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人觚

關燈
墨妙,為世所珍。

    康熙己未,诏求博學鴻儒,當事競為推薦,青主以老病辭。

    強之再三,乃令其子執鞭,乘一驢車,至崇文門外,稱疾荒寺。

    八旗自王侯以下,及漢大臣之在朝者,履滿其門,堅卧不起。

    朝廷遂聽其還鄉。

    是年應試中選者,俱授翰林院檢讨,然其人各以文學自負,又複落拓不羁,與科第進者前後相軋,疑謗旋生,多不能久于其位,數年以後,鴻儒掃迹于木天矣。

    天下莫不歎征君貞志邁俗,而有先見之明也。

     ○西台笃行 李伯熙名化龍,自号木洲居士。

    生時跏趺從母胎出。

    幼常夜見光明無際,有大士于光中現,提命伯熙甚殷,頃之乃失,自是可以不然燈燭,能昏坐讀書。

    其家在波羅南海神廟之西,名曰西台。

    年十三,偕諸小兒往來廟前,題二絕句,人争傳誦,遂俨然有詩名矣,後以明經入成均,歸教子于家塾,分人禽二門,稍不率,則令之從禽門出入。

    至人家,多命子執雨蓋随侍,或其子不在,遇雨假蓋與屐,晴辄委棄途間,不瑣瑣以小信為意。

    日以一驢負薪而炊,家人父子,相與折葵煨芋食,雖耕夫漁父,即留共餐,執手語,終日無倦容。

    偶以苦吟,行入一少婦家,思不屬,遽入其帏卧,鼾聲如雷,少婦為具以待。

    比其夫及翁媪還,伯熙尚撫枕推敲,成篇乃起,索筆題之,相笑語,各無嫌猜也。

    朋友有過,則直言切谏;見通家故人子弟,則坐而诏之,不肖者誨之,相與流涕,甚至杖撻交下,無不跪而受命。

    晚年卧病西台,有劉生者,見其盛衣冠入學宮,問之,笑語如常,而伯熙已于此日逝矣。

    其笃行遺風,至今不衰,過西台者,哦其壁間詩,如見木洲先生焉。

     ○阿颠 端州白雲山,其頂有湖,俗訛為鼎湖。

    湖與山相吞郁,故其雲時時蒸動而出,人入其中,如虱行破絮,恒對面不可相見。

    山宜莳茶,山僧恃此而給,聚居其上,不待行乞也。

    有阿颠者,不知其所從來,投寄僧寺,為之采茶,常竟日不食。

    雖值甚寒,不肯衣布,自編草作衫軍,織為履,較其足倍長闊,曳之行;或挂杖頭,置牆隙,辄跣足出入白雲深處,呼之多不應,與人語多不能解,因共呼為“阿颠”。

    其腰間懷如黑石者二,無事則出而就火燒之,見人來即從火取出,收還故處,曰:“燒尚未熟,熟則與爾共啖之。

    ”其卧席中間,有雙手掌痕,夜分喃喃似語,亦無有解其語者。

    山故多虎,一日二牛去,寺僧戲謂颠曰:“爾能擒此虎否?”颠曰:“諾。

    ”遂編草為索,請系之來。

    至日暮,返照射入峻阪,遙于雲破處,忽見颠以草索系一白額虎,自阪叱叱而下,約二裡許,直至寺前,指謂僧曰:“經盜食吾牛者。

    ”随引虎頸索,鞭虎腹背數百。

    衆畏索斷不可測,鹹請放之,乃聽去。

    虎垂尾疾走,若犬畏人擊狀。

    人以此識颠之異,而颠固如常也。

    蓋至今猶在白雲中。

     ○二潘 潘力田嘗戲謂吳愧庵曰:“世有潘、吳之目,豈不以潘勝吳耶?”吳曰:“世皆言蛟龍,未見龍遜蛟也。

    ”近日博學鴻儒,複稱南潘北李,李謂天生,潘謂稼堂也。

    稼堂與力田為異母昆弟,雖隐顯殊途,而才名接武,可方二俊。

     ○亞[A17Q]成神 明萬曆戊午歲,增城縣獄卒名亞[A17Q]者,素稱樸健。

    是年十二月逼除,獄有重囚五十餘人,号哭不止,聲聞于外,亞[A17Q]亟止之,兼問其故。

    衆曰:“歲朝将臨,合邑之人,無不完聚,我等各有父母妻子,不能相見,且系重犯,勢不可出,是以悲耳。

    ”亞[A17Q]俯首良久,忽曰:“無難也。

    我與爾等約,今夕各還爾家,俟正月二日齊來赴獄。

    我釋爾罪應死,爾俱不來,我亦死;爾來而或失一人,我亦死;爾人人來,我至壽盡亦死。

    等死耳,何如行此善事而死也!”是時法網少疏,且值改歲,不甚嚴稽,悉放回家。

    明年初二日,前囚陸續至,而按名呼入,不少一人。

    亞[A17Q]鼓掌大笑曰:“善哉!”遂趺坐而逝。

    獄衆威德,浣濯其體而加漆焉。

    以其事言于縣,縣上巡按禦史,請為縣獄之神。

    今肉身尚在獄中,凡有疾病瘟疫,禱無不應,尊之曰“亞[A17Q]爺”。

    [A17Q]字不見于書,唯閩粵之俗有之,謂末子為[A17Q]。

    亞讀如阿,[A17Q]讀如來。

     ○張羽軍 張,字羽軍,一字采舒,吳縣人,工詩善琴而豪于飲,性喜交遊,重然諾,即利害無所避。

    年十八,從其父于京師,聞旗人有法寶者,才而好士,以詩谒之,一見傾倒,賓于家,禮意優渥。

    往來酬唱者半載,父促歸,寶以五百金為贈。

    固辭曰:“大丈夫一日定交,則終身生死以之,彼須金而結者,悠悠世上人耳,非所望于公也。

    ”揮手而别。

    寶倚國戚,且數以吟詠傲其侪輩,行事不甚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