的性格和他使用的武功一起留在了讀者的腦海裡。
比如說,梅超風的武功是什麼?“九陰白骨爪”。
梅超風因為她這個人的性格是陰冷的,是毒損的,所以她使用這種“九陰白骨爪”的武功,一爪戳下去,人家的腦袋上就出現九個窟窿,她每天晚上弄一些骷髅擺在山頂上,在那裡練,戳這些骷髅。
所以梅超風這個形象是很恐怖的,武功和她的人格是一緻的
玩電腦遊戲的時候,随便殺了很多“人”,孩子們就覺得很好玩。
長大了以後,還是坐在這個辦公室裡,還是一按鼠标,毀了很多人,他覺得,這不過是數字的增長和減少而已,對身體沒有感覺了,不會感到别人流淚,流血,不會感到别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所以到這個時候,人的身體還有什麼用! 這是現代人心裡邊迸發出來的一個問題,身體和生命的關系是什麼?我們的生命真的是裝在我們的身體裡嗎?所以到了這個時候,作為東方文明代表的武俠小說,它就不自覺地展開了,對人的身體極限的探讨。
那麼在西方,西方是通過體育來探讨,通過奧運會模式來探讨這個問題。
人們為什麼對奧運會越來越癡迷,奧運會原來并沒有這麼瘋狂,到了現在這個四年一屆的奧運會,牽動着全球的人的心,大家都願意看奧運會。
仔細想,很奇怪的,奧運會很單調、乏味,每次都是那些項目,跑一跑,扔一扔,跳一跳,怎麼這麼多人去看呢?到底在看什麼啊?奧運會不斷地追求打破記錄,就使得我們人類對自己的身體,不斷地發生懸念。
比如說,短跑一百米,到底可以快到幾秒?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誰拿金牌的問題,這是對人身體的追問。
以前有人說,100米不可能跑進11秒,後來被打破了;人家說,不可能跑進10秒,被打破了……這個記錄不斷地被打破,人就開始瘋了,這人能跑多快?看你到底能跑多快?人到底能幹什麼? 所以,這裡“極限”的概念就帶來了——我們就會問,人能跑多快?能跳多高?能舉多重?一個人赤手空拳能夠打倒多少人?這都成了問題。
而這些問題在武俠小說中,以想象的方式被描寫出來,人體能夠玩出什麼樣的花樣?這是有深刻的哲理的。
比如,有一路科學家預見,說人身體以後越來越沒用,說過一百年,人就剩下一個大腦,而細胳膊短腿了,因為胳膊腿沒什麼用了,身體越來越弱。
然後,還有一路科學家預見,正好相反,說由于科技的發展,人可以吃很多藥,可以有很多健身的措施,以後人身體會越來越強壯,會比古人身體還好,科學家的意見就是不統一的,這個不統一恰好說明,我們現在處在一個疑問的階段,我們不知道,我們的身體将來向何處發展。
回到金庸的小說上來,金庸武俠中的武打,他所帶給我們的想象,是空前的,所以他的小說這麼有魅力,在武這個方面,超越了前人。
梁羽生先生曾經說過,武俠小說可以沒有武,但不能沒有俠。
梁羽生的這句話,他是要強調俠的重要性。
但是,也可能他過于強調俠的重要性了,這個“武”重視得不太夠。
所以梁羽生先生筆下的武打,讀得少了,會覺得很精彩;讀得多了,你不免會覺得,有雷同之處,有一些場面似曾相識。
所以像古龍等一些作家,就曾經調侃過過,模仿過他的一些寫法、套路。
而金庸筆下的武打,就像他的小說一樣,他不但每一部小說,是絕不雷同的,他筆下的武打都盡量做到不雷同;他筆下的人物,每個人使用什麼兵刃,采用什麼武功,都不是随便安排的。
而是像《水浒傳》一樣,它直接繼承古代最偉大的武俠小說《水浒傳》,根據每個人的性格和命運,根據此時此地的情況來安排。
我記得小的時候讀《水浒傳》,是在舉國上下評《水浒傳》的那個時期。
那個時候批判《水浒傳》,說一部《水浒傳》好就好在“投降”。
然後就那個時期我是上小學,就把《水浒傳》讀得滾瓜爛熟,一百單八将人物姓名、外号,使用什麼兵刃,都記得非常清楚。
那個時候就覺得,兵刃是這個人的一部分,因為在《水浒傳》的作者看來,每個人使用什麼兵刃,是不能脫離他的性格的,他的打法,和這個人的靈魂是一緻的。
比如,我們想像李逵,李逵這樣一個人,“黑旋風”李逵,他必須使用兩把闆斧。
假如說,李逵不使用這個闆斧,他使一柄輕飄飄的寶劍,這就不是李逵了。
馬上李逵這個形象就垮了,就因為這個兵刃使得不對就垮了。
就因為李逵這個形象,所以他兩把闆斧是離不開的。
魯智深就必須使镔鐵禅杖。
每個人不能換的。
而金庸筆下的武功和兵刃,也幾乎都是不可換的。
你必須達到這樣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深入人心。
特别是主要人物,他的性格和他使用的武功一起留在了讀者的腦海裡。
比如說,梅超風的武功是什麼?“九陰白骨爪”。
梅超風因為她這個人的性格是陰冷的,是毒損的,所以她使用這種“九陰白骨爪”的武功,一爪戳下去,人家的腦袋上就出現九個窟窿,她每天晚上弄一些骷髅擺在山頂上,在那裡練,戳這些骷髅。
所以梅超風這個形象是很恐怖的,武功和她的人格是一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