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秦觚
關燈
小
中
大
觀。
中郎被收,琴書俱盡。
承吾甥來紮,勉以一代文獻,豈非生平至願?恐衰朽未足副此。
然既遇周情,兼叨下問,觀書柱史,不為無緣,正未知绛人甲子,郯子雲師,可備趙孟叔孫之對否耳。
夫史書之作,鑒往所以訓今。
憶昔庚辰、辛巳之間,國步阽危,方州瓦解,而老臣碩彥,品節矯然。
下多折檻之陳,上有轉圜之聽。
思賈誼之言,每聞于谕旨;烹弘羊之論,屢見于封章。
遺風善政,迄今可想。
而昊天不吊,大命忽焉,山嶽崩頹,江河日下;三風不警,六逆彌臻。
以今所睹,國維人表,視崇祯之代,十不得其二三,而民窮财盡,又倍蓰而無算矣。
身當史局,因事納規,造膝之謀,沃心之告,有急于編摩,固不待汗簡奏功,然後為《千秋金鑒》之獻也。
關輔荒涼,非複十年以前風景。
而雞肋蠶叢,尚煩武略,飛刍免粟,豈顧民生?至有六旬老婦,七歲孤兒,挈米八升,赴營千裡。
于是強者鹿铤,弱者雉經,阖門而聚哭投河,并村則張旗抗令。
此一方之隐憂,而廟堂之上,或未之深悉也。
吾以望七之齡,客居斯土,飲瀣餐霞,足怡貞性,登岩俯澗,将蔔幽栖,恐鶴唳之重驚,即魚潛之匪樂。
是以忘其出位,貢此狂言,請賦《祈招》之詩,以代《麥丘》之祝。
不忘百姓,敢自托于魯儒,維此哲人,庶興哀于周《雅》。
當事君子,倘亦有聞而太息者乎?東土饑荒,頗傳行旅,江南水旱,亦察輿謠。
涉青雲以遠遊,駕四牡而靡騁,所望随示以音問。
不悉。
”先生在南時,号蔣山傭,中年以後,迹絕故鄉,遍遊燕、齊、秦、晉間以終。
常言:“生平最憎者舟輿,而炊粱跨衛,乃此身安處也。
”其持論畸僻,往往類此。
○秦将禮客 張靖逆侯、趙勇略将軍皆秦人,勳望相埒,而氣度各殊。
靖逆駐軍甘州,客有往谒者,所次旅舍,必細詢姓名,注簿送驿,每日飛騎入報。
比至州城,候吏前迎曰:“某非從某地來者乎?”随導入館舍,飲馔供帳,莫不腆備。
客入見,多在宅内書堂,麗僮八人,肩輿載靖逆而出,辭以足疾不拜,捧手延坐,寡于詞對,然宴币稠疊,雖疏交必饫意而返。
勇略功懋性剛。
其入成都時,浙人王某棄僞職來歸。
勇略知其夙負文望,置幕下掌書記。
凡削稿進覽。
必候其升坐,面無忤色,始從屏後轉出,逡巡捧紙置案,肅然退立。
勇略小不當意,遽拂紙于地,亦不言應有點竄處。
王蒲伏取藏袖中,仍從屏後嘿嘿歸館,易稿更呈,率以為常。
故士人每憚從之。
平滇後家居,身被寬袖直領之衣,首冠黑絨帽,以帕圍額,雖王公至,不為改服。
唯故舊寒素款門求谒,則禮接有加。
是知風塵延攬,即功蓋天下者,未常不留意也。
○槲葉集 李雪木名柏,武功人。
關中三李,中南山人李子德因笃、二曲山人李中孚與雪木也。
雪木所著《槲葉集》,冷豔峭刻,如其為人。
《閱耕者》雲:“農無谷,不農則肉。
農無服,不農則。
農蔽惡木,不農則渠渠夏屋。
”有古謠遺響。
《雁字絕句》雲:“紙有長空硯有山,毫端蘸雨拂雲間。
年年絕筆衡峰上,剩得南天萬裡閑。
”詠雁字多矣,無似其落想空妙者。
《鳳泉别墅》雲:“鬥室無塵小徑幽,柴扉晝夜掩寒流。
日沈澗底魚窺鏡,月上松梢鶴踏鈎。
才弱羞陳《三禮賦》,家貧難買五湖舟。
唯将碧眼酬黃卷,莫待青山歎白頭。
”亦皮、陸佳篇。
○杜曲精舍 李雪木本武功人,後遷縣。
餘同年友宋澄溪,以商南令調住省城,聞雪木名,禮緻之,不可得。
因捐二百金,買田一區、屋數楹于杜曲,迎而居之。
雪木既移家杜曲,以書複宋曰:“自到杜曲,神隐壺天者數晨夕矣。
五陵固多勝概,而杜曲為最。
所買精舍,又在山水會聚處。
昔司馬溫公、富鄭公與康節營安樂窩,一二宰相協力為之,乃在雒陽繁華之地,或少閑曠幽靜之緻。
此則林壑環廬有閑緻,郊散步有曠緻,老輔老農衣冠古穆有靜緻,鷗鹭飛于水田,麋鹿遊于苔徑有幽緻。
春則紅桃萬樹,冬則白雪千峰,夏則月絲曳柳,半入青天,冬則霜葉醉楓,忽成丹嶂,加以魚鳥之會心,煙霞之娛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鹦谷鳳原,豈足方比!老李生坐卧于中,可以讀書,可以樂道,可以養老,可以足衣食而長子孫,唯有偕耘鋤之婦、梨棗之兒,共戴高誼耳。
”雪木孤介絕俗,非澄溪誠于禮賢,未易即緻。
存此書,以見缁衣之好,盤澗之安,兩得之也。
○一康 陽康乃心,字孟謀,為邑諸生。
有文譽,尤工于詩。
康熙乙醜,王少司農士礻真奉使祭告西嶽,遍訪名勝,偶遊薦福寺,見乃心題壁數絕句,嘉歎久之,曰:“關中三李,不如一康。
”錄其《吊秦莊襄王墓》二首而去,康譽大播。
其明年,學使者貢其名于太學,蜚英馳藻,望重三雍。
己卯歸試秦省,以第五獲隽。
觀乎晏元獻之于王琪,楊鐵崖之于袁凱,以今準昔,事有同符,蓋具天下才者,未有不愛天下之才者也。
○石經 餘既購西安石經全本,而未詳書者姓名及刊立始末,走書頻陽,詢李子德内翰。
李遣其嗣子叔青往,從趙子函家抄示雲:“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五經于太學講堂,此初刻也。
蔡邕以熹平四年,與五官中郎将堂溪典,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求正定六經文字,帝許之。
邕乃書丹刻石,立于太學門外,此再刻也。
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體石經,古文用蝌蚪鳥迹體,篆用史籀、李斯、胡母敬體,隸用程邈體,此三刻也。
魏世家神龜元年,以王彌、劉耀入洛,石經殘毀,□崔光之請補之,此四刻也。
唐天寶中刻九經于長安,《禮記》以《月令》為首,從李林甫之請,此五刻也。
文宗時鄭覃以經籍元刂缪,建石仇刊,準漢故事,太和七年敕唐玄度複定石經字體,于國子監立石,九經并《論語》、《孝經》、《爾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樣四十卷,開成二年告成,此六刻也。
按六朝以前用分隸,今石經皆正書,且多仿歐、虞法,知其唐人書無疑。
《禮記》首《月令》以尊明皇,諱‘純’字以尊憲宗,又知其非天寶以前人書矣
中郎被收,琴書俱盡。
承吾甥來紮,勉以一代文獻,豈非生平至願?恐衰朽未足副此。
然既遇周情,兼叨下問,觀書柱史,不為無緣,正未知绛人甲子,郯子雲師,可備趙孟叔孫之對否耳。
夫史書之作,鑒往所以訓今。
憶昔庚辰、辛巳之間,國步阽危,方州瓦解,而老臣碩彥,品節矯然。
下多折檻之陳,上有轉圜之聽。
思賈誼之言,每聞于谕旨;烹弘羊之論,屢見于封章。
遺風善政,迄今可想。
而昊天不吊,大命忽焉,山嶽崩頹,江河日下;三風不警,六逆彌臻。
以今所睹,國維人表,視崇祯之代,十不得其二三,而民窮财盡,又倍蓰而無算矣。
身當史局,因事納規,造膝之謀,沃心之告,有急于編摩,固不待汗簡奏功,然後為《千秋金鑒》之獻也。
關輔荒涼,非複十年以前風景。
而雞肋蠶叢,尚煩武略,飛刍免粟,豈顧民生?至有六旬老婦,七歲孤兒,挈米八升,赴營千裡。
于是強者鹿铤,弱者雉經,阖門而聚哭投河,并村則張旗抗令。
此一方之隐憂,而廟堂之上,或未之深悉也。
吾以望七之齡,客居斯土,飲瀣餐霞,足怡貞性,登岩俯澗,将蔔幽栖,恐鶴唳之重驚,即魚潛之匪樂。
是以忘其出位,貢此狂言,請賦《祈招》之詩,以代《麥丘》之祝。
不忘百姓,敢自托于魯儒,維此哲人,庶興哀于周《雅》。
當事君子,倘亦有聞而太息者乎?東土饑荒,頗傳行旅,江南水旱,亦察輿謠。
涉青雲以遠遊,駕四牡而靡騁,所望随示以音問。
不悉。
”先生在南時,号蔣山傭,中年以後,迹絕故鄉,遍遊燕、齊、秦、晉間以終。
常言:“生平最憎者舟輿,而炊粱跨衛,乃此身安處也。
”其持論畸僻,往往類此。
○秦将禮客 張靖逆侯、趙勇略将軍皆秦人,勳望相埒,而氣度各殊。
靖逆駐軍甘州,客有往谒者,所次旅舍,必細詢姓名,注簿送驿,每日飛騎入報。
比至州城,候吏前迎曰:“某非從某地來者乎?”随導入館舍,飲馔供帳,莫不腆備。
客入見,多在宅内書堂,麗僮八人,肩輿載靖逆而出,辭以足疾不拜,捧手延坐,寡于詞對,然宴币稠疊,雖疏交必饫意而返。
勇略功懋性剛。
其入成都時,浙人王某棄僞職來歸。
勇略知其夙負文望,置幕下掌書記。
凡削稿進覽。
必候其升坐,面無忤色,始從屏後轉出,逡巡捧紙置案,肅然退立。
勇略小不當意,遽拂紙于地,亦不言應有點竄處。
王蒲伏取藏袖中,仍從屏後嘿嘿歸館,易稿更呈,率以為常。
故士人每憚從之。
平滇後家居,身被寬袖直領之衣,首冠黑絨帽,以帕圍額,雖王公至,不為改服。
唯故舊寒素款門求谒,則禮接有加。
是知風塵延攬,即功蓋天下者,未常不留意也。
○槲葉集 李雪木名柏,武功人。
關中三李,中南山人李子德因笃、二曲山人李中孚與雪木也。
雪木所著《槲葉集》,冷豔峭刻,如其為人。
《閱耕者》雲:“農無谷,不農則肉。
農無服,不農則。
農蔽惡木,不農則渠渠夏屋。
”有古謠遺響。
《雁字絕句》雲:“紙有長空硯有山,毫端蘸雨拂雲間。
年年絕筆衡峰上,剩得南天萬裡閑。
”詠雁字多矣,無似其落想空妙者。
《鳳泉别墅》雲:“鬥室無塵小徑幽,柴扉晝夜掩寒流。
日沈澗底魚窺鏡,月上松梢鶴踏鈎。
才弱羞陳《三禮賦》,家貧難買五湖舟。
唯将碧眼酬黃卷,莫待青山歎白頭。
”亦皮、陸佳篇。
○杜曲精舍 李雪木本武功人,後遷縣。
餘同年友宋澄溪,以商南令調住省城,聞雪木名,禮緻之,不可得。
因捐二百金,買田一區、屋數楹于杜曲,迎而居之。
雪木既移家杜曲,以書複宋曰:“自到杜曲,神隐壺天者數晨夕矣。
五陵固多勝概,而杜曲為最。
所買精舍,又在山水會聚處。
昔司馬溫公、富鄭公與康節營安樂窩,一二宰相協力為之,乃在雒陽繁華之地,或少閑曠幽靜之緻。
此則林壑環廬有閑緻,郊散步有曠緻,老輔老農衣冠古穆有靜緻,鷗鹭飛于水田,麋鹿遊于苔徑有幽緻。
春則紅桃萬樹,冬則白雪千峰,夏則月絲曳柳,半入青天,冬則霜葉醉楓,忽成丹嶂,加以魚鳥之會心,煙霞之娛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鹦谷鳳原,豈足方比!老李生坐卧于中,可以讀書,可以樂道,可以養老,可以足衣食而長子孫,唯有偕耘鋤之婦、梨棗之兒,共戴高誼耳。
”雪木孤介絕俗,非澄溪誠于禮賢,未易即緻。
存此書,以見缁衣之好,盤澗之安,兩得之也。
○一康 陽康乃心,字孟謀,為邑諸生。
有文譽,尤工于詩。
康熙乙醜,王少司農士礻真奉使祭告西嶽,遍訪名勝,偶遊薦福寺,見乃心題壁數絕句,嘉歎久之,曰:“關中三李,不如一康。
”錄其《吊秦莊襄王墓》二首而去,康譽大播。
其明年,學使者貢其名于太學,蜚英馳藻,望重三雍。
己卯歸試秦省,以第五獲隽。
觀乎晏元獻之于王琪,楊鐵崖之于袁凱,以今準昔,事有同符,蓋具天下才者,未有不愛天下之才者也。
○石經 餘既購西安石經全本,而未詳書者姓名及刊立始末,走書頻陽,詢李子德内翰。
李遣其嗣子叔青往,從趙子函家抄示雲:“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五經于太學講堂,此初刻也。
蔡邕以熹平四年,與五官中郎将堂溪典,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求正定六經文字,帝許之。
邕乃書丹刻石,立于太學門外,此再刻也。
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體石經,古文用蝌蚪鳥迹體,篆用史籀、李斯、胡母敬體,隸用程邈體,此三刻也。
魏世家神龜元年,以王彌、劉耀入洛,石經殘毀,□崔光之請補之,此四刻也。
唐天寶中刻九經于長安,《禮記》以《月令》為首,從李林甫之請,此五刻也。
文宗時鄭覃以經籍元刂缪,建石仇刊,準漢故事,太和七年敕唐玄度複定石經字體,于國子監立石,九經并《論語》、《孝經》、《爾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樣四十卷,開成二年告成,此六刻也。
按六朝以前用分隸,今石經皆正書,且多仿歐、虞法,知其唐人書無疑。
《禮記》首《月令》以尊明皇,諱‘純’字以尊憲宗,又知其非天寶以前人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