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三顧茅廬

關燈
劉備和曹操一起滅了呂布之後來到許都,漢獻帝準了曹操的奏章,不但拜劉備為左将軍,還排了排輩份,尊稱劉備為皇叔。

     劉表的大舅子蔡瑁對劉備始終耿耿于懷,總是放心不下,把劉備看作眼中釘。

    蔡瑁加害劉備,劉備躍馬檀溪落荒而去的消息,由徐庶帶到了隆中。

    他拍案對諸葛亮道:“弟已決定毛遂自薦,到新野去投奔劉備,輔助他幹一番事業!” 諸葛亮聽罷大喜,因為這幾年他一直很關注劉備這個人,對他過去的所作所為雖然經過詳細研究、分析,認為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英雄,也可以說是個比較滿意的仁德之主。

    可是,百聞不如一見,現在徐庶要去投奔他,真是難得的好機會。

    諸葛亮不僅贊賞徐庶敢說敢為的氣魄,而且深深為徐庶那當機立斷的大丈夫精神所感動。

    他當即擺宴為朋友餞行。

     徐庶來投,劉備非常高興,一交談,果然滿腹韬略,便拜徐庶做了軍師。

     曹操派夏侯惇、于禁帶領三萬兵馬殺奔新野來了,他們中了徐庶誘敵深入之計,幾乎全軍覆沒。

    鎮守樊城的曹洪不服氣,擺了個八門金鎖陣,帶兵前來報仇。

     誰知徐庶不但輕而易舉破了陣,還略施小計,連曹洪的老窩樊城也端了。

    隻這兩仗,徐庶的大名就威震曹營了。

     劉備一生還沒有打過如此的漂亮仗,對徐庶信服得五體投地,大宴三天為徐庶慶功。

    徐庶誠心誠意地說:“我這點本事算不了什麼。

    荊州比我高明的人還多着呢!不說别人,就說這襄陽城西二十裡處的隆中山吧,就有一位傑出的人士隐居在那裡。

    ” 劉備興沖沖地說:“既是名士,比軍師如何?” 徐庶飲罷一杯酒:“他平時自比管仲、樂毅,我看他可以比作興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旺漢四百載的張子房。

    ” 徐庶的話說得大家驚愕不已。

    劉備謙遜地問道:“請問軍師,這個人到底是誰呀?”徐庶鄭重地回答:“他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

    ” 劉備第一次聽到諸葛亮的名字,心中有點不大相信,對徐庶說:“那就請軍師辛苦一趟,把他請來聚聚怎麼樣?” 徐庶先是一愣,繼而把頭使勁地搖着說:“這樣的人呀,隻有主公親自去請。

    至于他願不願意見面,肯不肯來輔佐主公,那就要看您的誠意如何了。

    連德高望重的龐德公都尊稱他卧龍先生呢!” “啊——”劉備恍然大悟,“莫非就是司馬徽老先生說的那個卧龍鳳雛嗎?” 徐庶點頭道:“主公聽錯了。

    卧龍、鳳雛是兩個人,鳳雛先生是龐統龐士元兄,卧龍才是孔明諸葛亮。

     主公若能把他請出來,漢室不愁不興,江山不愁不得!” 劉備興奮之至:“聽軍師的,明日我就專程去拜請卧龍先生。

    ” 徐庶在慶功宴上推薦諸葛亮後,急忙寫了一封詳盡的信,派人連夜送往隆中。

     劉備嘗到了啟用人才的甜頭,求賢的心更迫切了。

     第二天一早就帶上他桃園三結義的兄弟關羽關雲長和張飛張翼德騎馬離開新野,往隆中山而來。

     隆中山上,諸葛亮接到徐庶的來信,正在與好友崔州平、石廣元和孟公威商量。

    諸葛亮難以平靜,就這麼出山,心中很不是滋味,這可是關系到一生的事業啊!想來想去,他們決定先試試劉備。

     諸葛子青來通報說,有三個騎馬的人進山沖來了。

     劉備轉了幾個彎子進入隆中山沖後,就聽一個農夫在田中唱道:蒼天如圓蓋,陸地如棋盤。

    世人黑白分,往來争榮辱。

    榮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

    南陽有隐居,高眠卧不足!劉備上前問那農夫,此歌是誰作的,農夫說是卧龍先生。

    劉備問明地址,便策馬來到茅廬。

     劉備親自叩動門環。

    許久,諸葛子青才懶洋洋地來開門。

    劉備溫和地問道:“我是劉備,特來拜見你家先生。

    ” 子青道:“先生一早就出去了。

    ” 劉備忙問:“先生到何處去了?” 子青回答說:“行蹤不定,不知何處去了。

    ” 劉備問:“什麼時候回來?” 子青道:“歸期也不定。

    ” 劉備聽這麼一說,深感惆怅,想等上一會兒,關羽、張飛則勸他先回去。

    劉備隻得上馬下山。

     行了幾裡路,三人勒馬回望隆中景物,真是“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觀之不已。

    這時,他們忽然看見一個身穿帛布袍、頭戴逍遙巾,氣宇不凡的人拄杖迎面而來。

     劉備心想:“看樣子一定便是卧龍先生。

    ”便忙上前施禮道:“先生可是卧龍先生嗎?” 那人問道:“将軍是誰?” 劉備畢恭畢敬地說:“我是劉備,專程從新野來拜見卧龍先生。

    ” 那人聽罷,施禮道:“我是卧龍生的朋友崔州平。

    ” 劉備忙抱拳道:“久聞大名,幸得相遇!先生能否席地而坐,我想請教一言。

    ” 崔州平坐下後問道:“将軍有何事非要見卧龍先生?” 劉備說:“如今天下大亂,百姓受苦,我想跟卧龍先生求教治國安邦的大計。

    ” 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