芹溪與玉溪
關燈
小
中
大
易地抓住了她的“把柄”,她正是運用了義山的“冷灰殘燭動離情”而加以脫化生新的,“不喜歡”雲雲,非假話而何呢?
黛玉教香菱如何學詩時,說了一篇極為重要的詩論。
她聽了香菱最愛“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這種陸放翁律句時,立刻說: “斷不可學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
一入了這個格局,再也學不出來的。
” 我一見黛玉這段話,便又立即聯想到她的“同時人”鄭闆橋。
闆橋自序其詩集時就老老實實地自承: “餘詩格卑卑,七律尤多放翁習氣,二三知己,屢诟病之。
” 陸遊七律,專門湊一些“淺近”而能迎合“不知詩”者的文藝眼光的對聯,所以格調不高,闆橋故以“卑卑”一詞盡之。
到如今,一提陸遊,因為是“偉大愛國詩人”,隻聽一片贊揚,無人再揭示其“卑卑”的一面。
我們多年來養成的一種形而上學,到處成災,談詩論文,當然不能幸免。
我覺得不妨多向林姑娘和鄭闆橋學習學習——她們那種知所審辨抉擇的精神,不搞“完人”、“足赤”。
而我們,誰要一評議“偉大作家”,就是觸犯了神聖。
古人何嘗這樣子? 《石頭記》第二十二回前,出現了一首很不尋常的七律,說是深知作書底裡的一位“客”之所題,其中一聯雲: “茜紗公子情無限,脂硯先生恨幾多!” 我一看,這和玉溪生又是大有淵源關系。
玉溪《淚》詩說過的: “湘江竹上痕無限,岘首碑前灑幾多!” 此非從玉溪脫化而又何哉?他(她)們讀玉溪詩熟極了,下筆不覺流露出影響痕迹。
玉溪、雪芹,都是曠代奇才,絕倫俊彥,焉能不“遙聞聲而相思”;文人相輕,那是另一回事,也需要分析内情。
玉溪佩服一個十歲裁詩的冬郎童子,至于推之為何遜,而自比沈約,是何等胸襟器度,豈相輕哉?曠代奇才,大抵不為世俗所容,鄭闆橋觑破了這個道理,才說出“不曆崎岖不暢敷,怨爐雠冶鑄吾徒”的沉痛之言;他自恨詩格卑卑,而感謝“小令狐”從反面成全了玉溪生,使他獨創了“西崑體”。
豈不令千古才人,同聲一歎!究竟原因何在?說破不值分文:不過一個嫉字而已。
賈寶玉隻因生得與衆不同,所以令弟環三爺母子等嫉之而陷之。
黛玉晴雯,亦如蘭蕙之當門,定遭毀。
雪芹本人之怨爐雠冶,又當如何,不難想象矣。
文學與湖南有不解之奇緣,林黛玉者,湘江灑淚之人也。
《石頭記》有“三湘”,即林潇湘,史湘雲、柳湘蓮。
雪芹于此寓有深意。
有人說,雪芹師楚祖騷。
信如此,怎怪得他和玉溪生有神似之處。
拙文為索稿者所逼,大忙中苦趕而出,縱筆至此,若脂硯見了,必又批曰: “妙極。
似紅學,非紅學;似詩話,非詩話;——而又紅學,又詩話。
玉溪、雪芹聞之,甯不刮目哉。
”
她聽了香菱最愛“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這種陸放翁律句時,立刻說: “斷不可學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
一入了這個格局,再也學不出來的。
” 我一見黛玉這段話,便又立即聯想到她的“同時人”鄭闆橋。
闆橋自序其詩集時就老老實實地自承: “餘詩格卑卑,七律尤多放翁習氣,二三知己,屢诟病之。
” 陸遊七律,專門湊一些“淺近”而能迎合“不知詩”者的文藝眼光的對聯,所以格調不高,闆橋故以“卑卑”一詞盡之。
到如今,一提陸遊,因為是“偉大愛國詩人”,隻聽一片贊揚,無人再揭示其“卑卑”的一面。
我們多年來養成的一種形而上學,到處成災,談詩論文,當然不能幸免。
我覺得不妨多向林姑娘和鄭闆橋學習學習——她們那種知所審辨抉擇的精神,不搞“完人”、“足赤”。
而我們,誰要一評議“偉大作家”,就是觸犯了神聖。
古人何嘗這樣子? 《石頭記》第二十二回前,出現了一首很不尋常的七律,說是深知作書底裡的一位“客”之所題,其中一聯雲: “茜紗公子情無限,脂硯先生恨幾多!” 我一看,這和玉溪生又是大有淵源關系。
玉溪《淚》詩說過的: “湘江竹上痕無限,岘首碑前灑幾多!” 此非從玉溪脫化而又何哉?他(她)們讀玉溪詩熟極了,下筆不覺流露出影響痕迹。
玉溪、雪芹,都是曠代奇才,絕倫俊彥,焉能不“遙聞聲而相思”;文人相輕,那是另一回事,也需要分析内情。
玉溪佩服一個十歲裁詩的冬郎童子,至于推之為何遜,而自比沈約,是何等胸襟器度,豈相輕哉?曠代奇才,大抵不為世俗所容,鄭闆橋觑破了這個道理,才說出“不曆崎岖不暢敷,怨爐雠冶鑄吾徒”的沉痛之言;他自恨詩格卑卑,而感謝“小令狐”從反面成全了玉溪生,使他獨創了“西崑體”。
豈不令千古才人,同聲一歎!究竟原因何在?說破不值分文:不過一個嫉字而已。
賈寶玉隻因生得與衆不同,所以令弟環三爺母子等嫉之而陷之。
黛玉晴雯,亦如蘭蕙之當門,定遭毀。
雪芹本人之怨爐雠冶,又當如何,不難想象矣。
文學與湖南有不解之奇緣,林黛玉者,湘江灑淚之人也。
《石頭記》有“三湘”,即林潇湘,史湘雲、柳湘蓮。
雪芹于此寓有深意。
有人說,雪芹師楚祖騷。
信如此,怎怪得他和玉溪生有神似之處。
拙文為索稿者所逼,大忙中苦趕而出,縱筆至此,若脂硯見了,必又批曰: “妙極。
似紅學,非紅學;似詩話,非詩話;——而又紅學,又詩話。
玉溪、雪芹聞之,甯不刮目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