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處亭
關燈
小
中
大
勃海王事件發生後四年,十五歲的靈帝冊立宋氏為後。
先前遇害的勃海王劉悝的宋氏妃子,也就是宋皇後的姑母。
王甫惟恐遭到報複,于是他便暗中策劃誅滅包括皇後在内的宋氏一族。
由于父親交代過,因此曹操立即返回了頓丘縣。
此時,他擅離職守一事已經到了上級想要追究的關頭,而他自身則似乎很喜歡這種處于緊張狀态的滋味。
中常侍張讓事後向曹操之父問起。
--你當初何不幹脆将兒子送入宮為宦? --哪有可能?家父也是宦官,所以小犬從來就無意為宦。
況且小犬自幼性格刁鑽,常令我煞費苦心。
曹嵩辯解道。
當時,士大夫階級跟宦官之間的對立情況十分嚴重。
士大夫階級自稱為"清流",而将宦官稱為"濁流"。
宦官則稱士大夫為"黨人",意味着組黨專門向皇上呈謗書的一群人。
首都洛陽"太學"中的書生是反宦官的中心。
他們專門揭發宦官的醜聞,公布天下。
距今十二年前的延熹九年(公元一六六年),爆發了第一次"黨锢之獄"。
任河南尹(首都長官)及司隸校尉(首都警察長官)的李膺對不法事情采取嚴厲手段,令貪官污吏為之驚悚。
張讓之弟張朔遭處死,衆宦官因而人人自危,于是聯合起來專尋硬派官僚的過失,拼命加以反擊。
衆宦官利用皇帝(桓帝)寵信之巫師的弟子名義,上書彈劾黨人。
〔李〕膺等養太學遊士,交結諸郡生徒,更相驅馳,共為部黨,诽讪朝廷,疑亂風俗…… 以李膺為首的二百餘名"黨人"因而遭到逮捕。
然而,經調查,反倒發現宦官為惡的衆多醜聞,使得宦官大感恐慌。
此外,輿論也一面倒地支持"黨人"。
其中甚至有度遼将軍皇甫規自言"我亦有資格受逮",以未遭逮捕為恥。
經由窦皇後之父窦武的調停,翌年六月,皇上賜下恩赦令,二百餘名黨人全獲釋放。
雖獲釋放,但仍受"終身禁锢"之罰,這并不是指人身監禁。
在當時,所謂的"禁锢"是指永遠禁止為官之意。
後來,外戚窦武策劃誅滅宦官,不幸事敗,與太傅(天子的德育師傅,乃名譽職,位在三公之上)陳蕃同遭殺害。
時值第一次"黨锢之獄"後的三年。
衆宦官認為前次的處罰過輕,因此這次采取了恐怖手段。
他們将窦武、陳蕃的首級送往洛陽,并處死黨人百餘名,另外禁锢六七百人,而遭投獄的太學生更高達千人以上。
黨人的五親等以内親屬及門生中,凡有任官者皆遭免職處分。
李膺也在這次事件中遇害。
張讓為胞弟報了大仇。
遭逮捕的黨人都以"三木囊頭"加身而投獄。
所謂三木是指首枷、足桎及手梏,除了三木以外,并以布袋罩頭,竭盡屈辱之能事。
當然,也免不了遭到拷打。
這一恐怖手段總算奏效,表面上不再有抨擊宦官的聲音,但也隻不過是化明為暗罷了。
反宦官勢力反倒因此而凝聚及強化。
衆宦官也知道這種狀況,以緻神經更加緊張。
對曹操翻牆而入的行徑,張讓當然不免會視為是一種反宦官的行為。
如今是宦官當道之世。
在官場上,或許有人不巴結宦官,但卻沒有人敢跟宦官敵對。
衆宦官雖因得勢而得意揚揚,但卻也畏懼潛伏的反宦官情緒會再度爆發。
洛陽的太學中已有諸多犧牲者,然而,學生又開始醞釀另一場奇妙的運動。
他們摘出儒學經典中的字句,請朝廷釋義。
例如,《孝經》的開宗明義章就有著名的一節曰: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毀傷身體之罪分為意外及故意兩種,到底何者為重?書生們以這個問題逼朝廷做解釋。
這顯然是一種露骨的反宦官運動,但因當時的典籍都是手抄流傳,其中的訛字不少。
所以士大夫經常會集體要求朝廷闡明何者為正确。
儒家典籍中字句的問題隻是一種手段,真正的目的是想要突顯出宦官實為反儒者。
由于士大夫所提出的是神聖的字句問題,因此沒有理由可對他們施加處罰。
先前朝廷曾将六經(《孝經》、《書經》、《詩經》、《禮記》、《春秋》、《論語》)的全文刻于石碑,豎立在太學的講堂前。
意思是以此為範本,但有疑問,則以碑文為準。
刻文立碑系由當代首屈一指的大學者蔡邕主持并校對,于三年前大功告成。
蔡邕是曹操的授業恩師。
處于這樣的時代,士大夫亦須明哲方能保身。
返回頓丘縣後,曹操便開始埋首于職務中。
有一天,他的父親遣急使捎來信兒說: --火速前來洛陽。
他的父親原本不喜歡曹操留在洛陽,因為不知道他會惹出什麼事端來。
隻要曹操留在頓丘縣,縱然闖了小禍,也比較容易擺平。
若是在洛陽,因引人矚目,恐怕比較難以庇護。
(到底何事?) 曹操歪着腦袋思索。
前來頓丘的使者是父親最信賴的朱緒,平素皆随侍在父親身側。
若是普通信息,應該不至于派朱緒前來傳達。
(顯然是相當重要的事……) 曹操心裡有數。
"小的不跟公子同行。
" 朱緒說道。
若是曹嵩的得力心腹朱緒跟曹操同行,明眼人一
先前遇害的勃海王劉悝的宋氏妃子,也就是宋皇後的姑母。
王甫惟恐遭到報複,于是他便暗中策劃誅滅包括皇後在内的宋氏一族。
由于父親交代過,因此曹操立即返回了頓丘縣。
此時,他擅離職守一事已經到了上級想要追究的關頭,而他自身則似乎很喜歡這種處于緊張狀态的滋味。
中常侍張讓事後向曹操之父問起。
--你當初何不幹脆将兒子送入宮為宦? --哪有可能?家父也是宦官,所以小犬從來就無意為宦。
況且小犬自幼性格刁鑽,常令我煞費苦心。
曹嵩辯解道。
當時,士大夫階級跟宦官之間的對立情況十分嚴重。
士大夫階級自稱為"清流",而将宦官稱為"濁流"。
宦官則稱士大夫為"黨人",意味着組黨專門向皇上呈謗書的一群人。
首都洛陽"太學"中的書生是反宦官的中心。
他們專門揭發宦官的醜聞,公布天下。
距今十二年前的延熹九年(公元一六六年),爆發了第一次"黨锢之獄"。
任河南尹(首都長官)及司隸校尉(首都警察長官)的李膺對不法事情采取嚴厲手段,令貪官污吏為之驚悚。
張讓之弟張朔遭處死,衆宦官因而人人自危,于是聯合起來專尋硬派官僚的過失,拼命加以反擊。
衆宦官利用皇帝(桓帝)寵信之巫師的弟子名義,上書彈劾黨人。
〔李〕膺等養太學遊士,交結諸郡生徒,更相驅馳,共為部黨,诽讪朝廷,疑亂風俗…… 以李膺為首的二百餘名"黨人"因而遭到逮捕。
然而,經調查,反倒發現宦官為惡的衆多醜聞,使得宦官大感恐慌。
此外,輿論也一面倒地支持"黨人"。
其中甚至有度遼将軍皇甫規自言"我亦有資格受逮",以未遭逮捕為恥。
經由窦皇後之父窦武的調停,翌年六月,皇上賜下恩赦令,二百餘名黨人全獲釋放。
雖獲釋放,但仍受"終身禁锢"之罰,這并不是指人身監禁。
在當時,所謂的"禁锢"是指永遠禁止為官之意。
後來,外戚窦武策劃誅滅宦官,不幸事敗,與太傅(天子的德育師傅,乃名譽職,位在三公之上)陳蕃同遭殺害。
時值第一次"黨锢之獄"後的三年。
衆宦官認為前次的處罰過輕,因此這次采取了恐怖手段。
他們将窦武、陳蕃的首級送往洛陽,并處死黨人百餘名,另外禁锢六七百人,而遭投獄的太學生更高達千人以上。
黨人的五親等以内親屬及門生中,凡有任官者皆遭免職處分。
李膺也在這次事件中遇害。
張讓為胞弟報了大仇。
遭逮捕的黨人都以"三木囊頭"加身而投獄。
所謂三木是指首枷、足桎及手梏,除了三木以外,并以布袋罩頭,竭盡屈辱之能事。
當然,也免不了遭到拷打。
這一恐怖手段總算奏效,表面上不再有抨擊宦官的聲音,但也隻不過是化明為暗罷了。
反宦官勢力反倒因此而凝聚及強化。
衆宦官也知道這種狀況,以緻神經更加緊張。
對曹操翻牆而入的行徑,張讓當然不免會視為是一種反宦官的行為。
如今是宦官當道之世。
在官場上,或許有人不巴結宦官,但卻沒有人敢跟宦官敵對。
衆宦官雖因得勢而得意揚揚,但卻也畏懼潛伏的反宦官情緒會再度爆發。
洛陽的太學中已有諸多犧牲者,然而,學生又開始醞釀另一場奇妙的運動。
他們摘出儒學經典中的字句,請朝廷釋義。
例如,《孝經》的開宗明義章就有著名的一節曰: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毀傷身體之罪分為意外及故意兩種,到底何者為重?書生們以這個問題逼朝廷做解釋。
這顯然是一種露骨的反宦官運動,但因當時的典籍都是手抄流傳,其中的訛字不少。
所以士大夫經常會集體要求朝廷闡明何者為正确。
儒家典籍中字句的問題隻是一種手段,真正的目的是想要突顯出宦官實為反儒者。
由于士大夫所提出的是神聖的字句問題,因此沒有理由可對他們施加處罰。
先前朝廷曾将六經(《孝經》、《書經》、《詩經》、《禮記》、《春秋》、《論語》)的全文刻于石碑,豎立在太學的講堂前。
意思是以此為範本,但有疑問,則以碑文為準。
刻文立碑系由當代首屈一指的大學者蔡邕主持并校對,于三年前大功告成。
蔡邕是曹操的授業恩師。
處于這樣的時代,士大夫亦須明哲方能保身。
返回頓丘縣後,曹操便開始埋首于職務中。
有一天,他的父親遣急使捎來信兒說: --火速前來洛陽。
他的父親原本不喜歡曹操留在洛陽,因為不知道他會惹出什麼事端來。
隻要曹操留在頓丘縣,縱然闖了小禍,也比較容易擺平。
若是在洛陽,因引人矚目,恐怕比較難以庇護。
(到底何事?) 曹操歪着腦袋思索。
前來頓丘的使者是父親最信賴的朱緒,平素皆随侍在父親身側。
若是普通信息,應該不至于派朱緒前來傳達。
(顯然是相當重要的事……) 曹操心裡有數。
"小的不跟公子同行。
" 朱緒說道。
若是曹嵩的得力心腹朱緒跟曹操同行,明眼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