椽筆誰能寫雪芹

關燈
曹雪芹(1724—1764年)平生事迹,久已湮沒不彰;身非顯宦名公,更無碑版史傳。

    “五四”以來,雪芹之名,始為人知重。

    考證、研究,稍稍盛行起來。

    雖然諸多疑難尚待解答,衆說意見複不一緻,但比起後人對大文豪莎士比亞的了解來,我們對于曹雪芹的知識已算較多了。

     雪芹單名霑,取《詩經·小雅·信南山》寫雨雪兆豐的古句:“……既優既渥,既霑既足:生我百谷。

    ”他的誕生,應與旱年喜雨相關。

     雪芹一生,堪稱知己莫逆之交的好友,是敦敏和敦誠兄弟二人。

    他們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幼子英親王阿濟格的五世孫。

    他家在政治上疊遭事故,淪落廢閑。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歲首,敦誠賦詩挽悼剛剛于上年除夕亡故的曹雪芹,作七言律詩二首,其中一聯說:“邺下才人應有恨,山陽殘笛不堪聞!”“邺下才人”,是把雪芹暗比為三國魏時大詩賦家曹植。

     在雪芹生時,野史稗官,閑書小說,是不登大雅之堂,不為“高等”人士所齒的。

    郭誠最初賞愛雪芹,也不在此,他佩服器重的是雪芹這位詩家。

    他說“邺下才人”,既是巧用雪芹先世的典故,又以贊許他的詩才。

    至于說雪芹是一位全面、深刻地反映十八世紀中國封建社會的偉大文學家,偉大的詩人、畫家、小說家,中華民族的驕傲,世界文壇的巨星,這是我們今天的人方才認識得到的。

     如上所言,人們渴望了解雪芹,而苦無碑傳;多虧敦氏弟兄,才留下了幾首重要的詩篇,給雪芹作了傳神寫照。

    其中一首寫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我以為此詩堪當碑傳,足以彌補我們的憾恨。

    其詩題曰《寄懷曹雪芹》,全篇雲: 少陵昔贈曹将軍,曾曰魏武之子孫; 君又無乃将軍後,于今環堵蓬蒿屯; 揚州舊夢久已覺,且著臨邛犢鼻裈 愛君詩筆有奇氣,直追昌谷破籬樊; 當時虎門數晨夕,西窗剪燭風雨昏; 接□倒著容君傲,高談雄辯虱手扪。

     感時思君不相見,薊門落日松亭樽。

     勸君莫彈食客铗,勸君莫叩富兒門; 殘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書黃葉村。

     敦誠此時隻有二十四歲(他小于雪芹約十齡),感時撫事,念别懷人,筆筆雄深,句句雅健,以大方而沉著的線條,替雪芹鈎勒出一幅“畫傳”。

    試看:源流譜系,家世生平,性格才情,胸襟氣度,艱辛寫作,濩落生涯——幾多重大事實,一片深至情腸,一一具現于紙上。

    數百年下展卷誦讀,也會為之感動。

    說是可當一篇碑傳,并非過言。

     詩句是從魏武子孫說起。

    雪芹家原是魏式曹操之後。

    隻是在舊時,魏武遭腐儒笑罵,已曆千載,俗常亦多誤解。

    敦誠故用“無乃”二字,貌似疑詞,意在含婉,不過雪芹于此,是略無掩飾的。

     曹家不但為魏武之後昆,也是濟陽的嫡派。

    豐潤曹氏有一副世世相傳的春聯門對,文詞固定是“漢拜相,宋封王,三千年皇猷黼黻;居江左,蔔京右,億萬世國器珪璋。

    ”漢拜相,是說曹參、曹操。

    宋封王,指的就是宋代開國名将曹彬、魯國公,封濟陽郡王者是。

    曹彬乃真定靈壽人氏,而祖墓又在甯晉:實為河北人。

    其第三子曹玮的後人,一支在江西進賢,到明朝永樂之初一次大移民中,北遷回到河北,定居京東豐潤,又分出一支遷往關外,落戶鐵嶺。

    到清太祖天聰八年(1634年),雪芹的高祖曹振彥已在多爾衮(清代創業的第二代主要人物)的屬下作了旗鼓佐領(旗鼓籍,奴仆身份)。

    及至清人入關,“定鼎”北京,曹家就成為皇室包衣(“家奴”之義),錄屬内務府正白旗。

    當年大詩人杜甫詩贈畫家曹将軍(霸),開頭就說:“将軍魏武之子孫,于今為庶為清門。

    ”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