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的眼淚--《鹿鼎記》賞析
關燈
小
中
大
龍椅的,順理成章地給韋小寶黃袍加身。
從書生救國到儒俠救國再到流氓(流氓是市民的一種)救國,這樣的邏輯讓人看到了曆史的殘酷與無奈,或者說顧炎武等人的所作所為,在當時其實是在維護一個虛僞的沒有多大意義的傳統。
正如,天地會的人在争誰是正宗一樣。
再回到開頭見到的那個“負手背後,臉露微笑”的書生,不免讓人覺得這是一種辛辣的諷刺。
如果說,第一回的鋪墊給予陳近南的是驚鴻一瞥般的精彩亮相,那麼,整個一部書五十回的鋪墊給予韋小寶的是諷刺性的無奈退場。
作為一個市民,雖然一度震驚于書生的大膽,韋小寶還是以其獨特的“有奶便是娘”的邏輯将幾個書生所有精到的、世故的、老辣的曆史見識付諸一個玩笑。
在一個市民甚至是無賴的眼中,幾個書生所體會到的大道,盡管是以那樣精到、世故、老辣的方式表達出來,依舊是無法抵擋他對平靜生活的渴望。
也許,正是人們對平靜生活的渴望使他們認了“有奶便是娘”,使他們甯願匍匐卵翼在異族的統治之下,也不願意跟着别人起事吧。
這樣的人們,在大多數的曆史時段,總是占據着絕大多數。
因此,那些生不逢時的英雄們,雖然渴望改換世界,有文采有武略,也逃不了飲恨吞聲或者殺身成仁的結局。
無論如何,書生是靠一種精神的想象而持續地留存在世上的;市民是靠一種精神園地的普遍閑置和同時的物質生活的安定無憂而平凡地活在世上的。
我們無從評價哪一種方式是經得起所謂的曆史的推敲的方式。
能肯定的是,盡管在金庸先生的筆下,市民赢得了勝利,但在過去的幾百年曆史中,赢得勝利的應該還是那幾個書生。
現在已經淡漠的滿漢之仇,其實從清朝建立到覆亡都一直延續着。
平凡的日常的共同生活并不那麼容易消融不同的民族之間的仇恨,彼此相安無事時,一切仇恨像潛水的魚,沒有絲毫蹤迹,可是一旦風激浪滾,活不下去了,一切就又浮出水面。
小說的結尾是非常有深意的: 韋小寶将母親拉入房中,問道:“我的老子倒底是誰?”韋春芳瞪眼道:“我怎麼知道?”書小寶皺眉道:“你肚子裡有我之前,接過什麼客人?”韋春芳道:“那時你娘我标緻得很,每天有好幾個客人,我怎麼記得這許多?” 韋小生道:“這些客人都是漢人罷?”韋春芳道:“漢人自然有,滿洲官也有,還有蒙古的武官呢。
” 韋小寶道:“外國鬼子沒有罷?”韋春芳怒道:“你當你媽是爛婊子嗎?連外國鬼子也接?辣塊媽媽,羅刹鬼、紅毛鬼子到麗春院來,老娘用大掃帚拍了出去。
”韋小寶這才放心,道:“那很好!”韋春芳擡起了頭,回憶往事,道:“那時候有個回子,常來找我,他相貌很俊,我心裡常說,我家小寶的鼻子生得好,有點兒像他。
”韋小寶道:“漢滿蒙回都有,有沒有西藏人?” 韋春芳大是得意,道:“怎麼沒有?那個西藏喇嘛,上床前一定要念經,一面念經,眼珠子就滑溜溜的瞧着我。
你一雙眼睛賊忒嘻嘻的,真像那個喇嘛!” 小說一方面讓韋小寶鼓吹漢滿蒙回藏民族大團圓,一肚子寬容和偉大,另一方面讓韋春芳大罵“羅刹鬼”、“紅毛鬼子”,究竟是我中華女子,雖然一輩子是在肮髒的妓院中度過,卻絲毫不缺民族自尊,見了羅刹鬼、紅毛鬼子到麗春院來嫖,也是要“老娘用大掃帚拍了出去”的。
作者究竟還是有點書生氣。
三、紅顔難為 自古而今,壯麗的河山與婀娜妖娆的美人,引逗着數不清的英雄好漢馳騁競逐的雄心。
無論是稱霸一方的枭雄,如“沖冠一怒為紅顔”的吳三桂,還是蟄伏鄉野的草芥,如神勇無匹的闖王李自成,抑或是服職于官府之中的将領,就像那皇上跟前的大紅人韋小寶,掌握天下的權炳與得攬軟玉溫香在懷,總是讓人心癢難搔。
然而,江山與美人都不過是英雄功成名就之後的戰利品,是錦上添花,是豐厚的犒勞,是逐鹿問鼎之際的籌碼。
美人與黎民百姓一樣沒有聲音,也沒有發出聲音的權利。
往往是慘遭蹂躏之後,還得默默地為最後得勝的一方,以鮮血鋪陳出一條炫目的紅毯。
崇祯皇帝迷戀聲色犬馬,無心于國事,以緻奸相佞臣殘害忠良,敗壞朝綱,終于使孱弱的明室一息奄奄;勢如破竹攻下明都的李闖王,模仿漢朝草莽建國,然而燒殺擄掠,殘暴不仁,民不聊生,使滿人有了可趁之機,終被消滅;而那“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的平西王吳三桂,也不過是“西瓜偎大邊”,與滿人達成互惠的協議罷了,又哪裡是為了真心的愛戀呢?厮殺搶奪之中,天下第一美人陳圓圓,僅僅是那人人觊觎豔羨的大餅的一部分,任誰都想分一杯羹,她哪裡又有“傾城傾國”的能耐呢?她不過是這些“英雄”堂而皇之、理直氣壯地逃避罪責的借口,不過是一隻美麗而百口莫辯的代罪羔羊罷了。
作者頗具匠心地引入著名文人吳梅村的《圓圓曲》,巧借韋小寶出身市井,滿肚子草包,不谙雅辭,由當事人陳圓圓直陳本事,娓娓道來,細細地勾勒出一代美人的絕俗驚豔與柔媚的風緻,以及其飄蕩如萍、身不由己的凄涼一生。
“相見初經田窦家,侯門歌舞出如花。
許将戚裡箜簍伎,等取将軍油壁車。
家本姑蘇浣花裡,圓圓小字嬌羅绮。
夢向夫差苑裡遊,宮娥擁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蓮人,門前一片橫塘水。
橫塘雙槳去如飛,何處豪家強載歸? 此際豈知非薄命?此時隻有淚沾衣。
熏天意氣連宮掖,明眸皓齒無人惜。
奪歸永巷閉良家,教就新聲傾坐客。
” 曾經淪落風塵的陳圓圓其實始終沒有擺脫“娼妓”的身份。
盡管她陸續成為崇祯皇帝、李自成與吳三桂的的禁脔,但那也隻不過是轉換了賣藝賣身的場所,隻不過是改變了所侍奉的男人的地位與人數罷了。
她終究是一隻被囚禁在金籠之中的珍禽異獸,茫然而溫順地換過一個又一個主人。
陳圓圓低聲道:“李闖把我奪了去,後來平西王又把我奪回來,我不是人,隻是一件貨色,誰力氣大,誰就奪去了。
” 這段話的确是陳圓圓一生的寫照,或者可以說是為所有“紅顔”的命運下了最确切的腳注。
她們都不是“人”,她們隻能是“貨物”。
掌握自我的命運,決斷自己的前途,對她們而言不過是癡人說夢,倚靠一個強壯的手握大權的男子,或許還比較現實。
也可以說是她們最穩定美滿的歸宿。
因此,對那些仍然在青樓打滾的同伴而言,陳圓圓的遭際無疑是幸運的,當真是“飛上枝頭變鳳凰”。
但是華冠麗服底下的辛酸,錦衣玉食背後的苦楚,個中真味又有誰能知曉?政治風雲詭谲變幻,曾經權傾一時的人物又被另一個雄才偉略的豪強給取代,美人也随之易主。
有道是:“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事二夫。
”心懷不貳之志的亡國之臣,因此順理成章地将舊政權的覆滅與黎民百姓的颠沛流離之苦,一股腦地歸咎于佳人以狐媚惑亂人主,并且怨怒悲憤地下了結論:“紅顔禍水”。
美人“傾城傾國”的豔姿,恰恰成為衆矢之的,轉移了舉世罣怒的目光,并為真正的始作俑者承擔起“不祥之人”的罵名。
眼眶中淚珠湧現,停了琵琶,哽咽着說道:“吳梅村才子知道我雖然名揚天下,心中卻苦。
世人罵我紅顔禍水,誤了大明的江山,吳才子卻知我小小一個女子,又有什麼能為?是好是歹,全是男子漢做的事。
” 的确,“是好是歹,全是男子漢做的事。
”實際的權力、制度的運行與千千萬萬人民的性命皆在一人掌握之中。
設若當權者英明有為,勵精圖治,則國運昌隆,百業俱興,人民衣食豐足;反之則不然,内憂外患交侵,民不聊生,國家興衰與否,政治清明與否,百姓生活安樂與否,皆取決于那手握權炳之人。
成敗既系于此,那麼國破家亡之責,又與那深居于宮殿之中,憑借青春美貌博得當權者寵愛,以換取安穩無憂的生活的女子有什麼關系呢?“人心不足蛇吞象”,對至高無上的權力的追求與永無餍足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
窮奢極欲的吳三桂,殺人如麻的李自成,他們厲兵秣馬,費盡心機,汲汲營營的不正是為此?得到天下第一美人陳圓圓,不過是另一種占有性資源宣示。
“他們說,一片石戰場上滿地是鮮血,幾十裡路之間,躺滿了死屍。
他們說這些人都是為我死的。
是我害死了這十幾萬人。
我身上當真負了這樣大的罪孽嗎?他是大漢奸也好,是大忠臣也好,總之他是對我一片真情,為了我,什麼都不顧了。
除他之外,誰也沒這樣做過。
”一個但求真情真意的對待與平實安穩的女子,哀怨而充滿款款深情地緩緩地述說着與男人、權利以及欲望糾纏不清的一生。
面對着利欲熏心的男人之間的仇殺與争奪,戰場上血流成河與堆積如山的死屍,以及飽受兵馬倥偬之災的人民,交煎于諸種壓力與诽謗非議之下的她也僅能提出如此微弱而苦澀的诘問:“我身上當真背負了這樣大的罪孽嗎?”當真這樣一個盡管輾轉于欲念與占有,卻仍舊抱持着天真的甚至可以說是近乎虔誠的态度相信着誠摯的愛情的溫柔纏綿的女子,會是所有禍亂的淵薮嗎?作者的神來之筆正在于此:運用相當長的篇幅,以獨白的方式深入剖析身處夾縫之中的陳圓圓的心理世界,在兩頭猛獸以生命相互厮殺搏鬥的戰場上,在血腥暴力的場景之間,不僅凸顯出一個女子的茫然與無所适從,更試圖從這樣一個命運飄搖的女子的角度來觀察、展示與描述吳三桂與李自成這兩位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重新審示曆史,作者揭示“一将功成萬骨枯”,千秋偉業背後是無以計數的犧牲與慘遭屠戮的生靈;更尖銳地指出問題之所在:“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還原所有僞裝粉飾與借口之下的真相。
或許這也可以看作是一種為古往今來所有被擠兌于掌握話語權的男人之間的薄命紅顔們出氣的方式吧。
從書生救國到儒俠救國再到流氓(流氓是市民的一種)救國,這樣的邏輯讓人看到了曆史的殘酷與無奈,或者說顧炎武等人的所作所為,在當時其實是在維護一個虛僞的沒有多大意義的傳統。
正如,天地會的人在争誰是正宗一樣。
再回到開頭見到的那個“負手背後,臉露微笑”的書生,不免讓人覺得這是一種辛辣的諷刺。
如果說,第一回的鋪墊給予陳近南的是驚鴻一瞥般的精彩亮相,那麼,整個一部書五十回的鋪墊給予韋小寶的是諷刺性的無奈退場。
作為一個市民,雖然一度震驚于書生的大膽,韋小寶還是以其獨特的“有奶便是娘”的邏輯将幾個書生所有精到的、世故的、老辣的曆史見識付諸一個玩笑。
在一個市民甚至是無賴的眼中,幾個書生所體會到的大道,盡管是以那樣精到、世故、老辣的方式表達出來,依舊是無法抵擋他對平靜生活的渴望。
也許,正是人們對平靜生活的渴望使他們認了“有奶便是娘”,使他們甯願匍匐卵翼在異族的統治之下,也不願意跟着别人起事吧。
這樣的人們,在大多數的曆史時段,總是占據着絕大多數。
因此,那些生不逢時的英雄們,雖然渴望改換世界,有文采有武略,也逃不了飲恨吞聲或者殺身成仁的結局。
無論如何,書生是靠一種精神的想象而持續地留存在世上的;市民是靠一種精神園地的普遍閑置和同時的物質生活的安定無憂而平凡地活在世上的。
我們無從評價哪一種方式是經得起所謂的曆史的推敲的方式。
能肯定的是,盡管在金庸先生的筆下,市民赢得了勝利,但在過去的幾百年曆史中,赢得勝利的應該還是那幾個書生。
現在已經淡漠的滿漢之仇,其實從清朝建立到覆亡都一直延續着。
平凡的日常的共同生活并不那麼容易消融不同的民族之間的仇恨,彼此相安無事時,一切仇恨像潛水的魚,沒有絲毫蹤迹,可是一旦風激浪滾,活不下去了,一切就又浮出水面。
小說的結尾是非常有深意的: 韋小寶将母親拉入房中,問道:“我的老子倒底是誰?”韋春芳瞪眼道:“我怎麼知道?”書小寶皺眉道:“你肚子裡有我之前,接過什麼客人?”韋春芳道:“那時你娘我标緻得很,每天有好幾個客人,我怎麼記得這許多?” 韋小生道:“這些客人都是漢人罷?”韋春芳道:“漢人自然有,滿洲官也有,還有蒙古的武官呢。
” 韋小寶道:“外國鬼子沒有罷?”韋春芳怒道:“你當你媽是爛婊子嗎?連外國鬼子也接?辣塊媽媽,羅刹鬼、紅毛鬼子到麗春院來,老娘用大掃帚拍了出去。
”韋小寶這才放心,道:“那很好!”韋春芳擡起了頭,回憶往事,道:“那時候有個回子,常來找我,他相貌很俊,我心裡常說,我家小寶的鼻子生得好,有點兒像他。
”韋小寶道:“漢滿蒙回都有,有沒有西藏人?” 韋春芳大是得意,道:“怎麼沒有?那個西藏喇嘛,上床前一定要念經,一面念經,眼珠子就滑溜溜的瞧着我。
你一雙眼睛賊忒嘻嘻的,真像那個喇嘛!” 小說一方面讓韋小寶鼓吹漢滿蒙回藏民族大團圓,一肚子寬容和偉大,另一方面讓韋春芳大罵“羅刹鬼”、“紅毛鬼子”,究竟是我中華女子,雖然一輩子是在肮髒的妓院中度過,卻絲毫不缺民族自尊,見了羅刹鬼、紅毛鬼子到麗春院來嫖,也是要“老娘用大掃帚拍了出去”的。
作者究竟還是有點書生氣。
三、紅顔難為 自古而今,壯麗的河山與婀娜妖娆的美人,引逗着數不清的英雄好漢馳騁競逐的雄心。
無論是稱霸一方的枭雄,如“沖冠一怒為紅顔”的吳三桂,還是蟄伏鄉野的草芥,如神勇無匹的闖王李自成,抑或是服職于官府之中的将領,就像那皇上跟前的大紅人韋小寶,掌握天下的權炳與得攬軟玉溫香在懷,總是讓人心癢難搔。
然而,江山與美人都不過是英雄功成名就之後的戰利品,是錦上添花,是豐厚的犒勞,是逐鹿問鼎之際的籌碼。
美人與黎民百姓一樣沒有聲音,也沒有發出聲音的權利。
往往是慘遭蹂躏之後,還得默默地為最後得勝的一方,以鮮血鋪陳出一條炫目的紅毯。
崇祯皇帝迷戀聲色犬馬,無心于國事,以緻奸相佞臣殘害忠良,敗壞朝綱,終于使孱弱的明室一息奄奄;勢如破竹攻下明都的李闖王,模仿漢朝草莽建國,然而燒殺擄掠,殘暴不仁,民不聊生,使滿人有了可趁之機,終被消滅;而那“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的平西王吳三桂,也不過是“西瓜偎大邊”,與滿人達成互惠的協議罷了,又哪裡是為了真心的愛戀呢?厮殺搶奪之中,天下第一美人陳圓圓,僅僅是那人人觊觎豔羨的大餅的一部分,任誰都想分一杯羹,她哪裡又有“傾城傾國”的能耐呢?她不過是這些“英雄”堂而皇之、理直氣壯地逃避罪責的借口,不過是一隻美麗而百口莫辯的代罪羔羊罷了。
作者頗具匠心地引入著名文人吳梅村的《圓圓曲》,巧借韋小寶出身市井,滿肚子草包,不谙雅辭,由當事人陳圓圓直陳本事,娓娓道來,細細地勾勒出一代美人的絕俗驚豔與柔媚的風緻,以及其飄蕩如萍、身不由己的凄涼一生。
“相見初經田窦家,侯門歌舞出如花。
許将戚裡箜簍伎,等取将軍油壁車。
家本姑蘇浣花裡,圓圓小字嬌羅绮。
夢向夫差苑裡遊,宮娥擁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蓮人,門前一片橫塘水。
橫塘雙槳去如飛,何處豪家強載歸? 此際豈知非薄命?此時隻有淚沾衣。
熏天意氣連宮掖,明眸皓齒無人惜。
奪歸永巷閉良家,教就新聲傾坐客。
” 曾經淪落風塵的陳圓圓其實始終沒有擺脫“娼妓”的身份。
盡管她陸續成為崇祯皇帝、李自成與吳三桂的的禁脔,但那也隻不過是轉換了賣藝賣身的場所,隻不過是改變了所侍奉的男人的地位與人數罷了。
她終究是一隻被囚禁在金籠之中的珍禽異獸,茫然而溫順地換過一個又一個主人。
陳圓圓低聲道:“李闖把我奪了去,後來平西王又把我奪回來,我不是人,隻是一件貨色,誰力氣大,誰就奪去了。
” 這段話的确是陳圓圓一生的寫照,或者可以說是為所有“紅顔”的命運下了最确切的腳注。
她們都不是“人”,她們隻能是“貨物”。
掌握自我的命運,決斷自己的前途,對她們而言不過是癡人說夢,倚靠一個強壯的手握大權的男子,或許還比較現實。
也可以說是她們最穩定美滿的歸宿。
因此,對那些仍然在青樓打滾的同伴而言,陳圓圓的遭際無疑是幸運的,當真是“飛上枝頭變鳳凰”。
但是華冠麗服底下的辛酸,錦衣玉食背後的苦楚,個中真味又有誰能知曉?政治風雲詭谲變幻,曾經權傾一時的人物又被另一個雄才偉略的豪強給取代,美人也随之易主。
有道是:“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事二夫。
”心懷不貳之志的亡國之臣,因此順理成章地将舊政權的覆滅與黎民百姓的颠沛流離之苦,一股腦地歸咎于佳人以狐媚惑亂人主,并且怨怒悲憤地下了結論:“紅顔禍水”。
美人“傾城傾國”的豔姿,恰恰成為衆矢之的,轉移了舉世罣怒的目光,并為真正的始作俑者承擔起“不祥之人”的罵名。
眼眶中淚珠湧現,停了琵琶,哽咽着說道:“吳梅村才子知道我雖然名揚天下,心中卻苦。
世人罵我紅顔禍水,誤了大明的江山,吳才子卻知我小小一個女子,又有什麼能為?是好是歹,全是男子漢做的事。
” 的确,“是好是歹,全是男子漢做的事。
”實際的權力、制度的運行與千千萬萬人民的性命皆在一人掌握之中。
設若當權者英明有為,勵精圖治,則國運昌隆,百業俱興,人民衣食豐足;反之則不然,内憂外患交侵,民不聊生,國家興衰與否,政治清明與否,百姓生活安樂與否,皆取決于那手握權炳之人。
成敗既系于此,那麼國破家亡之責,又與那深居于宮殿之中,憑借青春美貌博得當權者寵愛,以換取安穩無憂的生活的女子有什麼關系呢?“人心不足蛇吞象”,對至高無上的權力的追求與永無餍足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
窮奢極欲的吳三桂,殺人如麻的李自成,他們厲兵秣馬,費盡心機,汲汲營營的不正是為此?得到天下第一美人陳圓圓,不過是另一種占有性資源宣示。
“他們說,一片石戰場上滿地是鮮血,幾十裡路之間,躺滿了死屍。
他們說這些人都是為我死的。
是我害死了這十幾萬人。
我身上當真負了這樣大的罪孽嗎?他是大漢奸也好,是大忠臣也好,總之他是對我一片真情,為了我,什麼都不顧了。
除他之外,誰也沒這樣做過。
”一個但求真情真意的對待與平實安穩的女子,哀怨而充滿款款深情地緩緩地述說着與男人、權利以及欲望糾纏不清的一生。
面對着利欲熏心的男人之間的仇殺與争奪,戰場上血流成河與堆積如山的死屍,以及飽受兵馬倥偬之災的人民,交煎于諸種壓力與诽謗非議之下的她也僅能提出如此微弱而苦澀的诘問:“我身上當真背負了這樣大的罪孽嗎?”當真這樣一個盡管輾轉于欲念與占有,卻仍舊抱持着天真的甚至可以說是近乎虔誠的态度相信着誠摯的愛情的溫柔纏綿的女子,會是所有禍亂的淵薮嗎?作者的神來之筆正在于此:運用相當長的篇幅,以獨白的方式深入剖析身處夾縫之中的陳圓圓的心理世界,在兩頭猛獸以生命相互厮殺搏鬥的戰場上,在血腥暴力的場景之間,不僅凸顯出一個女子的茫然與無所适從,更試圖從這樣一個命運飄搖的女子的角度來觀察、展示與描述吳三桂與李自成這兩位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重新審示曆史,作者揭示“一将功成萬骨枯”,千秋偉業背後是無以計數的犧牲與慘遭屠戮的生靈;更尖銳地指出問題之所在:“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還原所有僞裝粉飾與借口之下的真相。
或許這也可以看作是一種為古往今來所有被擠兌于掌握話語權的男人之間的薄命紅顔們出氣的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