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愛情 自由--《神雕俠侶》賞析
關燈
小
中
大
或許在這一件事發生之前,她沒有,但就算這一事件不發生,她依然會陷入,因為随着楊過的成長,當他們彼此意識到這一問題時,會自然地投入進去。
書中對楊過十六歲時的情形這樣描述:“身材漸高,喉音漸粗,已是個俊秀少年,非複初入古墓時的孩童模樣,但小龍女和他相處慣了,仍當他孩童對待。
楊過對師父越來越是敬重。
兩年之間,竟無一事違逆師意。
”由此可見楊過對小龍女似乎隻有純粹的敬愛,可是他事事不違逆師意,除了師命難違外,恐怕還摻雜着一股男子漢的成人意識,為了顯示師父對自己的倚靠,為了表明自己存在的價值。
楊過是否從一開始便對小龍女産生了愛意,這不難确定,随着這種敬愛的不斷上升,到後來他們的相親相愛應該屬于哪一種情感容易辨認。
隻是他們那不為世人所容的愛情,到底如何理解? 既然《神雕俠侶》将愛情的意義灌注于情花這一象征體,那麼我們便由情花來參考書中的愛情觀。
情花周邊的刺,味甘且苦,其果實往往捉摸不透,不能由果實外表斷定其味道。
愛情就是如此不可捉摸的神秘之物。
她來不可遏,去不可止,所以周伯通與瑛姑鬼使神差地發生了戀情,大武與小武同郭芙之間的糾纏才因為耶律齊的出現戛然而止。
尤其是書中生死與共的雌雄白雕,它們的殉情更讓人體會到愛的魔力,她就是像一道看不見的強勁電弧一樣,在男女之間産生的那種精神和肉體的強烈的傾慕之情。
問世間,情為何物?作者沒有回答,因為她不能用言語來闡釋。
正如三毛所言:“愛情有若佛家的禅——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就是錯。
” 三、自由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抛。
”似乎自由的意義遠勝生命與愛情。
自由永遠是對社會現實的非法超越,因此其所受阻力往往比想象中大得多。
自由是對必然的反叛,人的自由有時是以更深刻的失敗和悲劇形式表現出來的。
然而對自由的追求自古至今就不曾停止,某種程度而言,這是一股推動社會進步的不可小視的力量。
《神雕俠侶》中有不少特立獨行之士,他們我行我素,基本上不受社會禮法與江湖規範的約束。
東邪黃藥師是這樣的一位資深前輩。
他鄙視封建禮法中的論資排輩,主張坦誠相交,人人平等,這種在當時說來相當先進的思想顯然曲高和寡,所以他隻能習慣一種獨行俠的生活,即便孤獨,也要與封建禮法對抗到底。
楊過的出現,可以說是對東邪的莫大鼓舞,以至兩人成了兄弟知己,有了如此難求的知音,東邪已然不孤獨。
或許是青出于藍,楊過的思想較之黃藥師更為激進。
他與小龍女的結合受到世人的阻撓,因為小龍女是其師,師徒結合便是亂倫,這是不容于當時社會的。
楊過不理解,不接受,他盡全力追求自己的幸福,雖然傷痕累累,但他毫不妥協,最終他成功實現了對當時禮法的超越。
當然,這并非他一人之功。
作者設計一位生活于古墓幾乎不食人間煙火的小龍女,難道是為了給人留下獨特的審美形象?我想這決非偶然。
小龍女完全不懂俗世禮法,正是為了迎合楊過那狂傲不羁的性格。
沒有兩個人的互相扶持,他們會寸步難行,更不可能苦盡甘來。
小說中,另有一位不遜于東邪的自由人,他對人生的理解就像他的綽号一樣可愛。
這位“老頑童”周伯通永遠都在尋找生命的開心果,他率性、坦蕩,有着強烈的好奇心。
這樣一位活潑的人物如果生活在重陽殿肯定會憋死,何況一大堆的清規戒律需要遵守。
老頑童追求自由的心理比其他人更甚。
他能将自由以外的任何事抛諸腦後。
因此瑛姑注定大半生的孤苦。
老頑童不拘長幼之禮,不理人間恩怨,不涉足半點情愛,一心追求他的新鮮事物并樂此不疲。
真正淡泊名利,看破生死的非他莫屬,正如小說結尾黃藥師所說:“老頑童啊老頑童,你當真了不起,我黃老邪對名淡薄,一燈大師視名為虛幻,隻有你,卻是心中空空蕩蕩,本來便不存名之一念,可又比我們高出一籌……” 生命是人類最可寶貴的财富,因為它是人類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礎。
然而生命卻十分脆弱,它總有着這樣那樣的缺憾,這也許正好印證了生命的豐富多彩從而愈顯其可貴。
當然,生命之可貴不僅在于其外在形式,而且在于其更高的精神追求:愛情與自由。
愛情與自由是比較抽象的生命主題。
作為人類千古傳唱的主題之一,愛情因為永遠蒙着神秘的面紗而令人難探其究竟。
自由的意義則相當寬泛,不過它每每以跨越當時社會規範的面目出現,這正好成為生命與愛情升華的終點。
綜觀整部作品,生命、愛情、自由在主人公楊過的身上體現無遺,然而對這三者的追求無不充滿了艱辛。
從《射雕英雄傳》中郭靖的儒之俠轉變為《神雕俠侶》中楊過的道之俠,金庸先生賦予作品的意蘊在不斷更新。
隻有像楊過與小龍女般至情至性的人物,他們離奇的愛情故事才能伴随生命而自由發展。
與作品中“有情皆孽”相比,他們時時處處所凸顯的唯個性而已。
正如作者在《後記》中所言:“武俠小說不免有過分的離奇和巧合。
我一直希望做到,武功可以事實上不可能,人的性格總應當是可能的。
”實際上,作者将生命、愛情、自由三位一體,是應了作品主人公人物性格發展的要求。
對愛情與自由的追求是體現生命意義的最佳範式,沒有這種追求,人生無異于失去靈氣的一潭死水。
這正是《神雕俠侶》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書中對楊過十六歲時的情形這樣描述:“身材漸高,喉音漸粗,已是個俊秀少年,非複初入古墓時的孩童模樣,但小龍女和他相處慣了,仍當他孩童對待。
楊過對師父越來越是敬重。
兩年之間,竟無一事違逆師意。
”由此可見楊過對小龍女似乎隻有純粹的敬愛,可是他事事不違逆師意,除了師命難違外,恐怕還摻雜着一股男子漢的成人意識,為了顯示師父對自己的倚靠,為了表明自己存在的價值。
楊過是否從一開始便對小龍女産生了愛意,這不難确定,随着這種敬愛的不斷上升,到後來他們的相親相愛應該屬于哪一種情感容易辨認。
隻是他們那不為世人所容的愛情,到底如何理解? 既然《神雕俠侶》将愛情的意義灌注于情花這一象征體,那麼我們便由情花來參考書中的愛情觀。
情花周邊的刺,味甘且苦,其果實往往捉摸不透,不能由果實外表斷定其味道。
愛情就是如此不可捉摸的神秘之物。
她來不可遏,去不可止,所以周伯通與瑛姑鬼使神差地發生了戀情,大武與小武同郭芙之間的糾纏才因為耶律齊的出現戛然而止。
尤其是書中生死與共的雌雄白雕,它們的殉情更讓人體會到愛的魔力,她就是像一道看不見的強勁電弧一樣,在男女之間産生的那種精神和肉體的強烈的傾慕之情。
問世間,情為何物?作者沒有回答,因為她不能用言語來闡釋。
正如三毛所言:“愛情有若佛家的禅——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就是錯。
” 三、自由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抛。
”似乎自由的意義遠勝生命與愛情。
自由永遠是對社會現實的非法超越,因此其所受阻力往往比想象中大得多。
自由是對必然的反叛,人的自由有時是以更深刻的失敗和悲劇形式表現出來的。
然而對自由的追求自古至今就不曾停止,某種程度而言,這是一股推動社會進步的不可小視的力量。
《神雕俠侶》中有不少特立獨行之士,他們我行我素,基本上不受社會禮法與江湖規範的約束。
東邪黃藥師是這樣的一位資深前輩。
他鄙視封建禮法中的論資排輩,主張坦誠相交,人人平等,這種在當時說來相當先進的思想顯然曲高和寡,所以他隻能習慣一種獨行俠的生活,即便孤獨,也要與封建禮法對抗到底。
楊過的出現,可以說是對東邪的莫大鼓舞,以至兩人成了兄弟知己,有了如此難求的知音,東邪已然不孤獨。
或許是青出于藍,楊過的思想較之黃藥師更為激進。
他與小龍女的結合受到世人的阻撓,因為小龍女是其師,師徒結合便是亂倫,這是不容于當時社會的。
楊過不理解,不接受,他盡全力追求自己的幸福,雖然傷痕累累,但他毫不妥協,最終他成功實現了對當時禮法的超越。
當然,這并非他一人之功。
作者設計一位生活于古墓幾乎不食人間煙火的小龍女,難道是為了給人留下獨特的審美形象?我想這決非偶然。
小龍女完全不懂俗世禮法,正是為了迎合楊過那狂傲不羁的性格。
沒有兩個人的互相扶持,他們會寸步難行,更不可能苦盡甘來。
小說中,另有一位不遜于東邪的自由人,他對人生的理解就像他的綽号一樣可愛。
這位“老頑童”周伯通永遠都在尋找生命的開心果,他率性、坦蕩,有着強烈的好奇心。
這樣一位活潑的人物如果生活在重陽殿肯定會憋死,何況一大堆的清規戒律需要遵守。
老頑童追求自由的心理比其他人更甚。
他能将自由以外的任何事抛諸腦後。
因此瑛姑注定大半生的孤苦。
老頑童不拘長幼之禮,不理人間恩怨,不涉足半點情愛,一心追求他的新鮮事物并樂此不疲。
真正淡泊名利,看破生死的非他莫屬,正如小說結尾黃藥師所說:“老頑童啊老頑童,你當真了不起,我黃老邪對名淡薄,一燈大師視名為虛幻,隻有你,卻是心中空空蕩蕩,本來便不存名之一念,可又比我們高出一籌……” 生命是人類最可寶貴的财富,因為它是人類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礎。
然而生命卻十分脆弱,它總有着這樣那樣的缺憾,這也許正好印證了生命的豐富多彩從而愈顯其可貴。
當然,生命之可貴不僅在于其外在形式,而且在于其更高的精神追求:愛情與自由。
愛情與自由是比較抽象的生命主題。
作為人類千古傳唱的主題之一,愛情因為永遠蒙着神秘的面紗而令人難探其究竟。
自由的意義則相當寬泛,不過它每每以跨越當時社會規範的面目出現,這正好成為生命與愛情升華的終點。
綜觀整部作品,生命、愛情、自由在主人公楊過的身上體現無遺,然而對這三者的追求無不充滿了艱辛。
從《射雕英雄傳》中郭靖的儒之俠轉變為《神雕俠侶》中楊過的道之俠,金庸先生賦予作品的意蘊在不斷更新。
隻有像楊過與小龍女般至情至性的人物,他們離奇的愛情故事才能伴随生命而自由發展。
與作品中“有情皆孽”相比,他們時時處處所凸顯的唯個性而已。
正如作者在《後記》中所言:“武俠小說不免有過分的離奇和巧合。
我一直希望做到,武功可以事實上不可能,人的性格總應當是可能的。
”實際上,作者将生命、愛情、自由三位一體,是應了作品主人公人物性格發展的要求。
對愛情與自由的追求是體現生命意義的最佳範式,沒有這種追求,人生無異于失去靈氣的一潭死水。
這正是《神雕俠侶》吸引人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