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處亭
關燈
小
中
大
看便知事情非同小可。
"請不要趕路。
就跟平常一樣,當作是一趟随性之旅。
"朱緒又道。
"明白了。
" 曹操感到一陣振奮。
看來果然是一件極機密事件。
"伯喈先生的死罪獲減一等。
" 朱緒改變了話題。
伯喈是蔡邕的别名。
蔡邕因遭中常侍程璜彈劾而被判"棄市"(處死并棄于市)之刑,但經同為中常侍的呂強極力搭救,故而幸免一死。
"如此甚好!" 曹操為恩師感到高興。
"跟族人一道被流放到朔方(北方)。
" 朱緒又說。
流放生活雖然艱苦,但隻要保住性命,總還有東山再起的希望。
"對了,朱翁往何處去?" 曹操問起。
既然不跟自己同行,那當然是另有要事待辦。
"小的要往北方去。
" 朱緒略顯猶豫地答道。
從東郡而言,洛陽位于西南方向。
後漢的洛陽經常被拿來跟前漢的長安相提并論。
古時《漢書》作者班固寫有《兩都賦》,和帝時,張衡寫有《二京賦》。
總之,樸素的洛陽經常被人用來跟華麗的長安做對比。
不僅首都不同,到了後漢,時代思潮也變得較保守。
舉例而言,在前漢,三公是大司馬(國防首長)、大司徒(丞相)及大司空(監察首長),到了後漢,大司馬改回舊名太尉,大司徒與大司空則去掉"大"字,成為司徒及司空。
因為"大"這一形容詞在後漢不讨喜歡。
然而,随着歲月流逝,建國當初的樸素風氣也逐漸轉為奢華。
據傳,張衡作《二京賦》,目的就在于諷刺自皇帝以下王侯貴族的奢靡之風。
一接近洛陽,确實便可感受到那股華麗的氣氛。
曹操故意裝出一副悠閑模樣,翩然進入洛陽。
洛陽城東西七裡,南北九裡。
周圍三十餘裡,跟周圍六十五裡的前漢長安城相較,大約隻有一半大小。
洛陽城内又有南宮與北宮兩座宮殿,占了全城面積的一半。
加上城内還有各官衙,所以一般平民的住家大都建在城外。
一接近城牆,便可說已經來到了洛陽。
被稱為南市的大市場也在城外。
"靈台"是天子觀天文、問天意的處所,也位于城外,它的東邊便是反朝廷運動的重鎮"太學"。
太學的門外立有四十六面大石碑,上頭刻有曹操的老師蔡邕所書之六經(一說五經)。
十數名書生正圍在四周抄寫碑文。
雖然曹操恨不得盡早知道父親将自己喚回的用意,但又不能顯得過于急促而啟人疑窦,所以便暫停腳步對着石碑眺望了一會兒。
恩師蔡邕的死罪獲減一等而遭流放朔方。
其中的理由也是荒誕不經。
這年,發生過若幹妖異現象。
六月丁醜,一股黑氣從天子居住的溫德殿東庭冒出,長達十餘丈,形狀似龍。
七月壬子,有青虹出現在南宮的玉堂後殿庭院。
天子以之相詢,蔡邕答曰: "臣伏思諸異,皆亡國之怪也。
天于大漢殷勤不已,故屢出祆(妖)變,以當譴責,欲令人君感悟,改危即安。
"蔡邕并呈表上奏,指責三公不該聽信小吏的荒唐言語。
将作大匠(宮廷建築總管)陽球素來與蔡邕之叔衛尉(宮門警備長官,為九卿之一)蔡質交惡,常常想要陷害蔡質。
蔡邕的上奏無非是借妖異之說規勸皇帝罷了,但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又可解讀為口出亡國之言并诽謗諸臣。
--蔡邕有求于大鴻胪(典禮及賓客接待總管,九卿之一)劉,遭拒而怒,故與其叔合謀中傷諸臣。
朝臣中有人上奏皇帝。
當然,這是出于陽球的唆使。
陽球是掌權宦官中常侍程璜的養女婿。
在蔡邕的奏折中,指名道姓地力陳小人居官的危險性,其中不乏受靈帝寵信者。
昏庸的天子因寵臣受謗而大為震怒,所以采信朝臣彈劾蔡邕之辭,下了一道敕旨。
--仇怨奉公,議害大臣,大不敬,宜棄市。
宦官中也有形形色色的各種人。
像呂強就是個典型人物,此人從小黃門晉升至中常侍,在衆宦官受封為侯之際,他被封為都鄉侯,但卻堅辭不肯受。
呂強挺身而出阻擋蔡邕受刑。
最後,靈帝将蔡邕的死罪減一等,理由是: --文章出衆,殺之可惜。
"嗯,我不可在此處歎氣。
" 曹操喃喃自語,同時窺視了一下周圍。
(看來我當不成奸賊了。
) 他在心中暗自說道。
--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他時常會想起許劭的話語。
雖然不信面相之說,但這句話卻不可思議地經常盤旋在他腦海中。
"到安處亭說話。
你可先去,為父随後就到。
"曹嵩對剛抵家門的兒子劈頭說道。
曹家的庭院中有座假山,其上有一亭。
既是亭,四周當然無牆。
亭前挂着這方匾額,是蔡邕伯喈手書。
在五十年前左右張衡所作的《二京賦》中,有一以長安為豪的憑虛公子,另有一為洛陽辯解的安處先生。
"憑虛"(憑之以虛)及"安處"(處之以安)都是虛構的名字。
為亭取此名者是已故的大長秋曹騰。
當時佛教尚未普及,但在前來洛陽的西域商人中有佛教徒,為了他們而興建白馬寺。
曹操的祖
"請不要趕路。
就跟平常一樣,當作是一趟随性之旅。
"朱緒又道。
"明白了。
" 曹操感到一陣振奮。
看來果然是一件極機密事件。
"伯喈先生的死罪獲減一等。
" 朱緒改變了話題。
伯喈是蔡邕的别名。
蔡邕因遭中常侍程璜彈劾而被判"棄市"(處死并棄于市)之刑,但經同為中常侍的呂強極力搭救,故而幸免一死。
"如此甚好!" 曹操為恩師感到高興。
"跟族人一道被流放到朔方(北方)。
" 朱緒又說。
流放生活雖然艱苦,但隻要保住性命,總還有東山再起的希望。
"對了,朱翁往何處去?" 曹操問起。
既然不跟自己同行,那當然是另有要事待辦。
"小的要往北方去。
" 朱緒略顯猶豫地答道。
從東郡而言,洛陽位于西南方向。
後漢的洛陽經常被拿來跟前漢的長安相提并論。
古時《漢書》作者班固寫有《兩都賦》,和帝時,張衡寫有《二京賦》。
總之,樸素的洛陽經常被人用來跟華麗的長安做對比。
不僅首都不同,到了後漢,時代思潮也變得較保守。
舉例而言,在前漢,三公是大司馬(國防首長)、大司徒(丞相)及大司空(監察首長),到了後漢,大司馬改回舊名太尉,大司徒與大司空則去掉"大"字,成為司徒及司空。
因為"大"這一形容詞在後漢不讨喜歡。
然而,随着歲月流逝,建國當初的樸素風氣也逐漸轉為奢華。
據傳,張衡作《二京賦》,目的就在于諷刺自皇帝以下王侯貴族的奢靡之風。
一接近洛陽,确實便可感受到那股華麗的氣氛。
曹操故意裝出一副悠閑模樣,翩然進入洛陽。
洛陽城東西七裡,南北九裡。
周圍三十餘裡,跟周圍六十五裡的前漢長安城相較,大約隻有一半大小。
洛陽城内又有南宮與北宮兩座宮殿,占了全城面積的一半。
加上城内還有各官衙,所以一般平民的住家大都建在城外。
一接近城牆,便可說已經來到了洛陽。
被稱為南市的大市場也在城外。
"靈台"是天子觀天文、問天意的處所,也位于城外,它的東邊便是反朝廷運動的重鎮"太學"。
太學的門外立有四十六面大石碑,上頭刻有曹操的老師蔡邕所書之六經(一說五經)。
十數名書生正圍在四周抄寫碑文。
雖然曹操恨不得盡早知道父親将自己喚回的用意,但又不能顯得過于急促而啟人疑窦,所以便暫停腳步對着石碑眺望了一會兒。
恩師蔡邕的死罪獲減一等而遭流放朔方。
其中的理由也是荒誕不經。
這年,發生過若幹妖異現象。
六月丁醜,一股黑氣從天子居住的溫德殿東庭冒出,長達十餘丈,形狀似龍。
七月壬子,有青虹出現在南宮的玉堂後殿庭院。
天子以之相詢,蔡邕答曰: "臣伏思諸異,皆亡國之怪也。
天于大漢殷勤不已,故屢出祆(妖)變,以當譴責,欲令人君感悟,改危即安。
"蔡邕并呈表上奏,指責三公不該聽信小吏的荒唐言語。
将作大匠(宮廷建築總管)陽球素來與蔡邕之叔衛尉(宮門警備長官,為九卿之一)蔡質交惡,常常想要陷害蔡質。
蔡邕的上奏無非是借妖異之說規勸皇帝罷了,但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又可解讀為口出亡國之言并诽謗諸臣。
--蔡邕有求于大鴻胪(典禮及賓客接待總管,九卿之一)劉,遭拒而怒,故與其叔合謀中傷諸臣。
朝臣中有人上奏皇帝。
當然,這是出于陽球的唆使。
陽球是掌權宦官中常侍程璜的養女婿。
在蔡邕的奏折中,指名道姓地力陳小人居官的危險性,其中不乏受靈帝寵信者。
昏庸的天子因寵臣受謗而大為震怒,所以采信朝臣彈劾蔡邕之辭,下了一道敕旨。
--仇怨奉公,議害大臣,大不敬,宜棄市。
宦官中也有形形色色的各種人。
像呂強就是個典型人物,此人從小黃門晉升至中常侍,在衆宦官受封為侯之際,他被封為都鄉侯,但卻堅辭不肯受。
呂強挺身而出阻擋蔡邕受刑。
最後,靈帝将蔡邕的死罪減一等,理由是: --文章出衆,殺之可惜。
"嗯,我不可在此處歎氣。
" 曹操喃喃自語,同時窺視了一下周圍。
(看來我當不成奸賊了。
) 他在心中暗自說道。
--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他時常會想起許劭的話語。
雖然不信面相之說,但這句話卻不可思議地經常盤旋在他腦海中。
"到安處亭說話。
你可先去,為父随後就到。
"曹嵩對剛抵家門的兒子劈頭說道。
曹家的庭院中有座假山,其上有一亭。
既是亭,四周當然無牆。
亭前挂着這方匾額,是蔡邕伯喈手書。
在五十年前左右張衡所作的《二京賦》中,有一以長安為豪的憑虛公子,另有一為洛陽辯解的安處先生。
"憑虛"(憑之以虛)及"安處"(處之以安)都是虛構的名字。
為亭取此名者是已故的大長秋曹騰。
當時佛教尚未普及,但在前來洛陽的西域商人中有佛教徒,為了他們而興建白馬寺。
曹操的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