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征東吳孫權俯首 殺崔琰曹操稱王

關燈
曹操征東吳,孫權甘稱臣;司馬懿加入擁戴曹操稱魏王的行列;急于稱王的曹操,并不因為崔琰是曹植的丈叔而姑息…… 曹操取了東川,益州一片驚恐,都料定曹操會乘勝奪取西川。

    劉備請軍師商議。

    孔明說,曹軍兵多将廣,我軍難以抵敵;要退曹軍,可遊說東吳襲擊合肥,這樣曹操必退兵馳援。

     我軍便可安定西川,固壘堅關,然後乘勢奪取東川。

     劉備聽了點頭稱是,急遣使飛馳東吳。

     孫權接到劉備書信,認為曹操西顧,正好乘勢攻打合淝。

    便派大将呂蒙、甘甯、淩統先取皖城,再攻合泥。

     皖城守将朱光輕敵不備,被呂蒙一舉拿下。

     據守合淝的張遼、李典、樂進,已有準備,見失了皖城,便在逍遙津設伏,迎擊被小勝沖昏了頭腦的吳軍。

    使吳軍大敗,暫時穩定了局勢。

     孫權逍遙津失利,十分惱火。

    一面退守濡須口,一面着人回江南搬兵。

     張遼聞報,也急派人星夜趕往漢中向曹操報急求援。

     曹操接到告急文書,不置可否地丢到案上,竟問:“此時可不可以收西川?” 司馬懿一聽,你這不是正月十五貼門神,晚半月了嗎? 就要說話。

    賈诩早搶先道: “丞相,現今合淝已火燒眉毛,不去救,反倒要打西川。

     此時蜀中早已安定,有了提備,再去打,徒是費師糜惱。

    先前該打不打,現今既已贻誤時機,還是去救合淝之急,然後就勢直下江南的好。

    ” 曹操想想也是,便留夏侯淵、張邵等守漢中各隘口,自己親率大軍殺奔儒須口而來。

     曹軍兵強馬壯,猛将如雲,幾場厮殺,孫權損失慘重,折了幾員大将,便接受張昭等人勸說,向曹操納貢求和。

     曹操見孫權求和稱臣,便就坡下驢,接受議和。

    因為此刻,他心中埋藏已久的一種欲望突然強烈地沖擊着他,使他不能自己。

    當下,留曹仁。

    張遼屯守合淝,自率大軍班師回許昌。

     回到許昌,天子舉行盛大的慶功宴會。

    宴會上,衆文武都稱頌曹操的功德,便有人鬧哄哄議立曹操為魏王。

     司馬懿不知道這是曹操早已安排好的計謀,他自忖曹操神武奮揚,德威四海,稱王未嘗不可,便積極加入擁戴的行列。

     可是,他萬沒料到已升任尚書的崔琰堅決反對,剛直不阿。

     有人勸說他:“你呀,怎麼這樣沒眼色?你沒看當年荀文若的下場嗎?”荀文若即荀彧。

    他在曹操鞍前馬後奔波效命二十餘年,在曹操削平群雄、統一北方的事業中,無論是政治上的重大舉措,還是軍事上的重大行動,都做出了特殊的貢獻。

    曹操不僅把他視為自己的“張子房”,還将女兒嫁給荀彧的兒子為妻。

    但是,他們的最終目标卻是不一緻的。

     曹操意在救世,荀彧志在補漢室之天。

    因此,早在建安九年,曹操欲複九州之制,以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時,荀彧就看出曹操有“觊觎神器之心”,便巧妙地阻止了曹操的動議。

    建安十六年,當董昭等要求加封曹操為魏公時,荀彧又極力反對。

    這次,曹操就不客氣了。

    管你是子房,還是親家,壞我的好事,就要你的性命。

    便派人給荀彧送去一個精美的食盒。

    荀彧打開一看,空空焉。

    了解曹操秉性的荀彧明白了。

     毅然飲鸩自盡。

     荀彧的故事,司馬懿因進曹府晚,并不清楚。

    而曹府的衆多幕僚盡管人人皆知,卻從不敢亂議論,所以司馬懿不知道其中的厲害。

    但幸好他是積極擁戴的。

    崔琰可就慘了。

    這個于闆直正認死理的迂夫子,這個曾被曹操稱為“有怕夷之風,史魚之直”的大賢士,這時以死守道的犟勁兒又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