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 下朝鮮孱王蒙巨創 入龍井降将出奇兵
關燈
小
中
大
阿濟格薩哈廉等,上前抵敵。
阿薩二人,正要上前,不防一矢飛來,中正阿濟格右肩,險些墜下馬來。
幸虧薩哈廉猛力救護。
阿濟格方逃入軍中。
太宗見阿濟格受傷别令部将瓦克達,率一精一兵接應薩哈廉。
一面令軍士向後漸退,袁崇煥被薩瓦二人牽制,不及追趕。
太宗退軍數裡,檢點人馬,已喪失不少。
待一會兒,薩瓦二人,身負重創,帶着殘兵,踉跄奔遠。
太宗咬牙切齒道:“這個袁蠻子,真正厲害。
怪不得先皇在日,也吃了一場大虧,此人不除,那裡能奪得明朝的江山。
” 當下命濟爾朗斷後,把敗兵徐退錦州。
袁崇煥見滿軍退去,料想滿兵定有準備,也收兵不追。
太宗過了錦州,仍令後隊猛攻一番,自己卻排齊隊伍,一隊一隊地退歸沈一陽一。
袁崇煥遣使回奏捷,滿望降旨叙功。
不料朝旨下來,反斥他不救錦州之罪。
崇煥大憤即上表乞休。
明廷準奏。
命王之臣接管他的職務,這消息傳到滿洲,太宗額手稱慶,意圖再舉,隻因兵士新敗,不得不稍稍休養,打算等到明年出兵。
到了冬季,明熹宗崩,崇祯嗣位,起用袁崇煥,督帥蘇遼。
太宗頓足道:“朕正要發兵,如何這袁蠻子又來了。
” 這回袁崇煥複出,便具奏明廷,令他便宜,略謂五年以内,戶部發軍饷,工部給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調兵遣将;須中外事事相應,方能濟事。
但恐一出國門,便成萬裡,忌能妒功的人,即使不免掣臣肘,亦能暗亂臣謀雲雲。
崇祯帝為之動容。
授為兵部尚書,賜尚方劍,命他即日啟行。
崇煥到了關上,複繕摺奏稱恢複之計:應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
守為正着,戰為奇着,和為旁着,願皇上任而勿貳,信而勿疑。
毋偏聽左右,毋堕敵反間。
奏上,優招褒嘉。
從此關内外緊要地方,修城增堡,置戌屯田。
不到一年工夫,已有成效。
滿太宗亦不敢輕舉妄動。
一日臨朝議政時候,武英郡王阿濟格出班奏道:“今有明将總提兵大元帥孔有德,總督糧饷總兵官耿仲明,帶領兵士一萬三千八百七十四名,前來投降我朝。
如今他兵士駐紮在安東,現有降書在此,請陛下意旨。
” 說着,把那降書呈上,打開一看,上面大略說道:“本師奉調西援,錢糧缺乏,沿途閉門罷市,日不得食,夜不得宿,忍氣吞聲。
行至吳橋,又因惡官把持,以緻衆兵奮激起義,遂破新城,破登州,随收服各州縣。
繼因援兵四集,圍困半載。
我兵糧少,隻得棄登州而駕舟師。
漂至廣鹿島。
本師即乘機收服廣鹿長山、石城等島,久仰明汗網羅海内英豪,有堯舜湯武之胸襟,是願率衆投誠,特差副将劉承祖曹總中為先容,汗速乘此機會,成其大事,即天賜汗之福,亦本師之幸也。
” 太宗看了,立刻傳見劉曹二人,當面褒獎了幾句。
打發二貝勒、三貝勒、貝子博洛、内大臣圖爾格,帶了大隊人馬,到安東迎接去。
那明朝和朝鮮,聽說有德耿仲明兩人在安東上岸,便也調動兵隊,前去攔擊。
隻因滿洲兵十分利害,孔耿二将的兵,也出死力抵抗,便得安全上岸。
太宗傳谕賜他田地房屋,在遼一陽一地方,孔耿二人,心中萬分感激,親自上朝見太宗。
太宗優禮接待。
談了許久,漸漸談到進圖中原的話。
太宗漢了一口氣,說道:“如今關内外有袁崇煥把守,不易進取,汝等可有什麼良策?” 耿仲明先開口道:“關内外不易得手,何不繞道西北,從龍井關攻入。
” 太宗道:“龍井關在何處?” 孔有德接口道:“龍井關在明都東北的長城口。
此去須經過蒙古方可沿城入關。
一入此關,可向洪山大安二口,分路進搗,直入遵化。
遵化一下,明京便動搖了。
” 太宗大喜,便立刻整軍出發,行抵龍井關,關上隻有三四名老弱殘兵,毫無抵抗力量太宗分兵兩路,以四旗為一軍,命濟哈朗、嶽托、帶領一軍攻大安口。
自己新率一軍攻洪山口。
這時明朝隻知專力防守山海關,把大安洪山這兩口,視為沒什麼要緊的區域,絕無設備。
滿兵一到,便如入無人之境,休息一一夜,乘勢殺奔遵化州。
明廷聞警,檄山海關調兵入援。
袁崇煥奉旨,立遣趙率教滿桂等,率兵赴援。
自己帶着祖大壽何可綱兩總兵,随後啟程。
所過各城,都留兵駐守。
及到明亦,各道援師,陸續雲集,袁崇煥入見崇祯帝,帝大加慰勞。
命他統率各道援師,立營沙河門外,與滿軍對壘。
滿洲太宗聞袁崇煥又至,不覺驚歎失聲。
貝勒豪格、額附恩格德爾兩人在旁,見太宗不樂,便厲聲大膽說道:“袁蠻子沒有三頭六臂,何故怕他。
如今他率兵初到,未免勞頓,趁今夜劫他營寨。
何愁不勝。
” 正是:旌麾所向全無敵猛将先聲早奪人欲知豪格等如何劫營,且聽下回分解。
阿薩二人,正要上前,不防一矢飛來,中正阿濟格右肩,險些墜下馬來。
幸虧薩哈廉猛力救護。
阿濟格方逃入軍中。
太宗見阿濟格受傷别令部将瓦克達,率一精一兵接應薩哈廉。
一面令軍士向後漸退,袁崇煥被薩瓦二人牽制,不及追趕。
太宗退軍數裡,檢點人馬,已喪失不少。
待一會兒,薩瓦二人,身負重創,帶着殘兵,踉跄奔遠。
太宗咬牙切齒道:“這個袁蠻子,真正厲害。
怪不得先皇在日,也吃了一場大虧,此人不除,那裡能奪得明朝的江山。
” 當下命濟爾朗斷後,把敗兵徐退錦州。
袁崇煥見滿軍退去,料想滿兵定有準備,也收兵不追。
太宗過了錦州,仍令後隊猛攻一番,自己卻排齊隊伍,一隊一隊地退歸沈一陽一。
袁崇煥遣使回奏捷,滿望降旨叙功。
不料朝旨下來,反斥他不救錦州之罪。
崇煥大憤即上表乞休。
明廷準奏。
命王之臣接管他的職務,這消息傳到滿洲,太宗額手稱慶,意圖再舉,隻因兵士新敗,不得不稍稍休養,打算等到明年出兵。
到了冬季,明熹宗崩,崇祯嗣位,起用袁崇煥,督帥蘇遼。
太宗頓足道:“朕正要發兵,如何這袁蠻子又來了。
” 這回袁崇煥複出,便具奏明廷,令他便宜,略謂五年以内,戶部發軍饷,工部給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調兵遣将;須中外事事相應,方能濟事。
但恐一出國門,便成萬裡,忌能妒功的人,即使不免掣臣肘,亦能暗亂臣謀雲雲。
崇祯帝為之動容。
授為兵部
崇煥到了關上,複繕摺奏稱恢複之計:應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
守為正着,戰為奇着,和為旁着,願皇上任而勿貳,信而勿疑。
毋偏聽左右,毋堕敵反間。
奏上,優招褒嘉。
從此關内外緊要地方,修城增堡,置戌屯田。
不到一年工夫,已有成效。
滿太宗亦不敢輕舉妄動。
一日臨朝議政時候,武英郡王阿濟格出班奏道:“今有明将總提兵大元帥孔有德,總督糧饷總兵官耿仲明,帶領兵士一萬三千八百七十四名,前來投降我朝。
如今他兵士駐紮在安東,現有降書在此,請陛下意旨。
” 說着,把那降書呈上,打開一看,上面大略說道:“本師奉調西援,錢糧缺乏,沿途閉門罷市,日不得食,夜不得宿,忍氣吞聲。
行至吳橋,又因惡官把持,以緻衆兵奮激起義,遂破新城,破登州,随收服各州縣。
繼因援兵四集,圍困半載。
我兵糧少,隻得棄登州而駕舟師。
漂至廣鹿島。
本師即乘機收服廣鹿長山、石城等島,久仰明汗網羅海内英豪,有堯舜湯武之胸襟,是願率衆投誠,特差副将劉承祖曹總中為先容,汗速乘此機會,成其大事,即天賜汗之福,亦本師之幸也。
” 太宗看了,立刻傳見劉曹二人,當面褒獎了幾句。
打發二貝勒、三貝勒、貝子博洛、内大臣圖爾格,帶了大隊人馬,到安東迎接去。
那明朝和朝鮮,聽說有德耿仲明兩人在安東上岸,便也調動兵隊,前去攔擊。
隻因滿洲兵十分利害,孔耿二将的兵,也出死力抵抗,便得安全上岸。
太宗傳谕賜他田地房屋,在遼一陽一地方,孔耿二人,心中萬分感激,親自上朝見太宗。
太宗優禮接待。
談了許久,漸漸談到進圖中原的話。
太宗漢了一口氣,說道:“如今關内外有袁崇煥把守,不易進取,汝等可有什麼良策?” 耿仲明先開口道:“關内外不易得手,何不繞道西北,從龍井關攻入。
” 太宗道:“龍井關在何處?” 孔有德接口道:“龍井關在明都東北的長城口。
此去須經過蒙古方可沿城入關。
一入此關,可向洪山大安二口,分路進搗,直入遵化。
遵化一下,明京便動搖了。
” 太宗大喜,便立刻整軍出發,行抵龍井關,關上隻有三四名老弱殘兵,毫無抵抗力量太宗分兵兩路,以四旗為一軍,命濟哈朗、嶽托、帶領一軍攻大安口。
自己新率一軍攻洪山口。
這時明朝隻知專力防守山海關,把大安洪山這兩口,視為沒什麼要緊的區域,絕無設備。
滿兵一到,便如入無人之境,休息一一夜,乘勢殺奔遵化州。
明廷聞警,檄山海關調兵入援。
袁崇煥奉旨,立遣趙率教滿桂等,率兵赴援。
自己帶着祖大壽何可綱兩總兵,随後啟程。
所過各城,都留兵駐守。
及到明亦,各道援師,陸續雲集,袁崇煥入見崇祯帝,帝大加慰勞。
命他統率各道援師,立營沙河門外,與滿軍對壘。
滿洲太宗聞袁崇煥又至,不覺驚歎失聲。
貝勒豪格、額附恩格德爾兩人在旁,見太宗不樂,便厲聲大膽說道:“袁蠻子沒有三頭六臂,何故怕他。
如今他率兵初到,未免勞頓,趁今夜劫他營寨。
何愁不勝。
” 正是:旌麾所向全無敵猛将先聲早奪人欲知豪格等如何劫營,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