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回 光緒帝飲恨賓天 慈禧後戒煙宴駕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光緒帝見皇後突然就走,怕他去告訴太後,忙上前拉她。
誰知皇後一不留神,那腳被門檻一絆,跌倒在地,頭上跌下一根白玉簪子。
瑾妃眼快,忙要伸手去接,那知已來不及,啪的一聲,跌為三段。
皇帝看她真是去見太後,便冷笑道:“你去,你去。
” 皇後也不回答,竟自走了。
次日,太後果然傳皇帝過去,訓斥了一番。
皇帝心中,更為難受。
回到瀛台,更借酒澆愁。
整天的喝,漸漸身一體疲弱,大不如前。
這一日皇帝正與瑾妃同桌吃飯之際,太後忽派小太監來,将瑾妃傳去。
皇帝等了半日,才見瑾妃回來,隻見她頭發蓬松,淚痕滿面。
皇帝問她為什麼事這般狼狽。
瑾妃哭道:“太後将奴才傳去,不知為了何事,訓斥了一番,還要打我,奴才再三哭求,才免了打啊!” 皇帝聽了瑾妃之言,隻微微地将頭點了幾點。
這時忍不住咳起來,“哇” 的一口鮮紅,直噴在胸前,濺了一大塊。
瑾妃大驚,忙将皇帝扶到一床一上,趕派太監去奏知西太後。
太後聞奏,急來到瀛台,走進皇帝的寝室。
隻見皇帝面如白紙,喘咳不息。
太後忙上前安慰着道:“好兒子,你要自己保重才好呢!我是風前之燭,能有幾時活着,将來的責任都在你的身上呢!” 皇帝聽了太後之言,眼中流淚,嘴裡卻說不出一句話來。
太後忙傳禦醫來替皇帝診治。
禦醫來到,跪請兩宮安畢,就向皇帝請脈,診了半晌,然後下去開方。
開好了呈上來,太後見那脈案上所說的,無非是積弱之症,但無大礙,宜以清補之劑,以資調養。
太皇說:“太醫的話很對,快些煎服。
” 太後又坐了一刻,見皇帝仍是默默無言,便退回宮去,皇帝服了禦醫的藥,過了四五天竟自好了,隻是身一體總未複原吐血之症,亦時發時愈。
到了這年冬天,光緒帝已骨瘦如柴,神形俱失。
太後也時常對人說起,總說皇帝的病,隻怕不得好了。
第二年春初,革命一黨一黃興、胡漢民領着法國軍官與安南同志二百餘人襲取鎮南關,連占三要塞,收集降卒。
合了大山之淺,會攻龍州。
占據三炮台。
與廣西提督龍濟光,陸榮延等數千之衆,連戰七晝夜複以衆寡懸殊敗退安南,經過諒山地方,偵探得報雲貴總督嶺春煊便與法國政一府交涉,逐出安南。
黃興領着二百餘人出安南,橫行于欽廉上思一勞。
轉戰數月,所向無敵,清兵聞而生畏,威名大著。
後以彈盡援絕而退。
西太後得了這種消息,雖然見清兵獲勝,與大局無關,但因革命一黨一屢次興兵,頗為可慮。
又因朝中老臣,相繼凋謝,種種政事,都要自己一操一心。
此時太後年紀已高,更嫌勞累便不似從前般的康健了。
皇帝這時,更為疲弱,又因國事如此,心裡愈覺愁悶,那病也越難好了。
延至夏天,皇帝的一精一神,倒好了點。
那一天晚上,皇帝在瀛台乘涼,忽然感受風寒,頭昏目眩,倒在躺椅上,氣喘不止,漸漸地急促起來。
瑾妃一面替他按摩,一面令小太監飛奏太後。
太後聞奏,已同太醫來了。
診斷已畢,太醫便奏道:“皇帝的病,因元氣已傷,動了肝風,所以氣喘不止,倘然這般的不止,還須防昏厥。
” 一時七八個太醫,都一樣的說法。
太後聽了太醫之言,也不覺着急,于是命瑾妃小心侍候。
自己匆匆回到養心殿,立刻召見軍機大臣連夜進宮,奕匡徐桐袁世凱張之洞等一班軍機大臣忙進宮去,見了太後,行禮已畢。
太後就将皇帝病體沉重的話,對衆臣宣布一遍。
又說道萬一皇帝有個山高水低,這大統應該誰承繼呢。
慶親王奕匡奏道,前立之溥隽,現已廢為庶人,當然不能再繼了,但仍以溥字一輩為宜。
太後點頭道:“我也曾思過了,溥字輩中,除親王之子溥儀外,餘皆不甚合宜。
不知爾等意思如何。
” 奕匡磕頭奏道:“那是國家大事,自然是老佛爺宸衷獨斷,何必詢及臣下。
” 徐桐道:“慶親王之言甚是。
太後道“說雖如此,但大權究歸如皇上,我不過訓政而已。
今我決然下命,将來不怕他們另起波折嗎?” 奕匡忙奏道:“那可不必過慮,到了臨時,再行解決不遲。
” 太後正與衆計議,忽聽太監奏道,主子已昏暈過去了。
太後大驚,忙同奕匡等來到瀛台。
隻見光緒皇帝面如白紙,兩眼直視。
瑾妃含一着一泡眼淚,嗚嗚咽咽地哭喚着。
皇後也聞信趕來,見皇帝這樣,也不免流下眼淚。
太後忙叫衆不必驚慌,皇帝是氣厥過去,等一刻自然會醒過來的。
又忙叫傳太醫。
一會兒太醫來了,進内請脈,奏道:“聖體大虧,故而昏厥,幸而尚無大礙,是不要緊的。
” 太醫立刻配過藥來。
瑾妃親自動手,煎好了藥,慢慢給皇帝服下。
又過了一刻,皇帝神色,又複了原狀,太後皇後及奕匡等這才退出。
皇帝自衆人走了,才回過身來,瞧着瑾妃眼中流淚說道:“我的病是不能好的了。
” 瑾妃忙伏一在枕邊,輕輕地說道:“皇帝保重貴體要緊,不可傷悲。
有什麼話,請明天再說罷了。
” 皇帝微微搖頭,伸出那骨瘦如柴的手來,握住瑾妃的玉腕,喘着說道:“我是快死的人了,今天我有幾句要緊的話,想同你說,今天若不再說,明天就不能說了。
” 瑾妃
誰知皇後一不留神,那腳被門檻一絆,跌倒在地,頭上跌下一根白玉簪子。
瑾妃眼快,忙要伸手去接,那知已來不及,啪的一聲,跌為三段。
皇帝看她真是去見太後,便冷笑道:“你去,你去。
” 皇後也不回答,竟自走了。
次日,太後果然傳皇帝過去,訓斥了一番。
皇帝心中,更為難受。
回到瀛台,更借酒澆愁。
整天的喝,漸漸身一體疲弱,大不如前。
這一日皇帝正與瑾妃同桌吃飯之際,太後忽派小太監來,将瑾妃傳去。
皇帝等了半日,才見瑾妃回來,隻見她頭發蓬松,淚痕滿面。
皇帝問她為什麼事這般狼狽。
瑾妃哭道:“太後将奴才傳去,不知為了何事,訓斥了一番,還要打我,奴才再三哭求,才免了打啊!” 皇帝聽了瑾妃之言,隻微微地将頭點了幾點。
這時忍不住咳起來,“哇” 的一口鮮紅,直噴在胸前,濺了一大塊。
瑾妃大驚,忙将皇帝扶到一床一上,趕派太監去奏知西太後。
太後聞奏,急來到瀛台,走進皇帝的寝室。
隻見皇帝面如白紙,喘咳不息。
太後忙上前安慰着道:“好兒子,你要自己保重才好呢!我是風前之燭,能有幾時活着,将來的責任都在你的身上呢!” 皇帝聽了太後之言,眼中流淚,嘴裡卻說不出一句話來。
太後忙傳禦醫來替皇帝診治。
禦醫來到,跪請兩宮安畢,就向皇帝請脈,診了半晌,然後下去開方。
開好了呈上來,太後見那脈案上所說的,無非是積弱之症,但無大礙,宜以清補之劑,以資調養。
太皇說:“太醫的話很對,快些煎服。
” 太後又坐了一刻,見皇帝仍是默默無言,便退回宮去,皇帝服了禦醫的藥,過了四五天竟自好了,隻是身一體總未複原吐血之症,亦時發時愈。
到了這年冬天,光緒帝已骨瘦如柴,神形俱失。
太後也時常對人說起,總說皇帝的病,隻怕不得好了。
第二年春初,革命一黨一黃興、胡漢民領着法國軍官與安南同志二百餘人襲取鎮南關,連占三要塞,收集降卒。
合了大山之淺,會攻龍州。
占據三炮台。
與廣西提督龍濟光,陸榮延等數千之衆,連戰七晝夜複以衆寡懸殊敗退安南,經過諒山地方,偵探得報雲貴總督嶺春煊便與法國政一府交涉,逐出安南。
黃興領着二百餘人出安南,橫行于欽廉上思一勞。
轉戰數月,所向無敵,清兵聞而生畏,威名大著。
後以彈盡援絕而退。
西太後得了這種消息,雖然見清兵獲勝,與大局無關,但因革命一黨一屢次興兵,頗為可慮。
又因朝中老臣,相繼凋謝,種種政事,都要自己一操一心。
此時太後年紀已高,更嫌勞累便不似從前般的康健了。
皇帝這時,更為疲弱,又因國事如此,心裡愈覺愁悶,那病也越難好了。
延至夏天,皇帝的一精一神,倒好了點。
那一天晚上,皇帝在瀛台乘涼,忽然感受風寒,頭昏目眩,倒在躺椅上,氣喘不止,漸漸地急促起來。
瑾妃一面替他按摩,一面令小太監飛奏太後。
太後聞奏,已同太醫來了。
診斷已畢,太醫便奏道:“皇帝的病,因元氣已傷,動了肝風,所以氣喘不止,倘然這般的不止,還須防昏厥。
” 一時七八個太醫,都一樣的說法。
太後聽了太醫之言,也不覺着急,于是命瑾妃小心侍候。
自己匆匆回到養心殿,立刻召見軍機大臣連夜進宮,奕匡徐桐袁世凱張之洞等一班軍機大臣忙進宮去,見了太後,行禮已畢。
太後就将皇帝病體沉重的話,對衆臣宣布一遍。
又說道萬一皇帝有個山高水低,這大統應該誰承繼呢。
慶親王奕匡奏道,前立之溥隽,現已廢為庶人,當然不能再繼了,但仍以溥字一輩為宜。
太後點頭道:“我也曾思過了,溥字輩中,除親王之子溥儀外,餘皆不甚合宜。
不知爾等意思如何。
” 奕匡磕頭奏道:“那是國家大事,自然是老佛爺宸衷獨斷,何必詢及臣下。
” 徐桐道:“慶親王之言甚是。
太後道“說雖如此,但大權究歸如皇上,我不過訓政而已。
今我決然下命,将來不怕他們另起波折嗎?” 奕匡忙奏道:“那可不必過慮,到了臨時,再行解決不遲。
” 太後正與衆計議,忽聽太監奏道,主子已昏暈過去了。
太後大驚,忙同奕匡等來到瀛台。
隻見光緒皇帝面如白紙,兩眼直視。
瑾妃含一着一泡眼淚,嗚嗚咽咽地哭喚着。
皇後也聞信趕來,見皇帝這樣,也不免流下眼淚。
太後忙叫衆不必驚慌,皇帝是氣厥過去,等一刻自然會醒過來的。
又忙叫傳太醫。
一會兒太醫來了,進内請脈,奏道:“聖體大虧,故而昏厥,幸而尚無大礙,是不要緊的。
” 太醫立刻配過藥來。
瑾妃親自動手,煎好了藥,慢慢給皇帝服下。
又過了一刻,皇帝神色,又複了原狀,太後皇後及奕匡等這才退出。
皇帝自衆人走了,才回過身來,瞧着瑾妃眼中流淚說道:“我的病是不能好的了。
” 瑾妃忙伏一在枕邊,輕輕地說道:“皇帝保重貴體要緊,不可傷悲。
有什麼話,請明天再說罷了。
” 皇帝微微搖頭,伸出那骨瘦如柴的手來,握住瑾妃的玉腕,喘着說道:“我是快死的人了,今天我有幾句要緊的話,想同你說,今天若不再說,明天就不能說了。
” 瑾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