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兒夭折

關燈
除掉了孔融這一心頭大患的同時,曹操也失去了愛子曹沖。

    曹操沒有時間可以哀傷,對他而言,這或許是一種幸運。

    國家的政治很快就成了曹家的家務事,而這是一樁百廢待舉的工作。

     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是個多事之年。

     在城北所營造的玄武池已大緻接近完工。

    曹操的南征軍每天在此從事訓練。

    說到南征,當然是必須乘船進行水戰,而這正是曹軍所不習慣的。

    故而必須盡量征集住在河川附近之地的居民來緊急組成水軍。

     曹操此時大都待在新建設的邺城。

    玄武池也是新建,主要的宮殿正在營造之中。

    銅雀台等宮殿雖然取好了名字,但目前還僅止于趕工打地基的階段。

    盡管尚未完工,卻顯得氣象欣欣向榮。

    邺城中觸目所及皆是一群群的木工、土工及石工。

    統管這些人的便是将作大匠。

     将作大匠一職原本由孔融擔任,但他卻将事情委任給幕僚,自己完全不碰觸實際業務。

    隻顧跟一批臭味相投的哲學友人高談闊論,所談的無非是些無益也無害的話題,因特立獨行的緣故,頗受世人矚目。

     孔融揚揚得意地将他與缺德文人祢衡之間的問答記錄了下來。

     “那本文集的任何一部分都可構成大逆之罪而讓他受刑。

    ” 卞遠說道,并取出孔融與祢衡的《賢人問答》。

    受曹操厭惡的祢衡已遭放逐。

     “這就是蔚為話題并令世人迷惑的那本無聊文集嗎?” 曹操從病榻上的卞遠手中取過該書,當下翻了起來。

    凡經人推薦的好文章,他都會興趣盎然地閱讀。

    事實上,喜愛讀書的他幾乎讀遍了所有好文章。

    然而,對這本文集他卻像是初次看到一般。

     “這真是太過分了!” “能以這個殺他嗎?” “若不殺他,後患無窮。

    ” “祢衡已遭你放逐,無法下殺手了。

    ” “但孔子的後裔還在。

    縱然是孔子後裔,我也要讓他知曉大逆是不可饒恕的罪。

    ” 曹操撇撇嘴道。

     兩人将中國最高的德行“孝”以問答方式戲谑論述。

    他們認為小孩的誕生隻不過是父母為滿足性欲而造成的結果。

    母親也隻是個裝嬰兒的容器,并将他生下而已。

    孝字根本隻是一種巧飾門面的幌子罷了。

     “孔子的二十世孫怎麼可以說這種話?若當真讨厭巧飾門面的幌子,文舉何不裸身行走呢?” 言訖,卞遠咳了起來。

     “正因為沒有人敢說這話,所以他才揚揚得意,誇誇其談。

    惟獨他自己敢說,惟獨他是孔子二十世孫,他正以此而自傲。

    這種事我一眼便能看穿。

    但若多看幾眼,便要令我眼睛生瘡了。

    ” 曹操恨聲說道。

     “縱然是孔子二十世孫,隻要犯下大逆之罪,同樣保不住性命。

    你該向天下昭告,世間惟有曹操敢做此事。

    ” “不會遭孔子作祟嗎?” “應該會博得世人喝采吧!” “這本文集是否已經流傳于世?” “有一些閑人将它抄寫并出售。

    孔融自己也雇人制作許多抄本。

    大概他認為這将是傳諸後世的名作吧!” “不可饒恕!” 曹操想起在攻陷袁氏根據地邺城時,曾收到孔融的祝賀信。

     ──這倒是難得!文舉竟然會寄來祝賀信函。

     曹操邊喃喃說道邊拆開來函。

    内容是以周武王滅殷為比喻祝賀出師大捷。

    被拿來與周武王相提并論,曹操當然不會生氣。

    然而,故事來曆中卻有一處錯誤。

     ──武王伐纣,以妲己賜周公。

     孔融寫道。

     《史記·殷本紀》中載着武王斬纣王之首懸于白旗,同時殺了纣王的寵姬妲己。

    《史記·周本紀》中也記載同一件事,雖沒有寫出其名,但載着纣王的二名愛妾自殺身亡,武王向其屍首射三箭,用劍刺之,并以钺斬其首級,然後懸于小白旗上。

     史書上根本沒有記載武王将妲己賜給其弟周公一事。

    這可能是孔融記錯,也可能是出自異本。

     ──所謂“武王以妲己賜周公”,究竟出自何部經典? 曹操問道。

     ──并無經典出處,隻是以今推古,認為應該會有這檔事。

     孔融答道。

     人稱絕世美女的袁熙之妻甄氏被曹操之子曹丕據為己有。

    因此姝的美貌聲名遠播,所以衆人都以為必落入曹操之手,不料卻出人意表。

    曹丕的行動搶先了一步。

     孔融明知此事,卻故意借題諷刺。

    回想起來,孔融令曹操無法原諒的地方委實多不勝數。

     孔融以出言諷刺他人為樂。

    他絲毫不在乎對方會因這一諷刺而受到何等傷害,似乎他從小就有這種癖好。

    在十歲時,他憑着機智令周圍的人震懾不已。

    衆人都稱贊孔融為神童。

    有人吃味而說道: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年幼的孔融立即反擊道: ──想君小時,必當了了。

     由于全然不顧他人的感受,所以孔融過去應當受到不少人的憎惡。

    難怪卞遠适才說,世人會對孔融之死大聲喝彩,這是因為他知道孔融的性喜諷刺及傲慢态度定然會招來諸多怨恨。

     “我活着眼見你開創前途的日子也已經不長久了。

    自從生病以來,我就變得甚為焦躁,在我有生之年,希望能為你盡可能多除掉一個心腹之患。

    ” 卞遠的眼中閃着淚光。

     “但文舉從未率兵攻打過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