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地紅情——國際紅樓夢研讨會詩話
關燈
小
中
大
“紅情綠意”,宋代詞人創造了這種美好的語言。
我自己對它,又别有一層“感受”,宋代詞人怎麼也無法料想,到後世會有我這個人,竟把它和《紅樓夢》聯在一起。
真的,我曾幾次設想曹雪芹寫怡紅院,多少受過它的暗示或影響。
這種想法和一些有關的聯翩思緒,過去難得機會一談,歲月既久,也就淡忘了。
不想這一次在海外卻使我重新想起了它,并且覺得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意趣。
台灣省籍的洪銘水教授,在紐約州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任教,此番也應邀出席了國際紅樓夢研讨會,盛會的第四天,忽蒙他出示詩句一篇,覽之,其文如下: 六月十九日晨起陰雨濛濛值逢雪芹生日有感 詩鬼未夭兩百歲,吟風寄雨過西東。
紅樓尋夢夢不斷,陌地生情情也紅。
他還為詩句和題目設了三條小注,在“生日”下,注雲:“據張加倫先生考證。
”因為大會論文有一篇就是《曹雪芹生辰考》,主張雪芹實生于雍正二年五月初七日,而今年的首屆國際紅學大會,适然巧值此時。
他為“詩鬼”作注雲:“敦誠以詩鬼李賀比曹雪芹。
”為“夭”字作注雲:“周汝昌先生認為曹雪芹未過中壽,故謂夭。
”當然,我還可以代他作一條補注:陌地生,是地名Madison的音譯,亦即大會的東道主人威斯康辛大學的所在地。
不待多言,洪銘水教授正是妙語雙關,巧為運用。
我誦讀此詩,覺其筆緻不凡,深有意趣。
結句尤見其深情别具。
大會閉幕後,他以一日的時間來陪我們同遊大湖之濱,種種情意,我才體味到他對來自祖國的出席者是懷着何等的感情,也才更理解他的詩句的深度。
照我看來,《紅樓夢》是一部偉大的小說,而同時又是一篇偉大的抒情詩。
國際紅學會上出現了許多詩篇,——或者說離不開詩篇,也就不是費解的事情了。
因此我不妨将這些“詩的形式的紅學論文”在此摘要介紹。
讀者自有知音,對這一點我深信不疑。
紐約市立大學的唐德剛教授,詩才極為敏捷,片刻而成,移時數首,使我歎服——我也曾以“倚馬”急就而自負過的。
他早曾讀過葉嘉瑩教授的《哭女詩》,感動得至于垂淚;這次在會上與她相識,立時賦詩為贈,其句雲: 哭女詩中感性真,研紅相識亦前因。
芹溪若再來塵世,卿是金陵榜上人! 葉教授早先與我雖系顧随先生的同門弟子,但僅曾通訊論學,未嘗會面,也是這次才得拜識。
她現為加拿大籍,原是北京市人。
她專研中國文學批評史,學識高超,聞名國際。
她雖非紅學專家,而研紅專文素為學者所重。
她的詩詞,也是流傳衆口。
唐德剛教授為人豪邁,素性诙諧——我從他詩文中所得印象如此,但不知恰确與否。
大會第三天,我們座位相鄰,他在右旁,忽然遞過一張紙來,我接在手中看時,卻是一首七絕: 十八日晨,聽周汝昌先生評餘珍珠女士論文,許其不譏刺賈政襲人為難能,深得我心,即席草呈汝昌先生,誓為後盾也。
自是塵凡奇女子,阿奴身世亦悲辛。
翻殘脂後三千注,最恨酸儒罵襲人。
要理解這首詩,就得先把餘珍珠女士的論文略作說明。
她是哈佛大學的研究生,這次論文的題目是《紅樓夢的多元觀點與情感》,大旨是說,雪芹并不像一般小說家那樣,對他筆下的人物各自先定下一個“成見”,然後從這個單一的角度來向讀者“灌輸”那個作家自己固定了的死調門兒,從開篇一唱到底,給你的是一個早就定型了的令人“一望到底”的死印象,——而雪芹寫人絕不是這樣的手法,他從多元的觀點,多個的角度,多樣的态度去“對待”這個人物,讀者得到的是一種極豐富、極複雜(因而也就極深刻的)活生生的印象。
雪芹讓你從這些當中構成你自己對這一人物的認識、理解和評價,而雪芹是不自“表态”的。
例如寫寶玉,他是讓一系列的别人,愛他的、恨他的、笑他的、贊他的、慕他的、譏他的……種種人的口中心中目中,去寫這個寶玉,而不是作者自己向讀者竭力表白這是好人壞人、紅臉白臉。
又如寫賈政怒打寶玉,在這個大風波大場面中,雪芹把每一個人物都寫得入木三分,不管是賈政,是賈母,還是王夫人,李纨,以至钗、黛、鳳……無不各盡其情——在那複雜而緊張的關系裡面,各有各的心情處境,因此也各有各的悲歡喜怒,書中人物的聲淚俱下,使讀者也不禁随之而感緒如潮,以至流淚,——當此之際
我自己對它,又别有一層“感受”,宋代詞人怎麼也無法料想,到後世會有我這個人,竟把它和《紅樓夢》聯在一起。
真的,我曾幾次設想曹雪芹寫怡紅院,多少受過它的暗示或影響。
這種想法和一些有關的聯翩思緒,過去難得機會一談,歲月既久,也就淡忘了。
不想這一次在海外卻使我重新想起了它,并且覺得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意趣。
台灣省籍的洪銘水教授,在紐約州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任教,此番也應邀出席了國際紅樓夢研讨會,盛會的第四天,忽蒙他出示詩句一篇,覽之,其文如下: 六月十九日晨起陰雨濛濛值逢雪芹生日有感 詩鬼未夭兩百歲,吟風寄雨過西東。
紅樓尋夢夢不斷,陌地生情情也紅。
他還為詩句和題目設了三條小注,在“生日”下,注雲:“據張加倫先生考證。
”因為大會論文有一篇就是《曹雪芹生辰考》,主張雪芹實生于雍正二年五月初七日,而今年的首屆國際紅學大會,适然巧值此時。
他為“詩鬼”作注雲:“敦誠以詩鬼李賀比曹雪芹。
”為“夭”字作注雲:“周汝昌先生認為曹雪芹未過中壽,故謂夭。
”當然,我還可以代他作一條補注:陌地生,是地名Madison的音譯,亦即大會的東道主人威斯康辛大學的所在地。
不待多言,洪銘水教授正是妙語雙關,巧為運用。
我誦讀此詩,覺其筆緻不凡,深有意趣。
結句尤見其深情别具。
大會閉幕後,他以一日的時間來陪我們同遊大湖之濱,種種情意,我才體味到他對來自祖國的出席者是懷着何等的感情,也才更理解他的詩句的深度。
照我看來,《紅樓夢》是一部偉大的小說,而同時又是一篇偉大的抒情詩。
國際紅學會上出現了許多詩篇,——或者說離不開詩篇,也就不是費解的事情了。
因此我不妨将這些“詩的形式的紅學論文”在此摘要介紹。
讀者自有知音,對這一點我深信不疑。
紐約市立大學的唐德剛教授,詩才極為敏捷,片刻而成,移時數首,使我歎服——我也曾以“倚馬”急就而自負過的。
他早曾讀過葉嘉瑩教授的《哭女詩》,感動得至于垂淚;這次在會上與她相識,立時賦詩為贈,其句雲: 哭女詩中感性真,研紅相識亦前因。
芹溪若再來塵世,卿是金陵榜上人! 葉教授早先與我雖系顧随先生的同門弟子,但僅曾通訊論學,未嘗會面,也是這次才得拜識。
她現為加拿大籍,原是北京市人。
她專研中國文學批評史,學識高超,聞名國際。
她雖非紅學專家,而研紅專文素為學者所重。
她的詩詞,也是流傳衆口。
唐德剛教授為人豪邁,素性诙諧——我從他詩文中所得印象如此,但不知恰确與否。
大會第三天,我們座位相鄰,他在右旁,忽然遞過一張紙來,我接在手中看時,卻是一首七絕: 十八日晨,聽周汝昌先生評餘珍珠女士論文,許其不譏刺賈政襲人為難能,深得我心,即席草呈汝昌先生,誓為後盾也。
自是塵凡奇女子,阿奴身世亦悲辛。
翻殘脂後三千注,最恨酸儒罵襲人。
要理解這首詩,就得先把餘珍珠女士的論文略作說明。
她是哈佛大學的研究生,這次論文的題目是《紅樓夢的多元觀點與情感》,大旨是說,雪芹并不像一般小說家那樣,對他筆下的人物各自先定下一個“成見”,然後從這個單一的角度來向讀者“灌輸”那個作家自己固定了的死調門兒,從開篇一唱到底,給你的是一個早就定型了的令人“一望到底”的死印象,——而雪芹寫人絕不是這樣的手法,他從多元的觀點,多個的角度,多樣的态度去“對待”這個人物,讀者得到的是一種極豐富、極複雜(因而也就極深刻的)活生生的印象。
雪芹讓你從這些當中構成你自己對這一人物的認識、理解和評價,而雪芹是不自“表态”的。
例如寫寶玉,他是讓一系列的别人,愛他的、恨他的、笑他的、贊他的、慕他的、譏他的……種種人的口中心中目中,去寫這個寶玉,而不是作者自己向讀者竭力表白這是好人壞人、紅臉白臉。
又如寫賈政怒打寶玉,在這個大風波大場面中,雪芹把每一個人物都寫得入木三分,不管是賈政,是賈母,還是王夫人,李纨,以至钗、黛、鳳……無不各盡其情——在那複雜而緊張的關系裡面,各有各的心情處境,因此也各有各的悲歡喜怒,書中人物的聲淚俱下,使讀者也不禁随之而感緒如潮,以至流淚,——當此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