芹溪與玉溪
關燈
小
中
大
《石頭記》中,北靜王一見寶玉,就不太客氣地以子壓父,說:“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來雛鳳清于老鳳聲,未可諒〔量〕也!”脂硯于此便批:
“妙極。
開口便是西崑體,寶玉聞之,甯不刮目哉。
” 我要效颦于脂硯而又批其批,曰: “妙極。
本是靜王贊寶玉,卻說寶玉誇靜王。
如此轉得作者本意。
雪芹聞之,甯不刮目哉。
” 由此,我深深領會,雪芹最賞玉溪詩,脂硯最解雪芹意。
有人說,脂硯“不通”,那“西崑”一詞,本是指宋初楊億、劉筠等人摹仿玉溪的一種詩體,何得直與玉溪等同起來?我說,此等處用不上學究氣。
且莫提元遺山“詩家總愛西崑好,但恨無人作鄭箋”已是如此用法,就是芹、脂同時的“乾隆進士”鄭闆橋,也分明寫道: “不曆崎岖不暢敷,怨爐雠冶鑄吾徒。
義山偪出西崑體,多謝郎君小令狐。
” 可見當時人本皆如此用法。
學究之有時顯得拘墟,就是他總不懂得當時的風習實際都是什麼樣的。
在第二十五回中,雪芹寫黛玉:“這日飯後,看了二三篇書,自覺無味,便同紫鵑雪雁做了一回針線,更覺得煩悶。
便倚着房門出了一回神,??”脂硯于此又即批雲: “所謂閑倚繡房吹柳絮是也。
” 這所引的一句,也正是玉溪的“西崑體”中的句子。
這一句,今天的唐詩選本裡未必選得着,未必人人能知。
看來人家脂硯比咱們可能知道得多,那些潑口大罵脂硯的,不見得比脂硯高明,因為越是一知半解或者幹脆無知的人,才最覺得比别人高明——幾何不為脂硯竊笑哉。
林姑娘說過,她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隻取他一句,是“留得殘荷聽雨聲”(“殘”實當作“枯”,林黛玉也會被學究罵的!)。
真如此嗎?雪芹高才,筆端狡狯,村言假語,何所不能?正所謂“那是曹子建的謊話”。
然而假中辨真,便知義山詩在芹、脂一流人心目中的位置了。
正如雪芹又用過寶钗無日不生塵,以暗示“留得殘荷”一句,在雪芹筆下,實在又是暗示将來黛玉的情節景況,正如雪芹又用過“寶钗無日不生塵”,以之暗示薛姑娘将來的處境,——那也是玉溪詩句。
如今卻說雛鳳聲清的那一篇的故事。
義山原詩兩首,其文如下: “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煙殘燭動離情。
桐花萬裡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
劍棧風樯各苦辛,别時冬雪到時春。
為憑何遜休聯句,瘦盡東陽姓沈人。
” 這種才調,真是玉溪的絕妙獨擅,别人是望塵而莫能企及的。
這如何不令芹、脂傾倒呢? 林姑娘嘴裡說“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可她卻深受義山的影響。
你看她的最好的一篇詩,《秋窗風雨夕》,裡面有這樣的話: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淚燭。
淚燭搖搖短檠,牽愁照恨動離情;……” 好了,我們很容
開口便是西崑體,寶玉聞之,甯不刮目哉。
” 我要效颦于脂硯而又批其批,曰: “妙極。
本是靜王贊寶玉,卻說寶玉誇靜王。
如此轉得作者本意。
雪芹聞之,甯不刮目哉。
” 由此,我深深領會,雪芹最賞玉溪詩,脂硯最解雪芹意。
有人說,脂硯“不通”,那“西崑”一詞,本是指宋初楊億、劉筠等人摹仿玉溪的一種詩體,何得直與玉溪等同起來?我說,此等處用不上學究氣。
且莫提元遺山“詩家總愛西崑好,但恨無人作鄭箋”已是如此用法,就是芹、脂同時的“乾隆進士”鄭闆橋,也分明寫道: “不曆崎岖不暢敷,怨爐雠冶鑄吾徒。
義山偪出西崑體,多謝郎君小令狐。
” 可見當時人本皆如此用法。
學究之有時顯得拘墟,就是他總不懂得當時的風習實際都是什麼樣的。
在第二十五回中,雪芹寫黛玉:“這日飯後,看了二三篇書,自覺無味,便同紫鵑雪雁做了一回針線,更覺得煩悶。
便倚着房門出了一回神,??”脂硯于此又即批雲: “所謂閑倚繡房吹柳絮是也。
” 這所引的一句,也正是玉溪的“西崑體”中的句子。
這一句,今天的唐詩選本裡未必選得着,未必人人能知。
看來人家脂硯比咱們可能知道得多,那些潑口大罵脂硯的,不見得比脂硯高明,因為越是一知半解或者幹脆無知的人,才最覺得比别人高明——幾何不為脂硯竊笑哉。
林姑娘說過,她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隻取他一句,是“留得殘荷聽雨聲”(“殘”實當作“枯”,林黛玉也會被學究罵的!)。
真如此嗎?雪芹高才,筆端狡狯,村言假語,何所不能?正所謂“那是曹子建的謊話”。
然而假中辨真,便知義山詩在芹、脂一流人心目中的位置了。
正如雪芹又用過寶钗無日不生塵,以暗示“留得殘荷”一句,在雪芹筆下,實在又是暗示将來黛玉的情節景況,正如雪芹又用過“寶钗無日不生塵”,以之暗示薛姑娘将來的處境,——那也是玉溪詩句。
如今卻說雛鳳聲清的那一篇的故事。
義山原詩兩首,其文如下: “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煙殘燭動離情。
桐花萬裡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
劍棧風樯各苦辛,别時冬雪到時春。
為憑何遜休聯句,瘦盡東陽姓沈人。
” 這種才調,真是玉溪的絕妙獨擅,别人是望塵而莫能企及的。
這如何不令芹、脂傾倒呢? 林姑娘嘴裡說“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可她卻深受義山的影響。
你看她的最好的一篇詩,《秋窗風雨夕》,裡面有這樣的話: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淚燭。
淚燭搖搖短檠,牽愁照恨動離情;……” 好了,我們很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