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關 東聯盟讨董卓 董卓遷都焚洛陽(2)
關燈
小
中
大
袁紹當然不會忘記約請曹操,曹操這時已有了充足的兵器,并已對新兵訓練有素,便馬上帶了樂進、李典、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和好幾千士兵趕來。
曹操眼下并無地盤,他将自己算作張邈的部下。
各路兵陸續出發,有的多達兩三萬人,有的一兩萬人,最少的也有五六千人之衆。
包括袁紹在内的各路兵馬向河南彙聚。
袁紹到了河内,跟河内太守王匡的兵馬合在一起,暫時駐紮在河内。
韓馥把軍隊駐紮在邺城,即河南省臨漳縣西,以督運軍糧。
袁術的軍隊駐紮在魯陽,即今河南省魯山縣。
孔伷的軍隊駐紮在穎川。
除了這五路兵馬分别駐紮在當地以外,其餘像張邈、曹操、張超、劉岱、橋瑁、袁遺他們都到了酸棗,即今河南省延津縣北。
到了約定的日期,袁紹、王匡、韓馥、袁術、孔伷他們帶着随從的人都到酸棗來開會。
先後到達酸棗參加會議的有十路人馬: 第一支人馬:渤海太守袁紹。
第二支人馬:冀州牧韓馥。
第三支人馬: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支人馬:兖州刺史劉岱。
第五支人馬:陳留太守張邈。
第六支人馬:廣陵太守張超。
第七支人馬:河内太守王匡。
第八支人馬:山陽太守袁遺。
第九支人馬:東郡太守橋瑁。
第十支人馬:濟北相鮑信。
十支人馬的頭兒聚在一起,慷慨激昂,義憤填膺,同仇敵忾,摩拳擦掌,決心征讨董卓,輔助皇室,并公推袁紹為盟主,訂立了共同盟約。
這是漢獻帝初平元年,即公元一九○年,函谷關以東的州郡正式結成反董卓聯盟。
袁紹自封為車騎将軍,兼司隸校尉。
曹操所率是唯一的私人軍隊,自稱奮勇将軍。
袁紹向來知曉曹操的能耐和實力,對曹操特别看重,再以盟主身份正式任命曹操為奮勇将軍。
袁紹與王匡屯兵河内,便負責作戰計劃、指揮及協調人員。
其餘首領,都按原部署屯兵各地,随時聽令。
各路兵馬都有數萬人之衆,由北,東、南三方面,将洛陽團團圍住。
袁紹以盟主身份,正式發出通告,号召各地起兵征讨董卓。
袁紹的通告發出去以後,又多了兩路兵馬:一路是長沙太守孫堅,一路是上黨太守張揚。
這樣,征讨董卓的隊伍就有十二路兵馬了。
由于袁紹聲望崇高,并且曾經公開反對過董卓,所以深得各路兵馬領導者的信任。
唯獨濟北相鮑信,卻對袁紹别有看法。
鮑信确實頗能識人,他經過幾次接觸,便發現袁紹頗有虛榮浮華之心,好高骛遠之志,卻又并不十分實在。
表面他很尊重衆首領意見,其實卻缺乏定見
曹操眼下并無地盤,他将自己算作張邈的部下。
各路兵陸續出發,有的多達兩三萬人,有的一兩萬人,最少的也有五六千人之衆。
包括袁紹在内的各路兵馬向河南彙聚。
袁紹到了河内,跟河内太守王匡的兵馬合在一起,暫時駐紮在河内。
韓馥把軍隊駐紮在邺城,即河南省臨漳縣西,以督運軍糧。
袁術的軍隊駐紮在魯陽,即今河南省魯山縣。
孔伷的軍隊駐紮在穎川。
除了這五路兵馬分别駐紮在當地以外,其餘像張邈、曹操、張超、劉岱、橋瑁、袁遺他們都到了酸棗,即今河南省延津縣北。
到了約定的日期,袁紹、王匡、韓馥、袁術、孔伷他們帶着随從的人都到酸棗來開會。
先後到達酸棗參加會議的有十路人馬: 第一支人馬:渤海太守袁紹。
第二支人馬:冀州牧韓馥。
第三支人馬: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支人馬:兖州刺史劉岱。
第五支人馬:陳留太守張邈。
第六支人馬:廣陵太守張超。
第七支人馬:河内太守王匡。
第八支人馬:山陽太守袁遺。
第九支人馬:東郡太守橋瑁。
第十支人馬:濟北相鮑信。
十支人馬的頭兒聚在一起,慷慨激昂,義憤填膺,同仇敵忾,摩拳擦掌,決心征讨董卓,輔助皇室,并公推袁紹為盟主,訂立了共同盟約。
這是漢獻帝初平元年,即公元一九○年,函谷關以東的州郡正式結成反董卓聯盟。
袁紹自封為車騎将軍,兼司隸校尉。
曹操所率是唯一的私人軍隊,自稱奮勇将軍。
袁紹向來知曉曹操的能耐和實力,對曹操特别看重,再以盟主身份正式任命曹操為奮勇将軍。
袁紹與王匡屯兵河内,便負責作戰計劃、指揮及協調人員。
其餘首領,都按原部署屯兵各地,随時聽令。
各路兵馬都有數萬人之衆,由北,東、南三方面,将洛陽團團圍住。
袁紹以盟主身份,正式發出通告,号召各地起兵征讨董卓。
袁紹的通告發出去以後,又多了兩路兵馬:一路是長沙太守孫堅,一路是上黨太守張揚。
這樣,征讨董卓的隊伍就有十二路兵馬了。
由于袁紹聲望崇高,并且曾經公開反對過董卓,所以深得各路兵馬領導者的信任。
唯獨濟北相鮑信,卻對袁紹别有看法。
鮑信确實頗能識人,他經過幾次接觸,便發現袁紹頗有虛榮浮華之心,好高骛遠之志,卻又并不十分實在。
表面他很尊重衆首領意見,其實卻缺乏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