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回 入宮見妒遽唱離鸾 棄國如遺徒歌長恨

關燈
妾,将來在五台山上,還得一見。

    ” 皇帝無可奈何,上轎回宮去。

    誰知皇帝回宮的第三天,忽然看管玉泉寺的太監報說,董鄂妃不見了。

    皇帝又加倍傷心,暗暗打發許多太監,各處去找尋,也毫無消息。

    皇帝又把伺候小宛的宮女傳來,親自盤問。

    那宮女說道:“妃子怕是成仙去了。

    ” 這天晚上,正是風清月白,隻見妃子在寺後面的瑤台上,走來走去,望着月兒。

    内監們趕去看時,已是影蹤全無了。

    這不是成仙去是什麼。

    ” 皇帝聽了宮女的話,反快活起來。

    拍着手說道:“朕知道她生有仙骨,不是凡俗的人,如今果然成了仙去。

    可是叫朕怎樣呢。

    ” 說罷默笑起來。

    這是順治十年秋間的事。

    梧桐葉落,翡翠衾寒,轉眼霜雪連天,倍增忍怛。

    順治帝從此看破世情。

    到次年元旦這日滿漢臣工,随班叩賀。

    皇帝忽然對着各王公大臣發着牢一騷一,說道:“朕即位十有餘年,但見南征北讨,沒有一日安息,明室遺裔,到處裂士稱尊。

    現在桂王震蕩,雲貴告捷。

    看看明室垂盡,滿望輿圖一統,永享承平。

    不料這個鄭成功,又來作祟,還是不能安枕。

    朕想做皇帝很沒趣味到不如做個和尚,像西藏達賴班禅,尊榮也是一樣。

    到底得安閑,豈不快活自在麼。

    ” 當時各王公大臣一齊跪奏,“皇上英武聖明,古今無雙,區區小醜,不日敉平,何庸過勞過慮。

    ”皇帝聽了,心中仍是不快。

    過了幾天,宮裡忽然吵嚷起來。

    說,“皇帝走了。

    ”在皇帝房裡,搜得一道遺下的手诏。

    上面寫着道:太祖太宗,創垂基業,所關至重,元良儲嗣,不可久虛。

    朕子玄晔,佟佳氏所生。

    岐俊穎慧克承宗祧。

    茲立為皇太子,即皇帝位。

    特命内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鳌拜為輔臣。

    伊等畢勳舊重臣,朕以腹心寄托,其勉矢忠蓋,保翊嗣君,佐理政務,布告中外,鹹使聞知。

    欽此當時太後看了這道手招,怔了半天。

    吩咐把内大臣鳌拜傳進宮來,商量停妥,便傳谕出去。

    說皇帝急病身亡,遺诏立太子玄晔為皇帝。

    這個消息一傳出去,各王大臣非常驚疑。

    都說昨日上朝,聖上康健如恒,怎麼今日晏起駕來。

    細看遺诏上面,并沒有說起病源,弄得大家滿腹狐疑。

    當下照便入宮哭臨。

    行到大清門外,太後傳旨出來,所有滿漢臣工,一概不許進宮隻吩咐明天在太和殿朝見新皇帝。

    第二天,那輔政的四大臣,及信郡王铎尼、大學士洪承疇等,捧了八齡的新主,在太和殿即皇帝位,受文武百官的朝賀。

    下旨改元康照。

    一面在白虎殿裡,替順治皇帝辦起喪事來。

    且說順治帝自從偷出宮門以後,京城裡的路,他是不認識的,便信步向西走去,不知不覺已出了北京城。

    隻見眼前一片荒涼,起了無限感慨。

    忽然迎面來一個癞頭和尚,手中拿着一軸破畫,嘴裡一聲高一聲低的不知唱些什麼。

    看看行近跟前,便深深的打一個問訊。

    說道“阿彌陀佛。

    師父來了麼。

    ” 世祖聽了,不沉覺一怔。

    想道:這個和尚,那裡見過的,怎麼嗓音怪熟呢。

    再看他時,見他渾身長着癞瘡,一隻左眼已瞎,身上袈裟,千補百衲,赤着一雙腳。

    便問他道:“你赤着腳不怕冷麼?” 那和尚哈哈大笑道:“冷是什麼?什麼是冷?” 世祖聽了,頓時觸一動禅機,心下恍然大悟。

    接着說道:“我是什麼?什麼是我?” 那和尚說道:“善哉善哉。

    ” 世祖又問他手中拿的是什麼畫。

    那和尚說道:“貧僧原是五台山清闵寺裡的僧人,俺師父道行高深,修煉到八十歲上,忽然對貧僧說道:‘我明日要下山去了,如今給你一幅畫兒,畫上畫着一個沒有眉一毛一的人,你記着二十年後,帶着這幅畫兒,下山進京去,自有人替你補畫上那畫兒中人的眉一毛一。

    ” 一面說着,一面打開這幅畫兒。

    世祖看罷,便從懷裡掏出一支筆來,替他補畫上兩條眉一毛一。

    那和尚見世祖替補眉一毛一,便趴在地下,連連磕頭,口中喊着師父。

    說道:“俺師父再三叮囑得來補畫眉一毛一的人,便是我的後身,我聽了師父的話。

    到了二十年,便下山來尋訪。

    在江湖上漂泊了多年,才遇見貴擅樾,不是我的師父是什麼。

    請師父快回山去。

    ” 世祖又問他:“你的師父,如今到什麼地方去了。

    ” 那和尚說道:“俺師父自從給了我一幅畫以後,第二天,便圓寂了。

    ” 世祖聽了,低着頭半晌,忽然大笑道:“俺跟你去吧。

    ” 那和尚又說:“師父也該去了。

    山上的女菩薩,也候着師父多日子了。

    ” 世祖問他什麼女菩薩,那和尚說道:“就是玉泉寺中的女菩薩。

    ” 世祖聽了,拉着那和尚飛也似地跑去。

    後來有人見着世祖和董小宛一塊兒在五台山清涼寺裡修道。

    當時朝列中有一位鼎鼎大聲的詩人吳梅村,作了一首清涼山贊佛詩,便是說他兩人的事體。

    那詩道:雙成明靓影徘徊,玉作屏風壁作台。

    薤露戕殘千裡草,清涼山下六龍來。

    那詩中有雙成及千裡草字樣,明明是指董小宛。

    清涼山是五台山上一個山峰,明明是指世祖在五台山出家。

    堂堂一個天子,隻為戀着一個一愛一妃,敝履天下,棄之如遺,這也是算是千古流佳話。

    正是:一往情深辭衮冕半生心事托袈裟欲知世祖在五台山情形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