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述前朝關東鐘王氣 談天女塞外記紅妝
關燈
小
中
大
中國數千年來,曆代相沿,皆是君主專制政權。
其間帝帝王王,此興彼仆,你争我奪,勝者自然是富有四海,玉食萬方,享不盡人間富貴;敗者當然是一文不值,任人唾罵。
古語所謂勝則為王,敗則為寇。
這兩句話,真是說得不錯。
惟其如此,所以有天下者,每每任情放肆,為所欲為,以為天下莫敢誰何。
雖其中開基創業,不無一二賢明之主,到了一傳再傳以後,國家無事,子孫安享承平,便把祖宗創業的艱難,抛向九宵雲外,漸漸地便向逸樂荒嬉的途徑上去了。
三十六宮,七十二院,到處皆足以怡悅一性一情,猶以為未足,深居高拱,終日無所事事。
一般趨承者,惟恐逢迎不力,于是乎蕩檢閑之事,層見疊出。
凡事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久而久之,宮闱之内,穢德彰聞,此等事實,曆朝的正史實錄,野乘裨官,都有記載。
真可謂曆代相承如出一轍。
一部二十四史,若單就宮闱的事,逐條逐件,一一翻閱起來,也不知占了多少篇幅滿清崛起東北,入主中夏,也逃不出這個範圍,自順治開基,至宣統遜國。
更曆十三朝,享國二百七十餘年,其中宮闱之事,更是指不勝屈,而且塞外風俗習慣,與内地迥然不同。
未入關以前,原不知有所謂禮義廉恥等等。
到後來沾染中原文化,受漢族的同化力,把他原來的野蠻習俗,也算改變許多了。
滿洲的開基地方,是在山海關外,沈一陽一東邊,長白山麓。
其始不過一小小村落,聚群而居澆土為城,地名鄂多裡,人種是通古斯族。
後來人口漸漸增多,各分支派,大約每一個部落,擁戴一個骨格魁梧,膂力過人者做首領。
日以一操一練人馬,開疆拓土為務,于是逐漸的強盛起來據官私記載,滿清始祖,為一愛一新覺羅·布庫裡雍順。
這個布庫裡雍順,在滿族中算是一個大大的人物,相傳是天女所生。
所謂天女者,生在東北海濱,長白山下,姊妹三人,長名大庫倫,次名正庫倫,幼名佛庫倫。
三人系出同胞,長得非常美麗,尤其是佛庫倫,年紀最小,不過十五六歲,體态更覺輕一盈,杏臉桃腮,蛾眉鳳目,真可算是塞外的絕世嬌娃了。
一日正當暮春時節,野外花枝招展,綠草如茵,在這淡宕的春風中,送進一聲聲細碎的鳥語,令人心曠神怡。
佛庫倫姊妹三人,都是一性一情活潑,最一愛一遊玩的,到了這時,那能按捺得住三個人便騎着馬兒,鞭絲一指,洋洋得意,向那錦繡般的郊原,并馬遊行去了。
他們玩夠多時玩也玩膩了,正要撥轉馬頭,同回家去。
忽聽得遠遠的吹角聲,回頭望去,塵頭起處,見一隊人馬,簇擁前來。
倒是大姑一娘一大庫倫眼快,認得來者不是别人,正是父親,便高聲嚷道:“咱們爹爹回來了。
” 三姑一娘一回頭看時,果然見他父親跨着一匹大馬,領頭兒在前面跑着,後面又跟着一大群騾馬,還有七八條大漢,各各騎馬趕着來。
佛庫倫看得透切,便拍着馬趕過去,這裡大庫倫和正庫倫,也騎上馬背,跟在後面。
他父親幹達木爾,見了他幾個女兒趕來,便也停住了馬候着。
他平時最喜歡三姑一娘一,看看三姑一娘一一匹馬跑到面前,便在馬背上摟了過來,和自己疊着坐在一個鞍子上,一路說說笑笑着走去。
走了不到一程,快要到家門了,他父女倆正在說得出神,忽聽半空中嗚嗚嗚一陣響,三枝沒羽箭,正正落在他馬前。
幹達木爾看了,臉上的顔色頓時變了,回過頭去,大聲嚷道:“夥計,留神啊,他們又要來打架了。
” 那班大漢聽了,齊應一聲,便回去拿家夥。
平地裡就卷起了一陣塵土,飛也似地向山峪裡跑去。
他姊妹三人,也跟着快跑,佛庫倫一邊跑着,一邊回過頭去,看看布庫裡山尖兒上,早有一個高大漢子,騎着馬站着。
看官,你道這個高大漢子是誰,原來此人名叫烏蘇勒德。
那人出落得一表人才,膂力過人,他父親是布庫裡山北面梨皮村的村主,惟是梨皮村的村民,和布庫裡山南面布魯胡裡的村民積下多年的仇恨。
兩村的人,常常尋仇尋恨,一言不合,便以命相搏。
這一天,梨皮村的人,打聽得幹達木爾從嶺外趕得一群騾馬回來,便由烏蘇勒德帶領着大隊村民,趕過山來,意欲劫奪那一群騾馬。
他一個人立馬山頂,先發三枝沒羽箭,算是一個驚音。
後來見幹達木爾領了人馬出來,他便把槍标兒一招,那梨皮村的村民,跟着他如潮水似地沖下山來。
到得一片平原上,兩邊列成陣勢,發一聲喊,刀槍并舉,你來我去,弓箭相迎,打得落花流水。
從前布魯胡裡的村民,吃過烏蘇勒德的虧實在不少,把這烏蘇勒德人恨入骨髓,大家正想借着這回惡鬥,出了一口悶氣。
于是人人奮勇,個個争先,把梨皮村的村民,打得七零八落斷臂的斷臂,折腿的折腿。
烏蘇勒德站在馬背上,看看自己的人,漸漸有點支持不住了,他便大喊一聲,跳下馬來,舞動長槍,向人群裡紮了進去,直奔幹達木爾馬前。
幹達木爾眼明手快瞧見烏蘇勒德将闖進來時,便在馬上挽弓搭箭,“飕”的一聲,一箭射去,正中那烏蘇勒德肩背上。
隻聽得他大嚷一聲,轉身便走,這裡幹
其間帝帝王王,此興彼仆,你争我奪,勝者自然是富有四海,玉食萬方,享不盡人間富貴;敗者當然是一文不值,任人唾罵。
古語所謂勝則為王,敗則為寇。
這兩句話,真是說得不錯。
惟其如此,所以有天下者,每每任情放肆,為所欲為,以為天下莫敢誰何。
雖其中開基創業,不無一二賢明之主,到了一傳再傳以後,國家無事,子孫安享承平,便把祖宗創業的艱難,抛向九宵雲外,漸漸地便向逸樂荒嬉的途徑上去了。
三十六宮,七十二院,到處皆足以怡悅一性一情,猶以為未足,深居高拱,終日無所事事。
一般趨承者,惟恐逢迎不力,于是乎蕩檢閑之事,層見疊出。
凡事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久而久之,宮闱之内,穢德彰聞,此等事實,曆朝的正史實錄,野乘裨官,都有記載。
真可謂曆代相承如出一轍。
一部二十四史,若單就宮闱的事,逐條逐件,一一翻閱起來,也不知占了多少篇幅滿清崛起東北,入主中夏,也逃不出這個範圍,自順治開基,至宣統遜國。
更曆十三朝,享國二百七十餘年,其中宮闱之事,更是指不勝屈,而且塞外風俗習慣,與内地迥然不同。
未入關以前,原不知有所謂禮義廉恥等等。
到後來沾染中原文化,受漢族的同化力,把他原來的野蠻習俗,也算改變許多了。
滿洲的開基地方,是在山海關外,沈一陽一東邊,長白山麓。
其始不過一小小村落,聚群而居澆土為城,地名鄂多裡,人種是通古斯族。
後來人口漸漸增多,各分支派,大約每一個部落,擁戴一個骨格魁梧,膂力過人者做首領。
日以一操一練人馬,開疆拓土為務,于是逐漸的強盛起來據官私記載,滿清始祖,為一愛一新覺羅·布庫裡雍順。
這個布庫裡雍順,在滿族中算是一個大大的人物,相傳是天女所生。
所謂天女者,生在東北海濱,長白山下,姊妹三人,長名大庫倫,次名正庫倫,幼名佛庫倫。
三人系出同胞,長得非常美麗,尤其是佛庫倫,年紀最小,不過十五六歲,體态更覺輕一盈,杏臉桃腮,蛾眉鳳目,真可算是塞外的絕世嬌娃了。
一日正當暮春時節,野外花枝招展,綠草如茵,在這淡宕的春風中,送進一聲聲細碎的鳥語,令人心曠神怡。
佛庫倫姊妹三人,都是一性一情活潑,最一愛一遊玩的,到了這時,那能按捺得住三個人便騎着馬兒,鞭絲一指,洋洋得意,向那錦繡般的郊原,并馬遊行去了。
他們玩夠多時玩也玩膩了,正要撥轉馬頭,同回家去。
忽聽得遠遠的吹角聲,回頭望去,塵頭起處,見一隊人馬,簇擁前來。
倒是大姑一娘一大庫倫眼快,認得來者不是别人,正是父親,便高聲嚷道:“咱們爹爹回來了。
” 三姑一娘一回頭看時,果然見他父親跨着一匹大馬,領頭兒在前面跑着,後面又跟着一大群騾馬,還有七八條大漢,各各騎馬趕着來。
佛庫倫看得透切,便拍着馬趕過去,這裡大庫倫和正庫倫,也騎上馬背,跟在後面。
他父親幹達木爾,見了他幾個女兒趕來,便也停住了馬候着。
他平時最喜歡三姑一娘一,看看三姑一娘一一匹馬跑到面前,便在馬背上摟了過來,和自己疊着坐在一個鞍子上,一路說說笑笑着走去。
走了不到一程,快要到家門了,他父女倆正在說得出神,忽聽半空中嗚嗚嗚一陣響,三枝沒羽箭,正正落在他馬前。
幹達木爾看了,臉上的顔色頓時變了,回過頭去,大聲嚷道:“夥計,留神啊,他們又要來打架了。
” 那班大漢聽了,齊應一聲,便回去拿家夥。
平地裡就卷起了一陣塵土,飛也似地向山峪裡跑去。
他姊妹三人,也跟着快跑,佛庫倫一邊跑着,一邊回過頭去,看看布庫裡山尖兒上,早有一個高大漢子,騎着馬站着。
看官,你道這個高大漢子是誰,原來此人名叫烏蘇勒德。
那人出落得一表人才,膂力過人,他父親是布庫裡山北面梨皮村的村主,惟是梨皮村的村民,和布庫裡山南面布魯胡裡的村民積下多年的仇恨。
兩村的人,常常尋仇尋恨,一言不合,便以命相搏。
這一天,梨皮村的人,打聽得幹達木爾從嶺外趕得一群騾馬回來,便由烏蘇勒德帶領着大隊村民,趕過山來,意欲劫奪那一群騾馬。
他一個人立馬山頂,先發三枝沒羽箭,算是一個驚音。
後來見幹達木爾領了人馬出來,他便把槍标兒一招,那梨皮村的村民,跟着他如潮水似地沖下山來。
到得一片平原上,兩邊列成陣勢,發一聲喊,刀槍并舉,你來我去,弓箭相迎,打得落花流水。
從前布魯胡裡的村民,吃過烏蘇勒德的虧實在不少,把這烏蘇勒德人恨入骨髓,大家正想借着這回惡鬥,出了一口悶氣。
于是人人奮勇,個個争先,把梨皮村的村民,打得七零八落斷臂的斷臂,折腿的折腿。
烏蘇勒德站在馬背上,看看自己的人,漸漸有點支持不住了,他便大喊一聲,跳下馬來,舞動長槍,向人群裡紮了進去,直奔幹達木爾馬前。
幹達木爾眼明手快瞧見烏蘇勒德将闖進來時,便在馬上挽弓搭箭,“飕”的一聲,一箭射去,正中那烏蘇勒德肩背上。
隻聽得他大嚷一聲,轉身便走,這裡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