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處亭
關燈
小
中
大
父喜歡召西域人前來談話。
晚年,每每選擇此亭與西域人晤談。
架妥梯子,拾級而上,上面有一小室,由于聳立假山之上,故可越過牆頭瞧見外面。
這是個眺望景色的好場所,但曹操心知,此處更是方便密談的絕佳地點。
由于四周無牆,所以沒有遭人竊聽之虞,再者一抽掉梯子後,任誰也爬不上來,可說是個完全隐密的小室。
"為父要說的話極為機密。
" 曹嵩壓低嗓門說道。
對曹操而言,既然選在安處亭說話,即使父親不明說,他也知道事關機密。
"紅珠有孕了。
" 極機密話題的開場白卻是如此普通的一句家常話。
"那是喜事。
" 曹操答道。
紅珠是曹操的堂妹,嫁給貴族宋奇為妻。
宋奇是執金吾(京師巡邏大臣)宋酆的兒子,其妹在建甯四年(公元一七一年)被冊立為皇後。
孩提時,曹操極喜歡紅珠,因此曾與父親起争執。
--為何不能娶紅珠為妻? --何須多問?同姓不婚,紅珠也姓曹。
父親沒好氣地答道。
"同姓不婚"是儒家倫理中的常識,也是不變的鐵則。
同姓若結婚,便無異是禽獸行為。
--爹原本姓夏侯。
孩兒也可恢複夏侯之姓,如此不就可以娶紅珠了? 曹操說道。
其父大發雷霆。
--難道你不知人倫嗎? 因父子争吵嚴重,此後,曹操便絕口不再提起紅珠之事。
曹家很快便讓紅珠嫁進了宋家,因為擔心曹操不知會使出什麼花招。
不久,曹操也娶丁氏為妻。
丁氏容貌與紅珠有幾分神似。
紅珠有了身孕。
這跟機密要事之間一定存有某種關聯。
"為了生産,紅珠要返回娘家來。
" 曹嵩又道。
"谯縣嗎?抑或洛陽?" 曹操問道。
跟曹操家一樣,紅珠家在洛陽與谯縣都有屋宅。
"谯縣。
理由是在谯縣有高明大夫。
" "然後呢?" 曹操聽得出父親的話中似乎另有隐情。
"明晨,紅珠會乘犢車(牛車)出上東門。
你可備妥安車,在洛陽與偃師之間等待。
就說是從谯縣前來接人,将紅珠移往安車上,并打發犢車的随員回洛陽。
你聽明白了吧?""事先已經說妥了嗎?" "不。
"曹嵩搖搖頭。
"犢車的随員都是紅珠娘家的仆人,所以應該認得你們二人。
他們一定會放心将紅珠交付給你。
""二人?" "你帶阿仁去。
他雖然年僅十四,但已堪大用。
對方見他是稚童,大概不至于懷疑你。
""懷疑孩兒什麼?" "懷疑你尚未能忘情紅珠,而想要趁其返鄉生産時在中途劫人。
""且慢!爹此言究竟何意?" "為父稍後再做說明,此事攸關紅珠性命。
你從前不是喜歡紅珠嗎?量必不忍坐視紅珠遭到殺害。
""遭到殺害?" "除非她消失,否則必然遭到殺害。
為父原本也想要搭救其夫宋奇,可惜已事不可為。
雖然遺憾,但為父卻必須遵守承諾。
""是宋皇後出事了嗎?" 曹操問道。
曹嵩颔首。
"事出突然。
此刻雖尚未出事,但近日内必将有事。
皇後與其家族尚且不知。
""爹又是如何得知?" "張中常侍偷偷告訴為父。
為父發下重誓,除了搭救紅珠以外,決不另圖他事。
"曹嵩輕歎了一口氣,才又繼續說下去。
"士大夫與宦官彼此對立。
而士大夫之間、宦官之間也各有紛争。
不論士大夫或宦官,一旦心生怨恨,則無法阻擋。
此事的根源是起于距今六年前,熹平元年(公元一七二年)的勃海王事件……"曹嵩閉上雙眼娓娓道來。
勃海王劉悝是先帝(桓帝)的同母胞弟,受封于跟郡相當的大國,但其人品性不良。
--外聚剽輕不逞之徒,内荒酒樂,出入無常,所與群居,皆有口無行,或家之棄子,或朝之斥臣…… 這是他遭彈劾的罪名。
他跟無賴之徒厮混一處。
往來者皆家族中的棄子及遭到罷官之人,成天飲酒作樂。
上書彈劾者是北郡中侯(城門屯衛官)史弼,此人膽敢彈劾禦弟,也不愧是個鲠直之士。
桓帝不得已,便将勃海王貶到瘿陶縣。
原本是大郡郡長,一下子遭貶為縣令,收入當然驟減。
但二年後的永康元年(公元一六七年),桓帝再度封胞弟為勃海王。
兩人系同母所生,桓帝疼愛胞弟也是理所當然。
在胞弟複封為勃海王之後不久,桓帝便告駕崩,年僅三十六歲。
雖然後宮宮女有五六千人之衆,但桓帝卻無所出,因此,十二歲的解渎亭侯劉宏才被迎立為帝,也就是當今的靈帝。
當初劉悝被降為瘿陶王之後,頻頻活動試圖恢複原有爵位,其手段便是透過中常侍疏通。
他拜托中常侍王甫,許以五千萬錢謝禮。
然而,他的複位卻是靠桓帝的"遺诏"而得。
這是先帝旨意,非王甫之功。
至少勃海王劉悝是如此認為,故而不肯依照前約付錢。
宦官之間醞釀着危機重重的鬥争。
中常侍鄭飒、中黃門董騰跟王甫系敵對關系,而與複位的勃海王親近。
與當今天子靈帝相較,劉悝是先帝的同母胞弟,血緣更近皇統。
若能擁立勃海王登基,則鄭飒在宮中的地位将達
晚年,每每選擇此亭與西域人晤談。
架妥梯子,拾級而上,上面有一小室,由于聳立假山之上,故可越過牆頭瞧見外面。
這是個眺望景色的好場所,但曹操心知,此處更是方便密談的絕佳地點。
由于四周無牆,所以沒有遭人竊聽之虞,再者一抽掉梯子後,任誰也爬不上來,可說是個完全隐密的小室。
"為父要說的話極為機密。
" 曹嵩壓低嗓門說道。
對曹操而言,既然選在安處亭說話,即使父親不明說,他也知道事關機密。
"紅珠有孕了。
" 極機密話題的開場白卻是如此普通的一句家常話。
"那是喜事。
" 曹操答道。
紅珠是曹操的堂妹,嫁給貴族宋奇為妻。
宋奇是執金吾(京師巡邏大臣)宋酆的兒子,其妹在建甯四年(公元一七一年)被冊立為皇後。
孩提時,曹操極喜歡紅珠,因此曾與父親起争執。
--為何不能娶紅珠為妻? --何須多問?同姓不婚,紅珠也姓曹。
父親沒好氣地答道。
"同姓不婚"是儒家倫理中的常識,也是不變的鐵則。
同姓若結婚,便無異是禽獸行為。
--爹原本姓夏侯。
孩兒也可恢複夏侯之姓,如此不就可以娶紅珠了? 曹操說道。
其父大發雷霆。
--難道你不知人倫嗎? 因父子争吵嚴重,此後,曹操便絕口不再提起紅珠之事。
曹家很快便讓紅珠嫁進了宋家,因為擔心曹操不知會使出什麼花招。
不久,曹操也娶丁氏為妻。
丁氏容貌與紅珠有幾分神似。
紅珠有了身孕。
這跟機密要事之間一定存有某種關聯。
"為了生産,紅珠要返回娘家來。
" 曹嵩又道。
"谯縣嗎?抑或洛陽?" 曹操問道。
跟曹操家一樣,紅珠家在洛陽與谯縣都有屋宅。
"谯縣。
理由是在谯縣有高明大夫。
" "然後呢?" 曹操聽得出父親的話中似乎另有隐情。
"明晨,紅珠會乘犢車(牛車)出上東門。
你可備妥安車,在洛陽與偃師之間等待。
就說是從谯縣前來接人,将紅珠移往安車上,并打發犢車的随員回洛陽。
你聽明白了吧?""事先已經說妥了嗎?" "不。
"曹嵩搖搖頭。
"犢車的随員都是紅珠娘家的仆人,所以應該認得你們二人。
他們一定會放心将紅珠交付給你。
""二人?" "你帶阿仁去。
他雖然年僅十四,但已堪大用。
對方見他是稚童,大概不至于懷疑你。
""懷疑孩兒什麼?" "懷疑你尚未能忘情紅珠,而想要趁其返鄉生産時在中途劫人。
""且慢!爹此言究竟何意?" "為父稍後再做說明,此事攸關紅珠性命。
你從前不是喜歡紅珠嗎?量必不忍坐視紅珠遭到殺害。
""遭到殺害?" "除非她消失,否則必然遭到殺害。
為父原本也想要搭救其夫宋奇,可惜已事不可為。
雖然遺憾,但為父卻必須遵守承諾。
""是宋皇後出事了嗎?" 曹操問道。
曹嵩颔首。
"事出突然。
此刻雖尚未出事,但近日内必将有事。
皇後與其家族尚且不知。
""爹又是如何得知?" "張中常侍偷偷告訴為父。
為父發下重誓,除了搭救紅珠以外,決不另圖他事。
"曹嵩輕歎了一口氣,才又繼續說下去。
"士大夫與宦官彼此對立。
而士大夫之間、宦官之間也各有紛争。
不論士大夫或宦官,一旦心生怨恨,則無法阻擋。
此事的根源是起于距今六年前,熹平元年(公元一七二年)的勃海王事件……"曹嵩閉上雙眼娓娓道來。
勃海王劉悝是先帝(桓帝)的同母胞弟,受封于跟郡相當的大國,但其人品性不良。
--外聚剽輕不逞之徒,内荒酒樂,出入無常,所與群居,皆有口無行,或家之棄子,或朝之斥臣…… 這是他遭彈劾的罪名。
他跟無賴之徒厮混一處。
往來者皆家族中的棄子及遭到罷官之人,成天飲酒作樂。
上書彈劾者是北郡中侯(城門屯衛官)史弼,此人膽敢彈劾禦弟,也不愧是個鲠直之士。
桓帝不得已,便将勃海王貶到瘿陶縣。
原本是大郡郡長,一下子遭貶為縣令,收入當然驟減。
但二年後的永康元年(公元一六七年),桓帝再度封胞弟為勃海王。
兩人系同母所生,桓帝疼愛胞弟也是理所當然。
在胞弟複封為勃海王之後不久,桓帝便告駕崩,年僅三十六歲。
雖然後宮宮女有五六千人之衆,但桓帝卻無所出,因此,十二歲的解渎亭侯劉宏才被迎立為帝,也就是當今的靈帝。
當初劉悝被降為瘿陶王之後,頻頻活動試圖恢複原有爵位,其手段便是透過中常侍疏通。
他拜托中常侍王甫,許以五千萬錢謝禮。
然而,他的複位卻是靠桓帝的"遺诏"而得。
這是先帝旨意,非王甫之功。
至少勃海王劉悝是如此認為,故而不肯依照前約付錢。
宦官之間醞釀着危機重重的鬥争。
中常侍鄭飒、中黃門董騰跟王甫系敵對關系,而與複位的勃海王親近。
與當今天子靈帝相較,劉悝是先帝的同母胞弟,血緣更近皇統。
若能擁立勃海王登基,則鄭飒在宮中的地位将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