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良謀難展 英雄無奈(12)
關燈
小
中
大
衆人不免着急,因此時是應該由皇帝說話的,若大臣代言,豈不授董卓尋隙之柄?正在這時,比皇帝更年幼的陳留王,忽然勒馬上前,鼓起勇氣斥道:“來者何人?”
董卓大感意外,但對如此問話,卻不能不答,乃答道:“西涼刺史董卓。”
陳留王說:“你是來劫駕?還是來保駕?”
董卓迅速回禀:“特來保駕!”
陳留王質問道:“既來保駕,天子在此,何不下馬?”
董卓頓時大驚,立刻翻身下馬,跪拜于道左。
陳留王這才緩言相慰道:“将軍不愧為天子良臣,不辭道途遙遠,趕來保駕,實堪贊譽。今京城禍亂,源自宦官夥戰,幸有朝廷一班文武,赤膽忠心,機智勇猛,已将閹臣誅殺,禍根盡除。朝廷已歸于安穩正常,不必顧慮,一切按部就班,照常行事可矣!”
陳留王出言不多,卻将事情原委,道得十分明白,且自始至終,并無失語。董卓甚奇之,不禁舉頭打量這個幼小的王爺,心想:這才是一個真正皇帝的材料,豈是幼皇劉辯所能比?同時,他又聯想到,陳留王是董太皇太後養大的,董太皇太後與董卓乃同族。這樣一想,仿佛在感情上與陳留王更近了一些,于是,便産生了廢劉辯以立陳留王的企圖。
這天一早,一班人返抵洛陽,董卓的西涼軍隊以保駕名義與皇帝随行,皇甫嵩的兵馬就不便阻擋,隻得讓董卓的西涼軍進了洛陽。
何太後聽說皇帝回來了,趕快到嘉德殿去迎接。幼皇登上殿,見着太後就止不住悲傷起來。太後心中也是悲喜交集,母子二人當衆相抱而泣。
皇帝即日登朝,經一番動亂之後,仿佛換了一個新天。于是,在群臣建議下,改光熹為昭甯。猶如登皇基一般,再次大赦天下,并下诏安撫洛陽警衛部隊及司隸區各軍團,以整頓軍心。
雖然朝廷一派喜氣洋洋,但又出了一件令人很不愉快的事情,那就是在改年号的第二天,清點皇室物品時,發現了一件十分重要的東西不見了。
清點人員密奏太後:“找不到傳國玉玺。”
太後囑人再細細查找,可是仍無蹤影。太後隻得告知皇帝,并說:“無論如何,也不能聲張出去,着人暗中再行查訪吧。”
就這樣,表面上喜汽洋洋的新政府便蒙上了一層不祥的陰影。
董卓自率西涼軍入洛陽後,便不願走了,他将大部隊屯駐在洛陽城外,無異于是對洛陽的一個極大威脅。
以朝廷利益為重的皇甫嵩,在對董卓屯兵洛陽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便果斷辭去軍職,告老還鄉了。他認為隻有這樣,才可能避免和董卓發生沖突,危及剛穩定下來的朝廷。
而董卓自恃護駕有功,每日帶鐵甲軍入城,橫行街市示威,弄得人心惶惶。
司徒王允見狀,乃上書推薦丁原為執金吾,雖然執金吾有很強的兵力,但丁原與皇甫嵩相比,威望就差多了,因此董卓起初并不把他放在眼裡,依然每日帶鐵甲軍入城,橫行街市。
朝中百官為此都很氣憤,人們又記起當初鄭泰反對調董卓進京的話來,現在看來,鄭泰的憂慮是完全正确的,現在董卓已充分暴露了他的野心。但是事已至此,誰還會有什麼辦法呢?隻有歎氣而已。
騎都尉鮑信私下向袁紹說:“董卓擁強兵,必将有異志,若不是圖之,必為其所制約。不如趁西涼軍剛剛到京城,立腳未穩之際,采取奇襲的辦法攻擊他,必将大潰其軍,并乘此機會捉拿董卓,以絕後患……”
袁紹也覺得鮑信說得有道理,但從不果斷的袁紹顧慮重重,怕此事不成,反倒惹怒了董卓,使他有了亂來的借口,于是,便推辭道:“現在剛剛殺了宦官,大家都希望安定一下,怎麼能再動刀兵呢?”
鮑信又去見王允,希望王允采納他的建議,一鼓作氣,趁早除了董卓。王允也說:“董卓兵馬多,不一定能拿住他。不如采取牽制的辦法,過些時候有了成熟的機會再說。”
鮑信隻得搖了搖頭,歎了口氣,帶着自己的人馬回到泰山去了。
董卓大感意外,但對如此問話,卻不能不答,乃答道:“西涼刺史董卓。”
陳留王說:“你是來劫駕?還是來保駕?”
董卓迅速回禀:“特來保駕!”
陳留王質問道:“既來保駕,天子在此,何不下馬?”
董卓頓時大驚,立刻翻身下馬,跪拜于道左。
陳留王這才緩言相慰道:“将軍不愧為天子良臣,不辭道途遙遠,趕來保駕,實堪贊譽。今京城禍亂,源自宦官夥戰,幸有朝廷一班文武,赤膽忠心,機智勇猛,已将閹臣誅殺,禍根盡除。朝廷已歸于安穩正常,不必顧慮,一切按部就班,照常行事可矣!”
陳留王出言不多,卻将事情原委,道得十分明白,且自始至終,并無失語。董卓甚奇之,不禁舉頭打量這個幼小的王爺,心想:這才是一個真正皇帝的材料,豈是幼皇劉辯所能比?同時,他又聯想到,陳留王是董太皇太後養大的,董太皇太後與董卓乃同族。這樣一想,仿佛在感情上與陳留王更近了一些,于是,便産生了廢劉辯以立陳留王的企圖。
這天一早,一班人返抵洛陽,董卓的西涼軍隊以保駕名義與皇帝随行,皇甫嵩的兵馬就不便阻擋,隻得讓董卓的西涼軍進了洛陽。
何太後聽說皇帝回來了,趕快到嘉德殿去迎接。幼皇登上殿,見着太後就止不住悲傷起來。太後心中也是悲喜交集,母子二人當衆相抱而泣。
皇帝即日登朝,經一番動亂之後,仿佛換了一個新天。于是,在群臣建議下,改光熹為昭甯。猶如登皇基一般,再次大赦天下,并下诏安撫洛陽警衛部隊及司隸區各軍團,以整頓軍心。
雖然朝廷一派喜氣洋洋,但又出了一件令人很不愉快的事情,那就是在改年号的第二天,清點皇室物品時,發現了一件十分重要的東西不見了。
清點人員密奏太後:“找不到傳國玉玺。”
太後囑人再細細查找,可是仍無蹤影。太後隻得告知皇帝,并說:“無論如何,也不能聲張出去,着人暗中再行查訪吧。”
就這樣,表面上喜汽洋洋的新政府便蒙上了一層不祥的陰影。
董卓自率西涼軍入洛陽後,便不願走了,他将大部隊屯駐在洛陽城外,無異于是對洛陽的一個極大威脅。
以朝廷利益為重的皇甫嵩,在對董卓屯兵洛陽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便果斷辭去軍職,告老還鄉了。他認為隻有這樣,才可能避免和董卓發生沖突,危及剛穩定下來的朝廷。
而董卓自恃護駕有功,每日帶鐵甲軍入城,橫行街市示威,弄得人心惶惶。
司徒王允見狀,乃上書推薦丁原為執金吾,雖然執金吾有很強的兵力,但丁原與皇甫嵩相比,威望就差多了,因此董卓起初并不把他放在眼裡,依然每日帶鐵甲軍入城,橫行街市。
朝中百官為此都很氣憤,人們又記起當初鄭泰反對調董卓進京的話來,現在看來,鄭泰的憂慮是完全正确的,現在董卓已充分暴露了他的野心。但是事已至此,誰還會有什麼辦法呢?隻有歎氣而已。
騎都尉鮑信私下向袁紹說:“董卓擁強兵,必将有異志,若不是圖之,必為其所制約。不如趁西涼軍剛剛到京城,立腳未穩之際,采取奇襲的辦法攻擊他,必将大潰其軍,并乘此機會捉拿董卓,以絕後患……”
袁紹也覺得鮑信說得有道理,但從不果斷的袁紹顧慮重重,怕此事不成,反倒惹怒了董卓,使他有了亂來的借口,于是,便推辭道:“現在剛剛殺了宦官,大家都希望安定一下,怎麼能再動刀兵呢?”
鮑信又去見王允,希望王允采納他的建議,一鼓作氣,趁早除了董卓。王允也說:“董卓兵馬多,不一定能拿住他。不如采取牽制的辦法,過些時候有了成熟的機會再說。”
鮑信隻得搖了搖頭,歎了口氣,帶着自己的人馬回到泰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