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秦觚
關燈
小
中
大
誤去,計其時止七閱月耳,蓋亦有預兆焉。
○米畫 蒲城米侍禦襄,家藏南宮真迹,許魯齋、方正學兩先生各有題詠,非易見之寶也。
許雲:“樹色模糊藓迳平,人家隻隔水泠泠。
白雲不解寵衆出,繞卻峰岚一半青。
”方雲:“海嶽庵前覓舊蹤,蒼茫雲樹隐南宮。
别來幾點青山影,付與寒鷗一笛風。
” ○慈淨 山左邢子願之妹,名慈淨,嫁于馬氏,善畫觀音像,其書法亦有子願風格。
《來禽館帖》所稱“比日賢妹将佳兒佳婦抵舍中,後樓一帶,嚴密深靓可居,馳裝欣鬯”者,即謂慈淨也。
陽康子孟謀為餘言之。
○筠湄幽婚 宜君楊筠湄素蘊,締婚中部劉氏,未娶而劉夭。
筠湄年方弱冠,書齋夜讀,有垂髫女子碧襦紅裳,含笑款戶曰:“妾即君之婦劉氏也。
良耦未諧,早歸泉壤。
然誼托絲蘿,理無幽顯,故不憚遠叩書帏,以成委身之願。
”筠湄性本清狂,遽近擁之。
衾稠缱绻,貞體宛然。
自此及夕即來,逾歲乃絕。
将離之辰,掩泣流連日:“君福位遠大,尚期勖之。
”筠湄因詢以科名爵祿之事,遂口占四語雲:“中舉中進士,做官做禦史,督學在山西,巡撫江南止。
”其後一一皆驗,果由安慶中丞遷楚而卒。
○粟兒 磬玉之山,有麗人焉,姓宋,小字粟兒。
生而清眸纖指,竟體柔豔。
同闾絕愛憐之,皆曰:“宋家粟,其宋家玉乎!”隴西刺史典其州,心閑政裕,工于子墨。
州之鄉老以粟名上刺史,署為侍硯青衣。
刺史雅善鼓琴,退食之暇,每于月亭松閣,興至揮弦。
粟辄攜小狻猊以從,拂石幾,熱名香,終奏氤氲,肅立無倦容。
以是辟扉而入,放衙而歸,粟唇恒沾墨沈,麝蘭餘芬,拂拂出袖間,見者無不歎刺史風流,亦羨侍者之若仙矣。
歲在甲戌,粟年二八而赢,奉刺史教令日久,詞解彌隽,從刺史至長安,館于蕭寺。
适有清河公子,号天下才,亦客秦,與刺史之居相望。
刺史熟公子名,肩輿往谒。
公子豐軀嶽峙,雄辨泉流,豪邁英悍之色,驚照四座。
粟立刺史後,數目公子,公子亦竊見粟,忽若神移者。
刺史微觇之,歸問粟曰:“汝有所眷于公子乎?公子年少而才,負天下重望。
汝能從之遊,則栖托之佳,無逾于此。
”粟再拜,嘿無一言。
乃遣粟至公子所。
時維夏五之杪,雨霁涼生,新月半窗,清簟如水。
公子孤坐引酌,惘焉有思。
粟适至,遽起歡迎,辍所飲酒飲之而曰:“仙乎,仙乎!其羽衣之墜空霄乎!其蓮花之湧淨土乎!今夕何夕?我無以喻我懷也!”粟性不勝勺:捧卮徐進,三以後,雙靥潮紅,前啟公子曰:“兒家刺史,賢聲溢于關中,貂毂珠履,日集其門。
以兒視之,率麟楦耳。
繡虎英雄,今乃得公。
辭彼嚴霜,就爾薰風,兒不自知,魄化心融。
”言未已,悄乎變容,淚繩繩下,哽咽不能成音。
公子亟以文帶承其媚睫,浴以沈水,以輕绡,吹芳語綢,擁之忘曙。
居久之,漸及昵狎,因戲謂粟曰:“嚴霜之雲,汝固畏刺史者耶?”曰:“刺史有父母之尊,雲何不畏?”公子曰:“我異日建綏入境,面城南臨,俨然刺史也。
能勿畏耶?”粟笑攘皓腕,微拂公子頤曰:“尋春較晚,惆怅芳時,怨且不免,遑言畏乎?”公子感其意,随命丹青善手,為圖小像,以志弗谖,粟曰:“兒對鏡自看,差亦無恨。
唯寫眉時,小損其黛,則芙蓉遠山,千秋于馬卿之側,竊所願耳。
”公子長揖向粟曰:“某所不如教而抱影南歸,珍為夜光,以終此生者,有如日!”當刺史過公子時,公子方袒跣灑翰,煙雲曆落,頃刻盡數紙,付乞書者去,然後孥踞榻,拱客就坐,相對啜茗,劇談上下今古,衮衮不少休,意氣閑放,旁若無人,而一遇婉娈,其傾倒缱绻如此。
然刺史益心重公子,曰:“此情賢也,我當終成之。
”既而曰:“嗟乎,物莫不各有遇也!龍潛于獄,掘之則雲雷之氣升;鵲蘊于石,剖之則忠孝之章出。
非皆清河已事哉!窮巷幽姿,奚獨不然?世有诎于知,屯于合,思友白鳥而客青蠅者,觀于粟可以慰矣。
”刺史嗣奉府符,倉卒治裝還州’,瀕行回顧粟曰:“善事公子。
”太息登輿而去。
○牧化 山東平原縣離城三十裡有楊姓者,年二十許,牧羊山陂,偶瞑坐石上,久而不起,群牧呼之亦不應,迫視之,但見其口煙出如縷,俄有青焰從喉間吞吐不已。
閱二時焰乃熄,而體殼挺然,蓋已逝矣。
村民遠近奔駭,以為是子得道,焚香羅拜。
白水方尉元貞曾目睹其事。
○空中黃纟散 餘内兄畢西臨自滇南歸,偶來粟署,為餘言:康熙二十七年春夏之交,去€南省城四十裡,西南有山,每遇天晴之午,辄有黃色寶蓋,從山頂漸起漸高,聳入天半,爛曜飛揚,徐徐而下,仍複軒舉。
薄暮黃色始淡,至暝乃沒。
如是者兩月餘。
山麓舊有龍王廟,方伯遣府佐緻祭,究不知其何異也。
○對羊 羅次縣山素無野豎登牧,忽見群羊數百,遍散嶺谷。
齒者、奔者、卧者、奮者,各自成對,不紊匹耦。
縣人異之,上山競觀,萋草蒼然,一無所睹。
未幾遂有吳逆之亂。
○崆峒鶴 天下崆峒山五,其在秦地者,慶陽平涼之間,相傳為黃帝問道處。
山之絕頂有洞,每天日晴霁,則玄鶴一雙,從洞中盤旋而下,翅大如車輪。
石壁古文刻雲:“此鶴為堯時甲申載始見。
”順治四年,複見二雛。
今是山遂有四鶴。
○樹蜜 《爾雅翼》:“北方地燥,蜂多在土中。
南方地濕,蜂多在木中,故多木蜜。
”杜工部《入喬口》詩雲:“樹蜜蚤蜂亂,江泥輕燕斜。
”錢箋引《古今注》“枳貝子,一名樹蜜”證之。
按:積貝子,秦中呼為拐棗。
其實拳曲,如老人杖,核在肉外,味甘與棗同。
餘官白水,曾有以此果相饷者。
初無關于早蜂也。
況蜂以釀蜜繞樹而喧,則見其亂;燕以臨江銜泥而舞,則見其斜,正寫水國春華之景。
又何必強援以為奧博耶! ○水鴉兒 關内呼黃莺為“水鴉兒”,旱乾累月,氣如焚柴,忽樹頭見宛數聲,則滂沱立至,故獲此名。
夫一莺也
○米畫 蒲城米侍禦襄,家藏南宮真迹,許魯齋、方正學兩先生各有題詠,非易見之寶也。
許雲:“樹色模糊藓迳平,人家隻隔水泠泠。
白雲不解寵衆出,繞卻峰岚一半青。
”方雲:“海嶽庵前覓舊蹤,蒼茫雲樹隐南宮。
别來幾點青山影,付與寒鷗一笛風。
” ○慈淨 山左邢子願之妹,名慈淨,嫁于馬氏,善畫觀音像,其書法亦有子願風格。
《來禽館帖》所稱“比日賢妹将佳兒佳婦抵舍中,後樓一帶,嚴密深靓可居,馳裝欣鬯”者,即謂慈淨也。
陽康子孟謀為餘言之。
○筠湄幽婚 宜君楊筠湄素蘊,締婚中部劉氏,未娶而劉夭。
筠湄年方弱冠,書齋夜讀,有垂髫女子碧襦紅裳,含笑款戶曰:“妾即君之婦劉氏也。
良耦未諧,早歸泉壤。
然誼托絲蘿,理無幽顯,故不憚遠叩書帏,以成委身之願。
”筠湄性本清狂,遽近擁之。
衾稠缱绻,貞體宛然。
自此及夕即來,逾歲乃絕。
将離之辰,掩泣流連日:“君福位遠大,尚期勖之。
”筠湄因詢以科名爵祿之事,遂口占四語雲:“中舉中進士,做官做禦史,督學在山西,巡撫江南止。
”其後一一皆驗,果由安慶中丞遷楚而卒。
○粟兒 磬玉之山,有麗人焉,姓宋,小字粟兒。
生而清眸纖指,竟體柔豔。
同闾絕愛憐之,皆曰:“宋家粟,其宋家玉乎!”隴西刺史典其州,心閑政裕,工于子墨。
州之鄉老以粟名上刺史,署為侍硯青衣。
刺史雅善鼓琴,退食之暇,每于月亭松閣,興至揮弦。
粟辄攜小狻猊以從,拂石幾,熱名香,終奏氤氲,肅立無倦容。
以是辟扉而入,放衙而歸,粟唇恒沾墨沈,麝蘭餘芬,拂拂出袖間,見者無不歎刺史風流,亦羨侍者之若仙矣。
歲在甲戌,粟年二八而赢,奉刺史教令日久,詞解彌隽,從刺史至長安,館于蕭寺。
适有清河公子,号天下才,亦客秦,與刺史之居相望。
刺史熟公子名,肩輿往谒。
公子豐軀嶽峙,雄辨泉流,豪邁英悍之色,驚照四座。
粟立刺史後,數目公子,公子亦竊見粟,忽若神移者。
刺史微觇之,歸問粟曰:“汝有所眷于公子乎?公子年少而才,負天下重望。
汝能從之遊,則栖托之佳,無逾于此。
”粟再拜,嘿無一言。
乃遣粟至公子所。
時維夏五之杪,雨霁涼生,新月半窗,清簟如水。
公子孤坐引酌,惘焉有思。
粟适至,遽起歡迎,辍所飲酒飲之而曰:“仙乎,仙乎!其羽衣之墜空霄乎!其蓮花之湧淨土乎!今夕何夕?我無以喻我懷也!”粟性不勝勺:捧卮徐進,三以後,雙靥潮紅,前啟公子曰:“兒家刺史,賢聲溢于關中,貂毂珠履,日集其門。
以兒視之,率麟楦耳。
繡虎英雄,今乃得公。
辭彼嚴霜,就爾薰風,兒不自知,魄化心融。
”言未已,悄乎變容,淚繩繩下,哽咽不能成音。
公子亟以文帶承其媚睫,浴以沈水,以輕绡,吹芳語綢,擁之忘曙。
居久之,漸及昵狎,因戲謂粟曰:“嚴霜之雲,汝固畏刺史者耶?”曰:“刺史有父母之尊,雲何不畏?”公子曰:“我異日建綏入境,面城南臨,俨然刺史也。
能勿畏耶?”粟笑攘皓腕,微拂公子頤曰:“尋春較晚,惆怅芳時,怨且不免,遑言畏乎?”公子感其意,随命丹青善手,為圖小像,以志弗谖,粟曰:“兒對鏡自看,差亦無恨。
唯寫眉時,小損其黛,則芙蓉遠山,千秋于馬卿之側,竊所願耳。
”公子長揖向粟曰:“某所不如教而抱影南歸,珍為夜光,以終此生者,有如日!”當刺史過公子時,公子方袒跣灑翰,煙雲曆落,頃刻盡數紙,付乞書者去,然後孥踞榻,拱客就坐,相對啜茗,劇談上下今古,衮衮不少休,意氣閑放,旁若無人,而一遇婉娈,其傾倒缱绻如此。
然刺史益心重公子,曰:“此情賢也,我當終成之。
”既而曰:“嗟乎,物莫不各有遇也!龍潛于獄,掘之則雲雷之氣升;鵲蘊于石,剖之則忠孝之章出。
非皆清河已事哉!窮巷幽姿,奚獨不然?世有诎于知,屯于合,思友白鳥而客青蠅者,觀于粟可以慰矣。
”刺史嗣奉府符,倉卒治裝還州’,瀕行回顧粟曰:“善事公子。
”太息登輿而去。
○牧化 山東平原縣離城三十裡有楊姓者,年二十許,牧羊山陂,偶瞑坐石上,久而不起,群牧呼之亦不應,迫視之,但見其口煙出如縷,俄有青焰從喉間吞吐不已。
閱二時焰乃熄,而體殼挺然,蓋已逝矣。
村民遠近奔駭,以為是子得道,焚香羅拜。
白水方尉元貞曾目睹其事。
○空中黃纟散 餘内兄畢西臨自滇南歸,偶來粟署,為餘言:康熙二十七年春夏之交,去€南省城四十裡,西南有山,每遇天晴之午,辄有黃色寶蓋,從山頂漸起漸高,聳入天半,爛曜飛揚,徐徐而下,仍複軒舉。
薄暮黃色始淡,至暝乃沒。
如是者兩月餘。
山麓舊有龍王廟,方伯遣府佐緻祭,究不知其何異也。
○對羊 羅次縣山素無野豎登牧,忽見群羊數百,遍散嶺谷。
齒者、奔者、卧者、奮者,各自成對,不紊匹耦。
縣人異之,上山競觀,萋草蒼然,一無所睹。
未幾遂有吳逆之亂。
○崆峒鶴 天下崆峒山五,其在秦地者,慶陽平涼之間,相傳為黃帝問道處。
山之絕頂有洞,每天日晴霁,則玄鶴一雙,從洞中盤旋而下,翅大如車輪。
石壁古文刻雲:“此鶴為堯時甲申載始見。
”順治四年,複見二雛。
今是山遂有四鶴。
○樹蜜 《爾雅翼》:“北方地燥,蜂多在土中。
南方地濕,蜂多在木中,故多木蜜。
”杜工部《入喬口》詩雲:“樹蜜蚤蜂亂,江泥輕燕斜。
”錢箋引《古今注》“枳貝子,一名樹蜜”證之。
按:積貝子,秦中呼為拐棗。
其實拳曲,如老人杖,核在肉外,味甘與棗同。
餘官白水,曾有以此果相饷者。
初無關于早蜂也。
況蜂以釀蜜繞樹而喧,則見其亂;燕以臨江銜泥而舞,則見其斜,正寫水國春華之景。
又何必強援以為奧博耶! ○水鴉兒 關内呼黃莺為“水鴉兒”,旱乾累月,氣如焚柴,忽樹頭見宛數聲,則滂沱立至,故獲此名。
夫一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