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豫觚

關燈
果亦并非人間物。

    酒半,忽見一梯懸于堂檐,二僧出蹑之,冉冉而去。

    主人促學究從而上,攀援甚苦,倏然堕地,則已托生本州李氏矣。

    襁褓中能語如成人,但冥府有勿言之約,不敢道前世事。

    生四歲握筆為制義,評骘其父文,可否悉當。

    後登崇祯一榜,順治初通判揚州。

    天兵南下,出迎裕王,王手掖之,如舊相識,曰:“當時事猶能記憶耶?”一笑馳去。

    潛窺裕王狀貌,即所見二和尚也。

    而大和尚未知出世為何如人。

     ○淡如 祥符、中牟之間,水月庵高衲,姓平,号淡如,年八十五而示寂。

    先一日囑其徒曰:“吾死當歸骨于龛。

    俟三歲後發之,如體已腐,焚之可也。

    倘此身不壞,必有更吾衣者至。

    汝其志之。

    ”其孫寂鳳,亦浮屠之有行者。

    奉其遺教,如期發龛,則淡如端坐于内,衣化塵飛。

    撫其體,堅過鐵石,扣之铿铿有聲。

    遠近觀者雲集。

    中牟韓令亦适至,愕然曰:“是師昨入吾夢,乞吾銀五兩有奇為一衲。

    其将欲飾金以示不壞之身乎?”随召匠而問其所需,果符所乞之數。

    今金像尚在庵中,士女焚禮不絕。

    有一營卒心疑其僞,潛以刃刺臂,血縷縷随刃湧出。

    營卒大懼,投地忏服,急以金塗所刺處,刃口終不可合。

    庵僧因加扃鍵,遇誠者始啟觀焉。

     ○古古詩 律詩全首用事,而高渾絕倫,不嫌繁重者,近時惟白耷山人擅長。

    由其熟于群史,故遇一題,援筆立就,而對屬精切,有天成之妙。

    太康軒姓者,夢劉将軍纟廷入其室而子生,因名曰纟廷,字以公劉。

    修髯偉幹,膂力過人,有聲介胄間,然數奇不甚顯于世。

    山人贈詩雲:“江湖萬裡破征雲,秋水微茫白鹭群。

    旅舍自稱前進士,夜亭誰識故将軍?锟捂動星辰氣,涵沈虎豹文。

    泗上重來歌舞地,空樓涼月落紛紛。

    ”篇内所謂“前進士”、“故将軍”,正指其再生之事,點染極工。

    其他如《題古函谷關》一聯“範叔入來人不識,田文歸去吏猶眠”,可與胡宿“望氣竟能知老子,棄何不識終童”語相伯仲。

    《詠史》一聯“大夏遠求筇竹杖,長秋私典羽林兵”,“大夏”、“長秋”,巧于“白頭”、“蒼耳”,而典雅過之矣。

    偶過黃子載公近鷗居,出古古詩相示,因略舉其佳句而筆之。

     ○息壤 《淮南子》:“鲧堙洪水,盜帝之息壤。

    帝使祝融殺之羽淵。

    ”據《續博物志》:“息壤在荊州南門外,狀若屋宇,陷土中,而猶見其脊。

    旁有石記雲:‘不可犯。

    ’犯之頗緻雷雨。

    有妄意掘發,水坌上不可制。

    ”考東坡詩序亦然。

    康熙乙醜春,餘晤太康王司訓钿于汝上,言壬寅歲從其先大人官荊南,時值大旱,土人請掘息壤。

    初不之信,閱三月不雨,不得已從其請。

    出荊州南門外堤上,掘不數尺,有狀若屋而露其脊。

    複下尺許,啟屋而入,見一物正方,上銳下廣,迫視非木非土非石非金,其紋如篆。

    土人雲:“此即息壤也。

    ”急掩之,其夜暴雨不止。

    曆四十餘日,大江泛溢,遂決萬城堤,幾陷荊州。

    可為前志之證。

    石記今亦不存。

     ○牡丹述 歐陽公《牡丹譜》雲:“牡丹出洛陽者,天下第一。

    唐則天以後始盛,然不進禦。

    自李迪為留守,歲遣校乘驿一日夜至京師,所進不過姚黃、魏花數朵。

    ”又賈耽《花譜》雲:“牡丹,唐人謂之木芍藥。

    天寶中,得紅、紫、淺紅、通白四本,移植于興慶池東沉香亭,會花開,明皇引太真玩賞,李白進《清平調》三章,而牡丹之名,于是乎著。

    ”然考之雜志,炀帝開西苑,易州進牡丹二十種,有飛來紅、袁家紅、天外紅、一拂黃、軟條黃、延安黃等名。

    則花之得名,不始自天寶年也。

    明皇時有進牡丹者,貴妃面脂在手,印于花上,诏栽于先春館,來歲花上有指印迹,名為一撚紅。

    則花之繁植,不僅在沉香亭也。

    錢維演進洛下牡丹,東坡有詩雲:“洛陽相公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

    ”則花之入貢,不止于李留守也。

    餘官陳之項城,去洛陽不五百裡而遙,訪所謂姚魏者,寂焉無聞。

    鄢陵、通許及山左曹縣,間有異種,唯亳州所産最稱爛熳。

    亳之地為揚、豫水陸之沖,豪商富賈,比屋而居,高舸大縆,連樯而集。

    花時則錦幄如雲,銀燈不夜,遊人之至者,相與接席攜觞,征歌啜茗,一椽之僦,一箸之需,無不價踴百倍,浃旬喧讠燕,歲以為常。

    土人以是殚其灌之工,用資賞客。

    每歲仲秋多植平頭紫,剪截佳本,移于其幹,故花易繁。

    又于秋末收子布地,越六七年乃花。

    花能變化初本,往往更得異觀,至一百四十餘種,可謂盛矣。

    然賞非勝地,莳不名園,上林無移植之榮,過客無留題之美。

    周子有言:“牡丹之好宜乎衆”,嗟乎,豈牡丹之幸也哉!項與亳接壤,餘日踬于簿書,不能一往。

    閱三載複以憂歸,遊覽之懷,竟未獲遂。

    餘之不幸,甚于花也,而終不忘于餘心。

    友人劉子石友、王子鶴洲豔稱之,因其所言,以類述于左: 花之以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