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钗黛之争”誰赢了?(1)

關燈
《紅樓夢》人物 ——“钗黛之争”誰赢了? 《紅樓夢》是曆代小說中惟一留心描繪女性内心世界的小說,也是最能細緻刻畫女性性格多面性的一本書。

     曹雪芹為什麼寫《紅樓夢》?他自己開門見山地說,是因為他混到這個年紀,風塵碌碌,一事無成,在感慨之餘,忽然想到過去認識的那些女子;仔細想來,那些女子的才華見識和行事風格,樣樣比他強。

     憑着這麼一個念舊的動機,十年辛苦不尋常,所以,他完成了八十多萬字的《紅樓夢》。

     随着他巨細靡遺的描述,随着他的文采鋪陳,那些女子,一個一個神靈活現地在白紙黑字上活過來,牽動着兩百多年來讀者的細膩心思。

     紅樓女子最可愛的地方,在于她們都像真人。

    像真人,不是“完人”,無意為讀者樹立一個完美的标杆和模範,所以各有各的優點,也都各有缺點。

     她們的優點沒好到值得歌功頌德的地步,缺點也沒糟到十惡不赦的地步。

    她們不像貞貞烈烈的王寶钏,也不像童話裡一路使奸計的巫婆,她們的人性在字裡行間處處浮現——我們幾乎感受得到她們的喜怒哀樂,甚至也可以在生活周遭中找到一個似曾相識的投影,盡管我們和她們的時代不同,環境也不一樣,人物的典型與特性,竟可以跨越時空,由虛入實。

     談起《紅樓夢》中的女子,十二金钗中最重要的女主角,就是林黛玉和薛寶钗。

    自古《紅樓夢》迷們,總分成“擁林”和“擁薛”兩派。

    曾有這樣的記載:清朝兩個文人朋友,談起《紅樓夢》來,一個擁林,說薛寶钗奸詐;一個擁薛,說林黛玉尖酸。

    兩人一言不合,竟然打了起來,還要旁觀者勸架才分得開,後來兩人隻好賭誓,碰面時絕口不提《紅樓夢》。

     聽起來是個笑話,不過是小說人物嘛,青菜蘿蔔各有所好,何必認真到這個地步呢?但兩個小說中的人物,能令愛書人愛到如此癡狂,也算是樁佳話了。

    這種魅力,可是其他的小說人物很難匹敵的,不是嗎?就算是看《三國演義》好了,沒有人會為擁戴曹操或劉備打架,也沒有人會為支持周瑜或諸葛亮鬧得不開心。

     被文人“旗鼓相當”擁護的真人是有的,最顯赫的恐怕隻有李白和杜甫。

    盡管李杜生前算是精神上的知己,為了擁李或擁杜,曆代總有些文人吵吵鬧鬧。

    喜歡這個,就貶低那個,非要定出個勝負不可。

     就像唐詩不可能沒有李白或杜甫,《紅樓夢》裡也不能沒有黛玉或寶钗,少了誰,故事都不會精彩。

     她們也許是曾經在作者早年記憶中出現的兩個個性迥異的女子,在小說中,也是一個很好的對照組,“木石前盟”會領先,還是“金玉良緣”夠實力?這個伏筆一直是《紅樓夢》的主線故事,引領許多讀者穿越大觀園裡的細流水賬尋覓下去。

     從EQ來看林黛玉,人人都會覺得她的缺點比優點多。

     她的器量确實小。

    器量怎麼小呢?寫她器量狹窄的例子都很生動,比如,薛寶钗的母親,托個管家送宮花給住在賈府的姐妹們。

    送花人順路送了過去,最後才送到黛玉的住處,因為她住得最遠。

    别的姑娘拿了宮花,好歹會跟送花的管家說聲謝,她偏偏要拐彎抹角地問:隻送我一個?還是大家都有?那管家摸不着意思,誠實回答:大家都有,這兩枝是姑娘的。

    黛玉聽了,竟然冷笑道:我就知道,如果不是别人挑剩下的,也不會拿到我這裡來。

     連收到禮物都不開心,這樣的女子,确實難讨好。

     還有,她太自命清高。

    大觀園裡養了個戲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