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學小史》序

關燈
赤縣黃車良史材,幾人環覽上層台。

     運椽時喜千鈞往,扛鼎遙憐獨力來。

     豈慕蟲魚求孔壁,忍燔精氣續秦灰。

     神州自昔多材彥,總為春風展卷開。

     這是我舊年和一位朋友縱談之後自己寫下的抒懷律句。

    那次談話的主題就包括紅學史。

    記得在多次與遠地高校老師同志們會面座談中,話題往往落到紅學的事情上,向我提出的問題之一就是“紅學研究今後應多注意哪些方面?”對此我總是回答:深盼同志們多下工夫的,一是對《紅樓夢》的藝術成就的探讨,一是紅學史的系統研究,如能作出成績最為佳惠學人。

    我這樣做“宣傳工作”,也發生了一點作用。

    例如一位朋友對這兩個課題都深感興趣,而最後選擇了對紅樓藝術的探讨,并且已然寫出專著,即将問世。

    這真是可喜的事。

    但是紅學史呢?就我所知,大抵知難而止,因為這個擔子确實斤兩很重,不敢輕言負荷。

    我自己就是這樣的,也曾不止一次表示“有志于此”,然而由于各式各樣的原因,隻作了一些片片斷斷的提端引緒的嘗試,終于沒有正面落筆。

    直到去年得蒙友人介紹,才知道河北師範大學的韓進廉同志,已經寫了一部紅學史。

    多年夙願,可謂得償,見他一力擔當,給我們拿出了自有紅學以來的第一部紅學史,其欣喜之懷,可想而知。

    承他前來索撰小序,我其時雖未獲拜讀成稿,就高興地答應下來,想起舊年的那首七律,似可移贈進廉同志,立刻錄在這裡,也算是“以當喤引”罷。

     紅學為什麼要寫史?理由多得很。

    如今隻說,中國文學史上有了《紅樓夢》這部小說,這部小說有了紅學,這是人類精神文化活動上的一個非常獨特的事例,對它的價值、意義的認識,現在也還不過是處于開始階段,将會随着時間的前進而一步步地愈益顯示得更為清楚和深刻。

    全世界必然要不斷地探索更為真正地了解中華民族的各種途徑,在此一探索過程中将會發現,如果對紅樓和紅學不加了解,那就是不想真正了解這個偉大的民族。

    對這一點,我深信不疑,全世界如果還不太知道,将來終歸會知道。

    《紅樓夢》作品本身和千萬讀者的紅學反映着在别處找不到或者不能這麼方便地找得到的中華民族的心靈和她所創造的文化财富,而且那麼反映的真實度和生動度都是如此之高,以緻在世界文學上也是不多見的。

    世界人民遲早都将發現這個獨特的寶庫,并為此發現而無限驚喜。

     我們的另一具有極高價值的文化财富是治史的優良傳統。

    研究一下《史記》、《漢書》,《資治通鑒》……就能體會到,我國史家的史學,史識,史德,是并不因為其為封建社會産物而黯淡無光的。

    治史之難,難在學問,更難在具眼,難在有品。

    聚集材料,就事論事,都不叫史。

    隻會就事論事,那是形而上學。

    史要能尋其全體脈絡、筋節,識其一切因果、聯系,疏其重大道理、規律。

    這才是溫故知新的真意。

    即對一人、一事、一物,其所處的曆史地位,所起的曆史作用,對當時的貢獻和影響,對将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