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積糧積寶應積德 愛财愛名更愛民

關燈
不想賺錢,以盡快振興這個家業?可是,人不能貪小利而失大義,難道你就沒有想到,一旦渡過災荒,他們就會懷念自家的珍寶,就會罵我們是趁火打劫嗎?” 三弟司馬孚說:“是啊,咱司馬家族畢竟是河内士族,理應仁義傳家。

    ” 張氏有些不快他說:“好吧,我不說了。

    這個家由你作主,你願怎麼就怎麼吧。

    ” 司馬懿見她生氣的樣子,開導道:“生活在動亂時期,身邊積聚珍貴物品多了,不但沒有什麼好處,反而會招惹禍端。

    ‘匹夫無罪,懷壁其罪。

    ’親族鄰裡都在忍饑挨餓,還不如把糧食拿出來赈濟大家,做個人情的好。

    人心才是寶哪!” 其實,他想得很多。

    他認為在這亂世之秋,要成就一番偉業、光靠守着幾百畝地是不行的。

    種地打糧食隻能是當做養家糊口的手段,目的還是叱咤風雲,成就事業,這才是大丈夫來世上一遭應該幹的。

    不過,在這群雄割據,豪傑四起的年代,鴻鹄之志如何實現?他現今還隻是個孝廉呀!在弟弟們面前奢談建功立業,似乎有些不着邊際。

    因此,他隻是用一句。

    “人心是寶”讓夫人和弟弟們去領會。

     張氏是洞悉他的抱負的,還有誰比夫妻之間相互了解的更深呢?她也為自己的想法臉紅,便嗔道:“你看你,方才我不是說過了,一切由你作主,怎麼倒說出這麼一大串話來?要不要我回娘家去勸說父母也一并拿出糧食赈濟鄉鄰?” 司馬懿笑了,指着她道:“你呀,一張嘴不饒人好生厲害。

    我們把自家的事做好就行了。

    我看,此事宜早不宜遲。

     家中儲糧拿出大半,咱們分頭去辦吧。

    ” 弟弟們見二嫂态度變了,便也沒啥說的。

    當下,弟兄幾人分頭查訪了村中及周圍三裡五村的缺糧戶,向他們分發了麥子、玉米。

    周圍百姓無不誇贊司馬兄弟大仁大義的。

     孝敬裡村西頭有一戶人家,小夥子叫鄭林,父母逃荒去了,爺爺餓得奄奄一息。

    他早已把家中能賣錢的都賣了,仍無濟于事。

    他每日隻有守着爺爺哭的份兒。

    現在,他收到司馬懿送來的一布袋糧食,忙給爺爺做了碗湯面條。

    喂爺爺吃下,看他氣色好多了,便來到司馬大院,非要見司馬懿謝恩不可。

     司馬忠拗不過,領他來見司馬懿。

    鄭林遠遠地跪下連磕了三個響頭,不住口地連連感謝救命之恩。

    未了,還非要留下來報答不可。

    不論幹什麼,劈柴擔水也好,趕車喂馬也罷,還是種地看場,任啥都中。

     司馬懿看他眉清目秀,機靈伶俐,便有些喜愛。

    雖然身子骨單薄瘦弱,知道那是餓的;幹旱的禾苗,吸足了水份,自然會挺起腰杆的。

    便同意收留他,讓他跟在司馬忠左右,随時聽從調遣。

     由于司馬懿帶領弟弟們注意興修水利,對農田精心安排管理,所以,除了麥季減産,秋莊稼沒受多大影響。

    玉米剛搶種下去,老天果然如司馬懿說的,降了一場雨,旱象緩和,玉米苗都一下子挺了起來。

    這樣,司馬家除了那一季麥子減産三成,其它季季豐收,畝産量都高于别家,在河内首屈一指。

     附近農戶都聞訊趕來觀看。

    這下驚動了縣令,縣令遂向全縣發出告示,推廣司馬懿的做法。

    不幾年,溫縣農田基本上做到旱澇保收。

    百姓生活溫飽了,社會治安自然也好了。

     雖達不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也是村村平安,家家和睦。

     這在戰亂的年代,中原能有這樣安樂的一方土地,着實不易。

    縣令高興,便極力向河内郡守王匡舉薦司馬懿。

    王匡召見了他,見他談吐非凡,通古博今,遂生愛慕之心,便攫用他為上計椽,掌管全郡的戶口、田賦的統計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