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英雄末路

關燈
的親筆書信,呈遞給曹操。

    曹操看過了書信,故作不快地說: “兩年前,孫仲謀就派你來見我,說是要向我稱臣納貢,當時我很高興,還派出使者回訪。

    可是兩年過去了,孫仲謀并沒有什麼實際的行動,這次又說要向我稱臣納貢,我怎麼會相信呢?” 徐詳說:“兩年前,我們的至尊也是有誠意的,可是因為軍政諸事繁忙,沒能及時與大王聯系,這事也就放下了。

    如今關羽圍攻襄、樊,威震華夏,對我雙方都是嚴重的威脅,我至尊願以讨關羽自效,出兵偷襲其後方,大王亦派重兵解救襄、樊,首尾呼應,勢同犄角,則襄、樊之圍可解,關羽可擒矣。

    在這封書信上,我家至尊對此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尚望大王明察。

    ” 曹操說:“如今你家主公既有誠意,也就不咎既往了。

    事成之後,我要把江南之地割給他,封他作吳王。

    但這回可要言而有信,不能有始無終啊!” “那是當然,我至尊久仰大王的神威,早就想效忠于大王,此次有了這樣的機會,自當全始全終,竭盡忠誠。

    不過,在我臨來之時,至尊特别叮囑我: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讓我向大王轉達。

     “什麼事?” “我家至尊說,我們雙方的出兵計劃,務請大王及貴方人員嚴守機密,不可宣露出去,以防關羽有備。

    ” “好的,我們一定要秘而不宣,請貴使轉告你家主公放心好了!” 曹操又向徐詳訊問了一些東吳的情況,然後請徐詳到館驿中好好休息一下,明日回去複命。

    徐詳辭出後,曹操對衆人說: “這孫仲謀真是個精細人,考慮問題很全面。

    可是,他未免太過慮了,這種事我怎麼能透露出去呢?” 坐上有許多人也同聲附合,都認為這種事愈機密愈好。

    但軍師祭酒董昭卻說:“不,這件事還是透露出去為好。

    ” 曹操問道:“為什麼?” “軍事上注重權謀,怎麼有利就怎麼幹。

    表面上不妨答應孫權為他保密,實際上卻要宣露出去。

    為什麼呢?第一,關羽聽說孫權出兵西上,若是回兵自救,樊城之圍就可以立即解除,這樣可以使他們兩個賊人自相殘殺,我則坐收漁利。

    如果秘而不宣,隻是對孫權有利,不是上策。

    第二,樊城被圍日久,城中的将吏和士卒如果不能早日知道實情,算計着城中的糧食即将告罄,必然要非常恐慌,倘若産生其他念頭,釀成變亂,便是一場大的災難。

     “所以還是應該宣露出去,使他們知道,關羽的後方有變,我們的救兵也即将到來,這樣就可以使他們看到希望,加強守城的信心。

    當然,關羽為人倔犟蠻橫,聽到吳軍偷襲後方的消息後,自恃江陵、公安二城防守堅固,或許不急速退兵也未可知,但那對他在精神上也是一個打擊,起碼也可以動搖他的信心啊!” 曹操笑着說:“好!還是公仁的見解高明,就這麼辦吧!我要讓孫、劉兩家像兩匹烈馬一樣互相咬起架來,而缰繩和嚼子卻緊緊地掌握在我們手裡!” 第二天,吳使徐詳南返,曹操也率大軍離開洛陽南下。

    到了摩陂停了下來,把大本營安在這裡,命徐晃、徐商、呂建等将領揮師繼續南下,先去攻打偃城,拔掉關羽派别将深入到最前沿的一個陣地。

     4 打扮成農民模樣的關平匆匆地走進了關羽的中軍帳,見爹爹正坐在那裡生氣,隻聽他憤憤地對廖化說:“曹仁這小子好比是茅坑裡的石頭,又臭又硬。

    我派神箭手一連射上城頭三幅帛書,要他趕緊獻城投降,可他就是不加理會,至今杳無音信。

    ” 廖化勸解他說:“君侯不必生氣。

    現在水淹樊城,城牆已經沒了大半,即将全面坍塌,聽說城内的糧食快要吃光,軍心浮動,士氣一落千丈,曹仁彷徨無計,日坐愁城,他就是一個鐵打的漢子,也不會支撐多久了。

    ” 關羽猛一擡頭,見關平站在面前,忙問:“平兒,你到北方去了好幾天,偵察到什麼重要軍情了?” 關平回答說:“曹操已經離開了洛陽,率大軍南下,大本營設在摩陂。

    派徐晃、徐商等為先鋒,繼續南下,已經收複了偃城,正在向樊城方向推進。

    ” 關羽聞言,吃驚地說:“魏軍來得好快啊!” 廖化說:“你的那位老鄉徐晃,是不容易對付的。

    ” 關平說:“爹爹,應該提前作好準備,是不是把留在後方的人馬,多調一些到前線來?” 關羽想了想說:“不可,東吳的呂蒙鎮守陸口,好像是一匹惡狼,正蹲在我們的大門口,伺機而動,我們怎麼能掉以輕心?如果把後方的軍隊更多地調到前線來,使後方守備空虛,一旦呂蒙乘機進攻我後方,那可就糟糕了。

    ” 過了兩天,一名斥候從東南方來,向關羽報告說:“東吳陸口守将呂蒙舊疾發作,已經回建業治病去了,還帶走了許多軍隊。

    ” 關羽乍一聽到這消息,真是喜出望外,大有如釋重負之感。

    但他還不敢完全相信這是事實,心裡還有許多疑慮,覺得呂蒙詭計多端,可不要讓他騙了。

    而幾天之中,這種報告竟接踵而至。

    有一名在東吳驿傳系統卧底的老斥候,還親眼看到呂蒙請求孫權允許他回建業治病的上書以及孫權召他返回建業的答書,因為這些函件都是不封口的。

    有的斥候還親眼看到呂蒙一行人馬東歸建業的情景,在報告中繪聲繪色,使關羽不由得不相信了。

     時隔不久,關羽正在大帳中與諸将議論軍情,忽有東吳的一名軍吏送來一封書信,關羽賞了送信人一錠銀子,請他随關平到下面去用飯,然後仔細地看完了書信,把信舉在手中,對大家說:“這信是一個名叫陸遜的人寫來的,是東吳接替呂蒙的陸口守将,官銜是什麼‘偏将軍右都督’,職位還不算低。

    但我過去還沒有聽說過這個人,誰知道他的底細?” 衆将聞言,面面相觑,多不知陸遜是何許人也,隻有從于禁軍中投降過來的将軍胡修,原來在魏軍中主管過來自東吳的情報,是一個“東吳通”,他說:“此人字伯言,吳郡人,出身于江東世家大族,孫權把哥哥孫策的女兒嫁給了他。

    在這以前,他是坐鎮蕪湖的守将。

    ” 關羽問道:“此人有多大年紀?” 胡修說:“大概比呂蒙還小,今年不足40歲吧。

    ” 關羽說:“後生孺子耳!孫權把鎮守陸口的重任交給這樣一個乳臭未幹的小兒,足見東吳沒有人才啊!” 大家詢問書信的内容。

     關羽看着信複述大意說:“君侯在不久前略施小計,便取得了水淹七軍的輝煌戰績,真是太崇高,太偉大了!曹魏敗績,有利于同盟。

    君侯謀略出衆,戰無不克,必能席卷中原,共贊王業。

    我年輕無知,算是君侯的晚輩,近日受任鎮守陸口,能夠就近仰望君侯的風采,實在是我的福氣,希望能經常得到君侯的指教。

    ” 關羽複述到這裡,停頓了一下,才說:“信中還表示,曹操是一個狡猾的敵人,恐怕要暗中增兵,以逞其野心。

    根據古代的用兵之術,軍隊愈打勝仗,愈要提高警惕。

    願君侯多加謀畫,以獲全勝。

    ” 介紹完書信的内容後,關羽露出一幅非常得意的神情說:“這封信充滿了對關某的贊美和仰慕之情,謙虛和自托之意,溢于言表。

    這小子還是識時務的!他還提醒我不要輕敵,言辭非常委婉和友善。

    看來由于呂蒙帶病東歸和陸遜接替陸口防務,我們可以放心地與曹魏作戰,東方已經不足憂了!” 關羽知道了曹操率軍南下,先鋒徐晃已經收複偃城的消息後,對諸将說:“徐公明與我有舊交,我很了解他,此人的本領稀松平常,不足挂齒。

    ” 但盡管如此,關羽還是預料到,在樊城之下,将會有一場惡戰發生,應該作好充分的準備。

    他的對策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多抽調後方的兵力充實前線;另一方面,加緊攻城,争取在徐晃率兵到來之前拿下樊城,改變攻守雙方的位置。

    他派廖化、趙累回後方,帶去他給南郡太守糜芳和将軍士仁的親筆信,命他二人隻留少數兵力鎮守江陵和公安,交出大部分兵力由廖化、趙累帶到前方。

    廖化,趙累二人首先來到江陵。

     糜芳讀信後,沉吟了半晌,憂心忡忡地說:“君侯北進時,帶走了兩萬人,給江陵和公安,各留了一萬人,後來水淹七軍,俘獲了魏軍三萬餘人,送到江陵和公安共一萬五千人。

    現在我手中的士卒,有許多是降兵,還沒能調訓好,他們思鄉心切,軍心不穩。

    何況呂蒙為人詭計多端,說是回建業治病,其中是否有詐,還很難說。

    如果吳人乘我後方守備空虛前來襲擊,我荊州便危在旦夕了。

    ” 廖化無奈地說:“方才你講的那些道理,我在臨來時也對君侯說過,但君侯說:‘現在是關鍵時刻,前方急需會集重兵,如此不僅樊城指日可下,也可以有利地抗擊徐晃的援軍。

    呂蒙回去治病,陸遜還欠火候,東方已不足憂,我們必須當機立斷,不可畏首畏尾。

    凡贻誤軍情者,不管是什麼人,定斬不赦!’君侯的決心已定,我們誰還敢多言?隻有服從而已。

    ” 聽了廖化的這一番話,糜芳暗想:關羽與自己本來就積怨甚深,又加上軍械庫失火和調運糧草不力,他正在火頭上,這回怎敢再不服從他的命令?也隻好照辦了。

     于是約定隻留三千兵力守江陵,餘兵都調到前方,這裡先做好準備,等待廖化、趙累二人帶領公安之兵回來時,一同開往樊城。

     廖化、趙累二人又到了公安,士仁也和糜芳一樣,心中存在着疑慮,但也無可奈何,隻好撥出大部分兵力交給廖化、趙累二人帶走,隻留三千兵力守公安。

    軍隊出發那天,天空烏雲密布,士仁望着遠去的旌旗和滾滾塵埃,心頭泛起無限的惆怅。

     後方的增兵很快便到了前方,其中有許多降兵。

    關羽命降将傅方、胡修各率領五千降兵,其餘的降兵則由廖化、趙累分别率領,主力軍隊兩萬人則由關羽親自率領。

     一天的淩晨,天色漆黑,東方地平線上稍稍露出一絲白色,一抹殘月還挂在西方的樹梢上,隻聽樊城城下号角響起,關羽開始攻城了。

    曹仁已經料到關羽近日要有大規模的行動,已經布置将士們在城上嚴陣以待。

    樊城已經被圍困多日,土城泡在大水之中,随時有倒塌的危險,城内的糧草即将用光,軍心動搖,謠言四起,在這種形勢下,能否守住城池,對于曹仁來說,是一個嚴竣的考驗。

     正在曹仁瀕臨絕境,憂心忡忡的時候,卻收到了兩幅帛書,是曹操派人在城下隐秘之處用箭射上來的。

    一幅帛書上說,孫權已經緻書魏王,願為魏王效力,共讨關羽,不日就要出兵荊州,襲擊關羽的後方。

    另一幅帛書上說,魏王已經派平寇将軍徐晃率軍南下,前來解救襄、樊之圍,不日即可到達樊城城下。

    帛書上還說,要讓關羽知道吳軍西行,徐晃南下的消息,一來可以迫使關羽早日撤兵,解除襄、樊之圍,二來可以使吳、蜀雙方互相争鬥,我坐收漁人之利。

     曹仁見了這兩幅帛書,頓時覺得眼前一亮,真好像大旱之中盼來了甘霖。

    他立刻召集諸将,向他們宣告了這些好消息。

    諸将回到各自防地,又對吏士們傳達,正在抗擊敵軍登城作戰的吏士們聽到這些好消息,都高呼“萬歲!”歡聲一片,一時之間,頹喪之氣全消,全軍上下都增加了固守城池的信心。

     關羽指揮将士猛烈攻城,命令士卒們把雲梯,沖車等攻城工具在城牆下樹立起來,指揮士兵們向城牆上爬,無奈魏軍不斷地從城上擲下滾木雷石,又用火箭猛射雲梯和沖車,這些登城工具有的被砸壞,有的被燒毀,蜀軍紛紛從上面跌落下來,摔死的,燒死的,摔傷的,燒傷的,都大有人在。

    從清晨戰到中午,關羽見士卒死傷慘重而城池仍安然如故,早已喪失了取勝的信心。

     廖化走過來了,拿着一幅帛書對關羽說:“這是由城頭射下來的,被一名軍吏拾到,交給了我。

    ” 關羽拿過來一看,那上面所寫的内容,大意是:孫權已歸降魏王,願為魏王報效,不日吳軍即将長驅西進,奪取江陵、公安。

    又,平寇将軍徐晃,正率軍南下,即将到達襄、樊前線。

    為君侯計,退兵回救為上策,如貪功滞留,豈止後方淪陷而已,本人亦将死無葬身之地,實下策也。

     關羽看完,正在沉思,又有一名将領和一名軍吏,各拿着一幅帛書來到關羽面前,也說是從城頭射下來的。

    關羽接過來一看,幾幅帛書内容完全相同。

    他默默無語,心中猶如翻江倒海,思緒萬千,又理不出一個頭緒來。

    關羽想,徐晃率兵南下,自己是知道的,早已有了精神準備;而吳軍即将西進,自己則一概不知,雖說敵方之言,不可全信,但也不能認為全是空穴來風而置之不理啊!又一轉念,也許這是曹操的調虎離山之計吧?如果因此而撤兵,豈不上了一個大當? 關羽已無心再戰,他馬上下令收兵,一場惡戰算是暫時告一段落了。

    回營後,他召集将領們商議大計,多數人主張馬上撤兵,退保江陵、公安,而關羽仍是疑慮重重,難以權衡輕重。

     沉吟良久,關羽說:“吳軍即将西上之事,還沒有接到我方斥候的報告,不能片面相信敵方的蠱惑之言。

    如今樊城旦夕可下,如果撤軍而去,使前功盡棄,未免太可惜了。

    ” 降将胡修問道:“如果不馬上撤兵而吳軍真的來襲擊後方,豈非是一步險棋?” 關羽說:“不妨事,江陵、公安二城,盡管守軍不多,但城池堅固,不是旦夕可以攻下的。

    特别是江陵城,是我親自督工重修的,城牆又高又厚,簡直是銅牆鐵壁,不可攻也。

    樊城旦夕可下,就是吳軍真的來攻我後方,拿下樊城以後再回兵自救,也不為遲。

    還有,我們應在東方的江邊多設候望,以随時掌握吳兵的動向。

    當然,這都是杞人憂天之論,不能不從最壞處着想。

    可我考慮再三,最後的結論還是,呂蒙東歸,正在治病,陸遜懦弱心虛,東吳是不會出兵的,你們盡管放心好了!” 6 不久,徐晃率軍到了樊城外圍,相地安營紮寨。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