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粵觚下
關燈
小
中
大
青蒼對峙,江流泓淨,頗似岩濑。
峽石钅廣凡十一,北岸坑曰阿婆,曰白婆墳,其石質黯黝,不鮮佳者;亦有火捺紋、蕉葉白,可亂水岩、朝天岩,惟青花中黃星密灑如塵,眼大于螺,若人張目,湛湛無神,真賞家以此辨定。
碧點長斜,似眼無瞳,每石一片可得十二三點十數點者梅花坑,在峽外三水境中。
峽将盡,岸南山坳有洞,書‘宋治平四年差太監魏某重開’,土人名曰岩仔坑。
其石叩之聲泠泠,久磨能滑。
旁有冢,相傳其時開鑿中虛,崩閉數百十人,太監死焉,守土者葬其冠服于此坑下。
度小山曰新坑,其石細潤微青,蕉葉白亦青。
西上越水澗,隔裡曰朝天岩(土人名山坑為隔裡),其石堅實,不能滑膩;火捺紋成結不運,若蠟炬着垩壁斜焰,及燒損幾案處;蕉葉白色晦氣黃,純潔無痕者,亦可貴。
古塔岩,其石比朝天岩無火捺紋、蕉葉白。
古塔岩後為屏風背,其石木如,譬豬肝曝于風日。
宣德岩,在屏風背下,去水岩二裡許,其石仿佛水岩,今不可得。
岩仔坑東有洞,廣如屋,曰栖安洞,舊時開坑石工所栖之所。
又東有小山圓阜,下為水坑,折上數十武,有萬曆二十八年差督理珠池市舶内官監太監李鳳開坑封坑月日立石。
洞臨江口,小于圭窦,石工裸身,盤盛膏然火,腰錘螺旋而進;入洞西轉,有淵不測,先投以石,聞水聲急轉西折,不則堕深淵矣。
正洞容工一二十人。
由正洞入西洞,西洞漸寬。
東洞舊納四人,二人運鑿,二人仰卧,膝前置磁盤燈于胸以燭之,不能坐立捧,今容七錘,且十四人矣(取石,一人秉錘,一人捧燈)。
三洞,正洞石上上,次東洞,西洞又次之。
土人皆名曰老坑。
石三層,上層近山,沙透漏如蠹蝕,曰蟲蛀,其質微遜。
中層常有翡翠雜拉。
中層火捺紋、蕉葉白,其絕品東瓜穰青花,及眼生蕉葉白。
下石,工所名下層石也。
又下麻鵲斑,紋成魚凍,或如唾涎,亦有眼,眼中瞳含沙多脫去。
此中石時有蔚藍者,秀色可餐,不一見。
下此底坂石雲。
中層、下層火捺紋,如朝霞蔚起,散若馬尾,若刷絲萦繞,絢采熊熊,大當錢,有芒,曰金錢火捺,品上上。
〈黑〉然黑色,曰鐵捺;如蚓,曰鳳涎,皆石疵。
蕉葉白上下四旁必有火捺紋掩映,舊坑皎潔比纨素,近坑白中雜出青花也。
青花上品,若澗址細藻,朱碧瑩然,縷隐隐,又如魚兒隊行。
青花明顯,如石花菜者,石工稱為芋紋,品中中。
三洞眼各異:正洞眼赤,圜如珊瑚;鳥目石嫩眼侵土氣者,若象牙,其瞳分明,亦足賞。
東洞眼碧,色數暈,對之奕奕射人,曰鸲鹆眼,圓正明媚者不易得,他洞偶一有之。
西洞眼黑,圜瞳一黍如豉。
三洞石,正洞下層第一,入手溫潤柔膩有生氣,鮮潔麗,磨之與墨相親,摩挲心動。
東洞西側深處曰飛鼠岩,其石有紋曰黃龍,斜亘石面,工指為瑕。
正洞亦有黃龍紋,遊揚如雲氣,如薄羅,亦移人情。
三洞俱水中,冬日引水盡,乃可取。
正洞北,潭底水深不可引,時有鬼神。
東洞徑傾仄,石工列小童長跪,舉杯勺揚水,水乃涸,以故開坑先引水閱月,費金錢至累千金。
舊制把總一員,專轄守坑,律令盜坑石比竊盜論,其厲禁如此。
永樂、宣德間開坑,未幾俱罷去。
崇祯末,蜀人熊文燦總督兩廣日,指揮蘇萬邦緻石工于江西,火中夜開坑,不敢自日中也。
丁亥後守禁罷,至今凡六開。
坑工受官役,日有程,不擇膚理,鑿伐拆裂,宋、元、明五百餘年未間也。
大抵石理日剝,精華日盡,氣韻顔色,不能壹執成說,要以老坑具妍姿者為定。
予至端州,值開坑,所見三十年前石,與今異,訪之石工,其言殊别,征其說,各護所偏。
予既喜身親古人未言之見聞,複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蘊,山川元氣,漸至竭耗,不數十年,此山便成陵谷,無有問津之處,爰述于編,庶幾後之君子,觀覽寶藏,知此石實雲漢之鐘萃,三江五州之榮衛,或可以少慰于真宰也。
” 我邑潘耒《稼堂賦》曰:“潘子久客端州,自秋徂春。
蓬門晝掩,蠟屐生塵。
有客過訪,寂若無人。
披帷何有,硯石錯陳。
疊架磊,堆床輪。
主人方盤礴其間,窮日達晨。
摩挲品題,樂以忘貧。
客顧而笑曰:‘是奚為者也!嶺表珍奇,是不一類;珊瑚砗磲,明珠文貝,沈檀通犀,象齒翡翠,卻塵之纨,辟雨之毳。
子曾不是求而航情于片石,甚無謂也。
且是塊然者,非有聲色香味之可娛。
購之兼金,載之專車。
贈遺不名珍寶,藏弆不如圖書。
兩手三硯為已多,而累累者将焉用是,無乃近于愚乎?’主人聽然而笑曰:‘客但未知石之美耳,誠知,将嗜之不已,而奚暇笑餘?’客曰:‘試嘗
峽石钅廣凡十一,北岸坑曰阿婆,曰白婆墳,其石質黯黝,不鮮佳者;亦有火捺紋、蕉葉白,可亂水岩、朝天岩,惟青花中黃星密灑如塵,眼大于螺,若人張目,湛湛無神,真賞家以此辨定。
碧點長斜,似眼無瞳,每石一片可得十二三點十數點者梅花坑,在峽外三水境中。
峽将盡,岸南山坳有洞,書‘宋治平四年差太監魏某重開’,土人名曰岩仔坑。
其石叩之聲泠泠,久磨能滑。
旁有冢,相傳其時開鑿中虛,崩閉數百十人,太監死焉,守土者葬其冠服于此坑下。
度小山曰新坑,其石細潤微青,蕉葉白亦青。
西上越水澗,隔裡曰朝天岩(土人名山坑為隔裡),其石堅實,不能滑膩;火捺紋成結不運,若蠟炬着垩壁斜焰,及燒損幾案處;蕉葉白色晦氣黃,純潔無痕者,亦可貴。
古塔岩,其石比朝天岩無火捺紋、蕉葉白。
古塔岩後為屏風背,其石木如,譬豬肝曝于風日。
宣德岩,在屏風背下,去水岩二裡許,其石仿佛水岩,今不可得。
岩仔坑東有洞,廣如屋,曰栖安洞,舊時開坑石工所栖之所。
又東有小山圓阜,下為水坑,折上數十武,有萬曆二十八年差督理珠池市舶内官監太監李鳳開坑封坑月日立石。
洞臨江口,小于圭窦,石工裸身,盤盛膏然火,腰錘螺旋而進;入洞西轉,有淵不測,先投以石,聞水聲急轉西折,不則堕深淵矣。
正洞容工一二十人。
由正洞入西洞,西洞漸寬。
東洞舊納四人,二人運鑿,二人仰卧,膝前置磁盤燈于胸以燭之,不能坐立捧,今容七錘,且十四人矣(取石,一人秉錘,一人捧燈)。
三洞,正洞石上上,次東洞,西洞又次之。
土人皆名曰老坑。
石三層,上層近山,沙透漏如蠹蝕,曰蟲蛀,其質微遜。
中層常有翡翠雜拉。
中層火捺紋、蕉葉白,其絕品東瓜穰青花,及眼生蕉葉白。
下石,工所名下層石也。
又下麻鵲斑,紋成魚凍,或如唾涎,亦有眼,眼中瞳含沙多脫去。
此中石時有蔚藍者,秀色可餐,不一見。
下此底坂石雲。
中層、下層火捺紋,如朝霞蔚起,散若馬尾,若刷絲萦繞,絢采熊熊,大當錢,有芒,曰金錢火捺,品上上。
〈黑〉然黑色,曰鐵捺;如蚓,曰鳳涎,皆石疵。
蕉葉白上下四旁必有火捺紋掩映,舊坑皎潔比纨素,近坑白中雜出青花也。
青花上品,若澗址細藻,朱碧瑩然,縷隐隐,又如魚兒隊行。
青花明顯,如石花菜者,石工稱為芋紋,品中中。
三洞眼各異:正洞眼赤,圜如珊瑚;鳥目石嫩眼侵土氣者,若象牙,其瞳分明,亦足賞。
東洞眼碧,色數暈,對之奕奕射人,曰鸲鹆眼,圓正明媚者不易得,他洞偶一有之。
西洞眼黑,圜瞳一黍如豉。
三洞石,正洞下層第一,入手溫潤柔膩有生氣,鮮潔麗,磨之與墨相親,摩挲心動。
東洞西側深處曰飛鼠岩,其石有紋曰黃龍,斜亘石面,工指為瑕。
正洞亦有黃龍紋,遊揚如雲氣,如薄羅,亦移人情。
三洞俱水中,冬日引水盡,乃可取。
正洞北,潭底水深不可引,時有鬼神。
東洞徑傾仄,石工列小童長跪,舉杯勺揚水,水乃涸,以故開坑先引水閱月,費金錢至累千金。
舊制把總一員,專轄守坑,律令盜坑石比竊盜論,其厲禁如此。
永樂、宣德間開坑,未幾俱罷去。
崇祯末,蜀人熊文燦總督兩廣日,指揮蘇萬邦緻石工于江西,火中夜開坑,不敢自日中也。
丁亥後守禁罷,至今凡六開。
坑工受官役,日有程,不擇膚理,鑿伐拆裂,宋、元、明五百餘年未間也。
大抵石理日剝,精華日盡,氣韻顔色,不能壹執成說,要以老坑具妍姿者為定。
予至端州,值開坑,所見三十年前石,與今異,訪之石工,其言殊别,征其說,各護所偏。
予既喜身親古人未言之見聞,複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蘊,山川元氣,漸至竭耗,不數十年,此山便成陵谷,無有問津之處,爰述于編,庶幾後之君子,觀覽寶藏,知此石實雲漢之鐘萃,三江五州之榮衛,或可以少慰于真宰也。
” 我邑潘耒《稼堂賦》曰:“潘子久客端州,自秋徂春。
蓬門晝掩,蠟屐生塵。
有客過訪,寂若無人。
披帷何有,硯石錯陳。
疊架磊,堆床輪。
主人方盤礴其間,窮日達晨。
摩挲品題,樂以忘貧。
客顧而笑曰:‘是奚為者也!嶺表珍奇,是不一類;珊瑚砗磲,明珠文貝,沈檀通犀,象齒翡翠,卻塵之纨,辟雨之毳。
子曾不是求而航情于片石,甚無謂也。
且是塊然者,非有聲色香味之可娛。
購之兼金,載之專車。
贈遺不名珍寶,藏弆不如圖書。
兩手三硯為已多,而累累者将焉用是,無乃近于愚乎?’主人聽然而笑曰:‘客但未知石之美耳,誠知,将嗜之不已,而奚暇笑餘?’客曰:‘試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