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愛情 自由--《神雕俠侶》賞析
關燈
小
中
大
念道:“小龍女書囑夫君楊郎,珍重萬千,務求相聚。
”一顆心不自禁的怦怦跳動。
這一日中,他便如此癡癡的望見着那兩行字發呆,當晚繩索雙樹而睡。
次日在谷中到處閑遊,見昔年自己與程英、陸無雙鏟滅的情花花樹已不再重生,他戲稱之為“龍女花”的紅花卻開得雲霞燦爛,如火如錦,于是摘了一大束龍女花,堆在斷崖的那一行字前。
這般苦苦等候了五日,已到三月初七,他已兩日兩夜未曾交睫入睡,到了這日,更是不離斷腸崖半步,自晨至午,更自午至夕,每當風動樹梢,花落林中,心中便是一跳,躍起來四下裡搜尋觀望,卻那裡有小龍女的影蹤? 自從聽了黃藥師那幾句話後,他早知“大智島南海神尼”雲雲,乃是黃蓉捏造出來的鬼話,但崖上字迹确是小龍女所刻,卻半點不假,隻盼她言而有信,終來相會。
眼見太陽緩緩落山,楊過的心也是跟着太陽不斷的向下低沉。
當太陽的一半被山頭遮沒時,他大叫一聲,急奔上峰。
身在高處,隻見太陽的圓臉重又完整,心中略略一寬,隻要太陽不落山,三月初七這一日就算沒過完。
可是雖然登上了最高的山峰,太陽最終還是落入了地下。
悄立山巅,四顧蒼茫,但覺寒氣侵體,暮色逼人而來,站了一個多時辰,竟是一動也不動。
再過多時,半輪月亮慢慢移到中天,不但這一天已經過去,連這一夜也快過去了。
小龍女始終沒有來。
他便如一具石像般在山頂呆立了一夜,直到紅日東升,四下裡小鳥啾鳴,花香浮動,春意正濃,他心中卻如一片寒冰,似有一個聲音在耳際不住響動:“傻子!她早死了,在十六年之前早就死了。
她自知中毒難愈,你決計不肯獨活,因此圖了自盡,卻騙你等她十六年。
傻子,她待你如此情義深重,你怎麼到今日還不明白她的心意?” 他猶如行屍走肉般踉跄下山,一日一夜不飲不食,但覺唇燥舌焦,于是走到小溪之旁,掬水而飲,一低頭,猛見水中倒影,兩鬓竟然白了一片。
他此時三十六歲,年方壯盛,不該頭發便白,更因内功精純。
雖然一處艱苦颠沛,但向來頭上一根銀絲也無,突見兩鬓如霜,滿臉塵土,幾乎不識得自己面貌,伸手在額角鬓際拔下三根頭發來,隻見三根中倒有兩根是白的。
霎時之間,心中想起幾句詞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裡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鬓如霜。
”這是蘇東坡悼亡之詞。
楊過一生潛心武學,讀書不多,數處前在江南一家小酒店壁上偶爾見到題着這首詞,但覺情深意真,随口念了幾遍,這時憶及,已不記得是誰所作。
心想:“他是十年生死兩茫茫,我和龍兒已相隔一十六年了。
他尚有個孤墳,知道愛妻埋骨之所,而我卻連妻子葬身何處也自不知。
”接着又想到這詞的下半阕,那是作者一晚夢到亡妻的情境:“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對無言,惟有淚千行!料想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
”不由得心中大恸:“而我,而我,三日三夜不能合眼,竟連夢也做不到一個!” 猛地裡一躍而起,奔到斷腸崖前,瞧着小龍女所刻下的那幾行字,大聲叫道:“‘十六年後,在此相會,夫妻情深,勿失信約!’小龍女啊小龍女!是你親手刻下的字,怎地你不守信約?”他一嘯之威,震獅倒虎,這幾句話發自肺腑,隻震得山谷皆鳴,但聽得群山響應,東南西北,四周山峰都傳來:“怎地你不守信約?怎地你不信約?不守信約……不守信約……” 他自來生性激烈,此時萬念俱灰,心想:“龍兒既已在十六年前便即逝世,我多活這十六年實在無謂之至。
” 望着斷腸崖前那個深谷,隻見谷口煙霧缭繞,他每次來此,從沒見到過雲霧下的谷底,此時仍是如此。
仰起頭來,縱聲長嘯,隻吹得斷腸崖上數百朵憔悴了的龍女花飛舞亂轉,輕輕說道:“當年你突然失蹤,不知去向,我尋遍山前山後,找不到你,那時定是躍入了這萬丈深谷之中,這十六年中,難道你不怕寂寞嗎?” 淚眼模糊,眼前似乎幻出了小龍女白衣飄飄的影子,又隐隐似乎聽到小龍女在谷底叫道:“楊郎,楊郎,你别傷心,别傷心!”楊過雙足一登,身子飛起,躍入了深谷之中…… ——選自《神雕俠侶》第三十八回《生死茫茫》一、生命 自人類誕生之日起,生命便是人類永遠探讨不休的命題。
作為人們從事一切活動的基礎,生命不但見證了大自然的種種奇觀,而且見證了自身諸多難解的現象。
生老病死早已不足為奇,然而對于死後的歸依幾乎沒有人敢率先嘗試,因此,死是一個重大的禁忌。
俗語雲:人死不能複生。
江湖好漢即使不貪生怕死,也不願無故殒命。
在《神雕俠侶》中,作者不單安排了舍生取義者,亦描寫了追求生命的諸多人物,作者對生命倚重的觀點很自然地通過書中一系列的矛盾鬥争而表現出來。
開篇陸家面對實力強大的赤練仙子李莫愁,表面上似乎有着“甯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志氣,而實質上,他們何嘗不希望一家快樂地生活,他們拼盡全力所維護的,不僅是榮辱,更是生命。
死雖不足道,生卻更有誘惑力。
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大多數人在面對生死抉擇時,往往以這句話來自慰,其實不無道理。
陸家明知無法逃過此劫,隻好選擇了舍大保小。
人類有着求生的本能,因為生命提供人類一切。
小說主人公楊過,他一生坎坷,其中有多少
”一顆心不自禁的怦怦跳動。
這一日中,他便如此癡癡的望見着那兩行字發呆,當晚繩索雙樹而睡。
次日在谷中到處閑遊,見昔年自己與程英、陸無雙鏟滅的情花花樹已不再重生,他戲稱之為“龍女花”的紅花卻開得雲霞燦爛,如火如錦,于是摘了一大束龍女花,堆在斷崖的那一行字前。
這般苦苦等候了五日,已到三月初七,他已兩日兩夜未曾交睫入睡,到了這日,更是不離斷腸崖半步,自晨至午,更自午至夕,每當風動樹梢,花落林中,心中便是一跳,躍起來四下裡搜尋觀望,卻那裡有小龍女的影蹤? 自從聽了黃藥師那幾句話後,他早知“大智島南海神尼”雲雲,乃是黃蓉捏造出來的鬼話,但崖上字迹确是小龍女所刻,卻半點不假,隻盼她言而有信,終來相會。
眼見太陽緩緩落山,楊過的心也是跟着太陽不斷的向下低沉。
當太陽的一半被山頭遮沒時,他大叫一聲,急奔上峰。
身在高處,隻見太陽的圓臉重又完整,心中略略一寬,隻要太陽不落山,三月初七這一日就算沒過完。
可是雖然登上了最高的山峰,太陽最終還是落入了地下。
悄立山巅,四顧蒼茫,但覺寒氣侵體,暮色逼人而來,站了一個多時辰,竟是一動也不動。
再過多時,半輪月亮慢慢移到中天,不但這一天已經過去,連這一夜也快過去了。
小龍女始終沒有來。
他便如一具石像般在山頂呆立了一夜,直到紅日東升,四下裡小鳥啾鳴,花香浮動,春意正濃,他心中卻如一片寒冰,似有一個聲音在耳際不住響動:“傻子!她早死了,在十六年之前早就死了。
她自知中毒難愈,你決計不肯獨活,因此圖了自盡,卻騙你等她十六年。
傻子,她待你如此情義深重,你怎麼到今日還不明白她的心意?” 他猶如行屍走肉般踉跄下山,一日一夜不飲不食,但覺唇燥舌焦,于是走到小溪之旁,掬水而飲,一低頭,猛見水中倒影,兩鬓竟然白了一片。
他此時三十六歲,年方壯盛,不該頭發便白,更因内功精純。
雖然一處艱苦颠沛,但向來頭上一根銀絲也無,突見兩鬓如霜,滿臉塵土,幾乎不識得自己面貌,伸手在額角鬓際拔下三根頭發來,隻見三根中倒有兩根是白的。
霎時之間,心中想起幾句詞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裡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鬓如霜。
”這是蘇東坡悼亡之詞。
楊過一生潛心武學,讀書不多,數處前在江南一家小酒店壁上偶爾見到題着這首詞,但覺情深意真,随口念了幾遍,這時憶及,已不記得是誰所作。
心想:“他是十年生死兩茫茫,我和龍兒已相隔一十六年了。
他尚有個孤墳,知道愛妻埋骨之所,而我卻連妻子葬身何處也自不知。
”接着又想到這詞的下半阕,那是作者一晚夢到亡妻的情境:“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對無言,惟有淚千行!料想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
”不由得心中大恸:“而我,而我,三日三夜不能合眼,竟連夢也做不到一個!” 猛地裡一躍而起,奔到斷腸崖前,瞧着小龍女所刻下的那幾行字,大聲叫道:“‘十六年後,在此相會,夫妻情深,勿失信約!’小龍女啊小龍女!是你親手刻下的字,怎地你不守信約?”他一嘯之威,震獅倒虎,這幾句話發自肺腑,隻震得山谷皆鳴,但聽得群山響應,東南西北,四周山峰都傳來:“怎地你不守信約?怎地你不信約?不守信約……不守信約……” 他自來生性激烈,此時萬念俱灰,心想:“龍兒既已在十六年前便即逝世,我多活這十六年實在無謂之至。
” 望着斷腸崖前那個深谷,隻見谷口煙霧缭繞,他每次來此,從沒見到過雲霧下的谷底,此時仍是如此。
仰起頭來,縱聲長嘯,隻吹得斷腸崖上數百朵憔悴了的龍女花飛舞亂轉,輕輕說道:“當年你突然失蹤,不知去向,我尋遍山前山後,找不到你,那時定是躍入了這萬丈深谷之中,這十六年中,難道你不怕寂寞嗎?” 淚眼模糊,眼前似乎幻出了小龍女白衣飄飄的影子,又隐隐似乎聽到小龍女在谷底叫道:“楊郎,楊郎,你别傷心,别傷心!”楊過雙足一登,身子飛起,躍入了深谷之中…… ——選自《神雕俠侶》第三十八回《生死茫茫》一、生命 自人類誕生之日起,生命便是人類永遠探讨不休的命題。
作為人們從事一切活動的基礎,生命不但見證了大自然的種種奇觀,而且見證了自身諸多難解的現象。
生老病死早已不足為奇,然而對于死後的歸依幾乎沒有人敢率先嘗試,因此,死是一個重大的禁忌。
俗語雲:人死不能複生。
江湖好漢即使不貪生怕死,也不願無故殒命。
在《神雕俠侶》中,作者不單安排了舍生取義者,亦描寫了追求生命的諸多人物,作者對生命倚重的觀點很自然地通過書中一系列的矛盾鬥争而表現出來。
開篇陸家面對實力強大的赤練仙子李莫愁,表面上似乎有着“甯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志氣,而實質上,他們何嘗不希望一家快樂地生活,他們拼盡全力所維護的,不僅是榮辱,更是生命。
死雖不足道,生卻更有誘惑力。
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大多數人在面對生死抉擇時,往往以這句話來自慰,其實不無道理。
陸家明知無法逃過此劫,隻好選擇了舍大保小。
人類有着求生的本能,因為生命提供人類一切。
小說主人公楊過,他一生坎坷,其中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