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文學叢林中與金庸狹路相逢
關燈
小
中
大
仍然銳意進取。
他率先在北大開設了“金庸小說研究”課,後又出版《金庸小說論稿》。
果然社會上槍林彈雨襲來,頗有踏平北大之勢。
照我的意思,根本不用理睬,嚴先生卻一絲不苟,每責必答,那種儒俠風範令人格外感動。
鐵石心腸一次次被金庸摧垮淚腺 我是個讀書看戲都很投入的人,标榜“先感性,後理性;先感悟,後研究”。
我在小學和中學時代,為《紅燈記》和《高玉寶》流過淚,為《賣花姑娘》和《金姬和銀姬的命運》流過淚,為《雷雨》和《家》流過淚,為《流浪者》和《簡愛》流過淚,為《愛是不能忘記的》和《高山下的花環》流過淚。
上大學以後,就不曾再為文學作品而流過淚。
我以為自己成熟了,永遠不會再被作家騙去淚水了。
像《悲慘世界》《複活》以及轟動一時的《這裡的黎明靜悄悄》,都深深打動過我,但是沒有摧垮我的淚腺。
然而,我卻一次又一次,被金庸感動了。
當郭靖背負着黃蓉去找一燈大師療傷,當楊過苦等小龍女一十六年後毅然跳下懸崖,當郭襄“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當程靈素為胡斐吸盡毒液而死,當胡一刀把孩子托付給敵手苗人鳳,當殷素素用生命告訴兒子張無忌“越是好看的女人越會騙人”,當明教群雄出征前高唱“焚我殘軀,熊熊聖火。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憐我世人,憂患實多”,當香香公主把匕首刺進那世上最美麗的胸膛,當嶽靈珊和馬春花被愛人害死而臨死仍然挂念愛慕着那無情的愛人,當蕭峰一掌誤斃了世上最愛他最理解他的阿朱,當“惡貫滿盈”段延慶得知段譽是自己的兒子,當韋小寶在通吃島接到康熙畫的六幅充滿兄弟情誼的“救駕圖”……我幾乎每次讀到這些段落,都會熱淚盈眶。
止庵兄說感動是不成熟的表現,讀書多了就不會感動。
可我确實做不到止庵兄的境界。
我是萬卷書也讀了,萬裡路也行了,亂七八糟的覺也睡了一萬多回了,可是眼看要到四十不惑的冷血大關了,卻反而愈加容易感動起來。
美國人死了我也傷感,伊拉克人死了我也歎息,氣得我夫人咬牙切齒地咒罵我:“更年期這麼早就來了!” 寫賞析金庸的文字我把金庸講到了國外 在嚴家炎先生促成下,北大授予金庸名譽教授稱号,那是我第一次見到金庸,跟他合了影。
後來,北大又召開了金庸小說國際研讨會。
這時,我已經三十多歲,有資格說幾句真話了。
于是開始寫點賞析金庸的文字,包括與嚴家炎、馮其庸、陳墨等先生一起點評了金庸的小說。
一些學校和電台、電視台輪番請我去講金庸小說。
那幾年,社會上壓制歧視金庸的正統力量很大,所以,我學習金庸研究先行者陳墨先生的策略,對金庸小說以熱情肯定為主,采取一種堅決的抗争姿态。
其實我對金庸小說包括金庸本人也頗有不滿的意見,遲宇宙等先生的一些批評金庸的文字我覺得也很有道理。
但是,小道理要服從大道理,在傳統全盤否定武俠小說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洶洶攻勢下,首先要保護人民大衆自由閱讀的權利。
隻有在自由閱讀金庸的前提下,才可能自由地談論金庸小說藝術的是非得失。
進入21世紀,我們終于用艱苦的戰鬥拓展了在學術界談論金庸的空間。
金庸開始進入各種文學史。
我還把金庸講到了國外,把研究金庸的文章也發表到了國外。
最近我參與主編的大學通俗文學教材中,我專門寫了一章《武俠小說的革命巨人金庸》。
我今後的研究重點仍是魯迅、老舍、曹禺等作家,但金庸還是會經常遭遇的,因為這是一個四通八達的文化焦點。
遭遇金庸已經快二十年了,金庸已經成了一個有點碎嘴唠叨的老人,金庸作品改編的影視也越來越俗不可耐。
但是我忘不了金庸小說帶給我的感動和我知道的帶給别人的感動。
為了休閑,為了備課,為了研究,我肯定還要許多次打開金庸的小說。
我不能預料當我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的時候,面對那些段落,還會不會熱淚盈眶。
他率先在北大開設了“金庸小說研究”課,後又出版《金庸小說論稿》。
果然社會上槍林彈雨襲來,頗有踏平北大之勢。
照我的意思,根本不用理睬,嚴先生卻一絲不苟,每責必答,那種儒俠風範令人格外感動。
鐵石心腸一次次被金庸摧垮淚腺 我是個讀書看戲都很投入的人,标榜“先感性,後理性;先感悟,後研究”。
我在小學和中學時代,為《紅燈記》和《高玉寶》流過淚,為《賣花姑娘》和《金姬和銀姬的命運》流過淚,為《雷雨》和《家》流過淚,為《流浪者》和《簡愛》流過淚,為《愛是不能忘記的》和《高山下的花環》流過淚。
上大學以後,就不曾再為文學作品而流過淚。
我以為自己成熟了,永遠不會再被作家騙去淚水了。
像《悲慘世界》《複活》以及轟動一時的《這裡的黎明靜悄悄》,都深深打動過我,但是沒有摧垮我的淚腺。
然而,我卻一次又一次,被金庸感動了。
當郭靖背負着黃蓉去找一燈大師療傷,當楊過苦等小龍女一十六年後毅然跳下懸崖,當郭襄“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當程靈素為胡斐吸盡毒液而死,當胡一刀把孩子托付給敵手苗人鳳,當殷素素用生命告訴兒子張無忌“越是好看的女人越會騙人”,當明教群雄出征前高唱“焚我殘軀,熊熊聖火。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憐我世人,憂患實多”,當香香公主把匕首刺進那世上最美麗的胸膛,當嶽靈珊和馬春花被愛人害死而臨死仍然挂念愛慕着那無情的愛人,當蕭峰一掌誤斃了世上最愛他最理解他的阿朱,當“惡貫滿盈”段延慶得知段譽是自己的兒子,當韋小寶在通吃島接到康熙畫的六幅充滿兄弟情誼的“救駕圖”……我幾乎每次讀到這些段落,都會熱淚盈眶。
止庵兄說感動是不成熟的表現,讀書多了就不會感動。
可我确實做不到止庵兄的境界。
我是萬卷書也讀了,萬裡路也行了,亂七八糟的覺也睡了一萬多回了,可是眼看要到四十不惑的冷血大關了,卻反而愈加容易感動起來。
美國人死了我也傷感,伊拉克人死了我也歎息,氣得我夫人咬牙切齒地咒罵我:“更年期這麼早就來了!” 寫賞析金庸的文字我把金庸講到了國外 在嚴家炎先生促成下,北大授予金庸名譽教授稱号,那是我第一次見到金庸,跟他合了影。
後來,北大又召開了金庸小說國際研讨會。
這時,我已經三十多歲,有資格說幾句真話了。
于是開始寫點賞析金庸的文字,包括與嚴家炎、馮其庸、陳墨等先生一起點評了金庸的小說。
一些學校和電台、電視台輪番請我去講金庸小說。
那幾年,社會上壓制歧視金庸的正統力量很大,所以,我學習金庸研究先行者陳墨先生的策略,對金庸小說以熱情肯定為主,采取一種堅決的抗争姿态。
其實我對金庸小說包括金庸本人也頗有不滿的意見,遲宇宙等先生的一些批評金庸的文字我覺得也很有道理。
但是,小道理要服從大道理,在傳統全盤否定武俠小說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洶洶攻勢下,首先要保護人民大衆自由閱讀的權利。
隻有在自由閱讀金庸的前提下,才可能自由地談論金庸小說藝術的是非得失。
進入21世紀,我們終于用艱苦的戰鬥拓展了在學術界談論金庸的空間。
金庸開始進入各種文學史。
我還把金庸講到了國外,把研究金庸的文章也發表到了國外。
最近我參與主編的大學通俗文學教材中,我專門寫了一章《武俠小說的革命巨人金庸》。
我今後的研究重點仍是魯迅、老舍、曹禺等作家,但金庸還是會經常遭遇的,因為這是一個四通八達的文化焦點。
遭遇金庸已經快二十年了,金庸已經成了一個有點碎嘴唠叨的老人,金庸作品改編的影視也越來越俗不可耐。
但是我忘不了金庸小說帶給我的感動和我知道的帶給别人的感動。
為了休閑,為了備課,為了研究,我肯定還要許多次打開金庸的小說。
我不能預料當我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的時候,面對那些段落,還會不會熱淚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