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你 世界我相信--書劍恩仇錄賞析
關燈
小
中
大
你嗎?”她求道:“我說錯啦,大哥,你别見怪。
你别走啊。
”陳家洛隻得又坐下來。
但見她将全身衣服一件件的脫去,在水聲淙淙的山峽中,金黃色的陽光照耀着一個絕世無倫的美麗身體。
陳家洛隻覺得一陣暈眩,不敢正視,但随即見到她天真無邪的容顔,忽然覺得她隻不過是一個三四歲的光身嬰兒,是這麼美麗,可是又這麼純潔,忽想:“造出這樣美麗的身體來,上天真是有一位全知全能的大神吧?”心中突然彌漫着崇敬感謝的情緒。
香香公主慢慢抹去身上的水珠,緩緩穿上衣服,自憐自惜,又複自傷,心中在想:“這個身體,永遠不能再給親愛的人瞧見了。
”抹幹了頭發,又去偎倚在陳家洛的懷裡。
陳家洛道:“我跟你說過牛郎織女的故事,你還記得麼?”香香公主道:“記得,你還教我一個歌,說是:‘一年雖隻相逢一次,卻勝過了人間無數次的聚會’。
”陳家洛道:“是啊,咱倆不能永遠在一起,但真神總是教咱倆會見了。
在沙漠上,在這裡,咱倆過得這麼快活,雖然時候很短,但比許多一起過了幾十年的夫妻,咱倆的快活還是多些吧。
” ——選自《書劍恩仇錄》第十九回 香香公主是人類最純潔心靈、最美好的德行與最美麗的容顔的集中代表。
《荷馬史詩》中的海倫的美,那是一種掠奪的誘惑。
美在這裡,帶來的是萬千殺戮,血流千裡,是暴力的動力源泉。
在人性的天平上,美與邪惡不自覺地站在了一邊;而香香公主的美,是神靈賜予凡塵俗子心靈淨化的力量。
美在這裡,是使一切武力癱瘓,好人更向善,惡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無法抗拗的聖谕。
上到一國之君,一幫之主,下到普通兵士,看到她的美貌時,無一例外地自慚形穢。
她給予人的是感召,與污穢、粗俗、邪念、亵渎無關。
她的美,在文學曆史的長河中,或許隻有《陌上桑》中的秦羅敷勉強可比。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齒須。
少年見羅敷,脫帽着梢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望其鋤。
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而香香公主則使無數風流人物競折腰,敵兵武器紛紛墜地。
“來歸”不是相互抱怨,而是心中不自覺的愉悅與甯靜。
她的善,隻有但丁《神曲》中的女神貝雅特麗齊堪與媲美。
“善女人呀,因為你的緣故,地上的人類成為萬物之靈!你命令我,正是看重我;假使我現在已經辦妥了,我還覺得服從你太遲了。
”面對這樣一個“造化鐘神秀”的精靈,除了盡情享受她美與善的恩澤,除了贊歎與震撼,還能做些什麼呢? 香香公主天真爛漫,但也是感傷的。
她為一切弱小生命的疼痛與隕落而落淚,為一切暴力與仇恨而悲傷。
“男人真是奇怪,大家不高高興興地一起跳舞唱歌,偏要打仗,害得多少人送命受苦,真不知道有什麼好處。
” 她的感傷與中國傳統的常說的感時傷世是不同的。
“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是心有郁積,“以我觀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投射型的“有我之境”。
而她對于世事經驗很多時候是渾然無知的,也正是如此,她的感傷往往來源于她當時所看到的每一個纖細的現實,是清爽健康,哀而不傷的。
她的感傷與英國18世紀感傷主義文學中的敏感憂郁也不同。
斯泰恩《感傷旅行》中的約裡克是英國感傷文學的典型人物。
他多愁善感,任何一件小事都會觸動他那敏感的神經,動辄為一頭驢,或幾隻籠中的小鳥落淚。
而且,他将敏感性視為人最寶貴的東西,認為“敏感性,這是我們一切珍貴的喜悅感情和我們一切高尚悲哀取之不盡的源泉”。
他的感傷是人們在工業革命初期,一面對資本主義文明所帶來的種種災難表示出來的憂慮,一面又開不出救治社會疾痼的良方,隻剩下厭世和絕望的情緒;是在世事的種種不平中,鑄就的自怨自艾。
香香公主的感傷則來自對自然、生命最虔誠的相信,她不多愁善感,也非牢騷滿腹,她給予萬物的是具有人類學意義上廣博的家。
如果說約裡克的眼淚是酸澀無力的,是脆弱的,那麼香香公主的眼淚則是晶瑩剔透的,是堅強的。
從她挺身而出,面對清朝軍隊的挑釁這一點就能看出。
一種是凡人的憂郁與憤懑,一種是神的憐憫與博大。
她相信自己的相信。
她不憚以
你别走啊。
”陳家洛隻得又坐下來。
但見她将全身衣服一件件的脫去,在水聲淙淙的山峽中,金黃色的陽光照耀着一個絕世無倫的美麗身體。
陳家洛隻覺得一陣暈眩,不敢正視,但随即見到她天真無邪的容顔,忽然覺得她隻不過是一個三四歲的光身嬰兒,是這麼美麗,可是又這麼純潔,忽想:“造出這樣美麗的身體來,上天真是有一位全知全能的大神吧?”心中突然彌漫着崇敬感謝的情緒。
香香公主慢慢抹去身上的水珠,緩緩穿上衣服,自憐自惜,又複自傷,心中在想:“這個身體,永遠不能再給親愛的人瞧見了。
”抹幹了頭發,又去偎倚在陳家洛的懷裡。
陳家洛道:“我跟你說過牛郎織女的故事,你還記得麼?”香香公主道:“記得,你還教我一個歌,說是:‘一年雖隻相逢一次,卻勝過了人間無數次的聚會’。
”陳家洛道:“是啊,咱倆不能永遠在一起,但真神總是教咱倆會見了。
在沙漠上,在這裡,咱倆過得這麼快活,雖然時候很短,但比許多一起過了幾十年的夫妻,咱倆的快活還是多些吧。
” ——選自《書劍恩仇錄》第十九回 香香公主是人類最純潔心靈、最美好的德行與最美麗的容顔的集中代表。
《荷馬史詩》中的海倫的美,那是一種掠奪的誘惑。
美在這裡,帶來的是萬千殺戮,血流千裡,是暴力的動力源泉。
在人性的天平上,美與邪惡不自覺地站在了一邊;而香香公主的美,是神靈賜予凡塵俗子心靈淨化的力量。
美在這裡,是使一切武力癱瘓,好人更向善,惡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無法抗拗的聖谕。
上到一國之君,一幫之主,下到普通兵士,看到她的美貌時,無一例外地自慚形穢。
她給予人的是感召,與污穢、粗俗、邪念、亵渎無關。
她的美,在文學曆史的長河中,或許隻有《陌上桑》中的秦羅敷勉強可比。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齒須。
少年見羅敷,脫帽着梢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望其鋤。
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而香香公主則使無數風流人物競折腰,敵兵武器紛紛墜地。
“來歸”不是相互抱怨,而是心中不自覺的愉悅與甯靜。
她的善,隻有但丁《神曲》中的女神貝雅特麗齊堪與媲美。
“善女人呀,因為你的緣故,地上的人類成為萬物之靈!你命令我,正是看重我;假使我現在已經辦妥了,我還覺得服從你太遲了。
”面對這樣一個“造化鐘神秀”的精靈,除了盡情享受她美與善的恩澤,除了贊歎與震撼,還能做些什麼呢? 香香公主天真爛漫,但也是感傷的。
她為一切弱小生命的疼痛與隕落而落淚,為一切暴力與仇恨而悲傷。
“男人真是奇怪,大家不高高興興地一起跳舞唱歌,偏要打仗,害得多少人送命受苦,真不知道有什麼好處。
” 她的感傷與中國傳統的常說的感時傷世是不同的。
“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是心有郁積,“以我觀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投射型的“有我之境”。
而她對于世事經驗很多時候是渾然無知的,也正是如此,她的感傷往往來源于她當時所看到的每一個纖細的現實,是清爽健康,哀而不傷的。
她的感傷與英國18世紀感傷主義文學中的敏感憂郁也不同。
斯泰恩《感傷旅行》中的約裡克是英國感傷文學的典型人物。
他多愁善感,任何一件小事都會觸動他那敏感的神經,動辄為一頭驢,或幾隻籠中的小鳥落淚。
而且,他将敏感性視為人最寶貴的東西,認為“敏感性,這是我們一切珍貴的喜悅感情和我們一切高尚悲哀取之不盡的源泉”。
他的感傷是人們在工業革命初期,一面對資本主義文明所帶來的種種災難表示出來的憂慮,一面又開不出救治社會疾痼的良方,隻剩下厭世和絕望的情緒;是在世事的種種不平中,鑄就的自怨自艾。
香香公主的感傷則來自對自然、生命最虔誠的相信,她不多愁善感,也非牢騷滿腹,她給予萬物的是具有人類學意義上廣博的家。
如果說約裡克的眼淚是酸澀無力的,是脆弱的,那麼香香公主的眼淚則是晶瑩剔透的,是堅強的。
從她挺身而出,面對清朝軍隊的挑釁這一點就能看出。
一種是凡人的憂郁與憤懑,一種是神的憐憫與博大。
她相信自己的相信。
她不憚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