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蔣介石恣情滕王閣 劉甫澄千裡走南京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湘江之戰,血灑沃野,屍橫江河,從中央蘇區撤出的中央紅軍損失慘重,5個軍團兩個縱隊8.6萬人,生者隻有3萬餘人。
這是蔣介石對共産黨用兵以來的第三次“大勝利”。
第一次是1927年“甯可錯殺一千,不得放走一個”的清黨;第二次是同年在福建、廣東地區把共産黨南昌起義部隊打了個七零八落。
這第三次的“勝利”,是蔣介石反革命軍事“圍剿”的頂峰,是中央紅軍反“圍剿”鬥争的最低谷。
曆史像是一場惡作劇。
在中國的土地上,把戰争的一方推向頂峰和把另一方推向低谷的,竟同是兩個德國人!一個是為蔣介石出謀劃策的65歲的馮·賽克特,一個是為中國工農紅軍中央紅軍充當顧問的34歲的奧托·布勞恩。
曆史也在作弄人。
給蔣介石帶來極大榮光和聲望的湘江之戰,在戰争進行前夕,充任戰場指揮官的蔣介石竟不在南昌行轅,而率嬌妻、私人顧問和一幫侍從到西北視察去了…… 且說蔣介石是在全國抗日浪潮日益高漲的情況下,第五次發動對中國工農紅軍的全面“圍剿”的。
風險大,決心大。
在川北地區,有以劉湘為“剿匪”總司令的軍閥勢力對紅4方面軍的“六路圍攻”;在湘鄂西,有何鍵、劉建緒的西路軍對紅2、6軍團的“圍殲”;在鄂豫皖,有以張學良為副總司令的“進剿軍”對紅25軍的“圍剿”。
幾大戰場,全面展開。
蔣介石則坐鎮南昌,以總司令身份重點指揮對“朱、毛贛匪”的“圍剿”。
他要做出一個樣子來,要挽回曆次“圍剿”丢失的面子。
他調集了50萬大軍,集中了200多架飛機,雇請了一個龐大的德英美軍事顧問團。
他氣壯如牛,“再不剿滅共黨,何以為人!” 南昌,一時成為中國政治、軍事的重心。
蔣介石的“南昌行轅”,半是在南昌,半是在廬山。
九江所屬的廬山,風景宜人,乃遊覽勝地。
蔣夫人宋美齡如是主張:“剿匪剿匪,我可不想跟着共匪鑽山溝咯!”“大令”一想也是。
疊經4次“剿共”大失利,人都有些迷信了。
蔣介石說:“夫人說的是咯,我也不喜歡南昌咯。
匪黨在南昌搞起暴動來,叫我們解決了,陰魂不散咯。
前幾次搞得那麼糟,興許就是何鍵、何應欽不該把行營設在南昌城裡。
”婦唱夫随,蔣、宋一幫人馬,還有那個外籍軍事顧問團,便浩浩蕩蕩地上了廬山。
後來,說是前方“剿匪戰事”進展良好,委座“為同前方将士同甘共苦,以勵将士奮發剿滅共匪”,才将行轅搬進了南昌城。
廬山距南昌百裡,也是宋氏三小姐命當富貴,蔣介石在廬山辦了個軍官訓練團,專門培養“剿共”專家的,委座得經常去訓話,外籍軍事顧問團又都是軍官訓練團的教官,來去也麻煩。
于是,在夫人的敦促下,往往一上山便不走了,又忙着處理軍務。
這樣,南昌行轅的軍令,還是自廬山出。
因之後人有“南昌行轅,廬山真面目”之說。
其實,蔣介石不喜歡南昌,也未必喜歡廬山。
廬山多雨多霧,成天煙霭茫茫。
乍上廬山,如同雲霧籠罩着五老峰,蔣介石心頭也籠罩着一層濃雲,對于第五次“圍剿”能否取勝,他實在沒有多少把握。
他覺得什麼都不缺,就是少了某種有效的戰略戰術。
他百思不得其解,他原來的那一套戰略戰術,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朱、毛贛匪”面前失去了效應?為此,1933年6月,蔣介石在南昌召開軍事會議,研究第五次“圍剿”的新戰略新戰術,他采納了有實戰經驗的将領柳維垣、戴嶽關于“碉堡推進、步步為營”的“堡壘政策”,決定在革命根據地周圍普遍建築碉堡,作為第五次‘圍剿’的新軍事策略,并在1933年7月創辦于廬山的“廬山軍官訓練團”,對圍攻紅軍的蔣介石嫡系部隊的軍官進行軍事和政治的訓練,以便普遍推行構築碉堡以及其他進攻紅軍的辦法。
據統計,至1934年1月底,江西共築碉堡4000多座。
同時,蔣介石頻繁地召見外籍軍事顧問團,親自給他們介紹戰場情況和敵方的戰術特長。
在同顧問團的接觸中,他默默地喜歡上了希特勒的同僚、德國前國防軍總司令馮·賽克特将軍。
在廬山的“美齡廬”,他多次單獨約見馮·賽克特,向其讨教“剿共”的戰略戰術。
“馮将軍!”他用中國方式稱呼馮·賽克特:“我們現在的兵力是足夠的了,50萬軍隊,200多架飛機。
問題在于打法了。
你們西方的共黨隻在城市搞暴動,好對付。
中國的共黨卻是滑頭得很,南昌暴動叫我們打散以後,鑽到農村去了,在山溝裡同我們打遊擊,這一手很麻煩人的。
中國又地域遼闊,迂回地盤大。
前幾次我們費力不小,卻收效甚微。
顧問團諸位,特别是閣下,是不是多在這方面想些辦法,本人将擇善而從之。
” 馮·賽克特在國内便研究了中國的“剿共軍事”,也研究了蔣介石。
來到中國,又多次聽了蔣介石的敵情、地形介紹,以及一些有實戰經驗的國民黨将軍提出的推行“堡壘政策”的建議。
思想已臻成熟,便說:“堡壘推進,穩紮穩打!你們現在這個辦法好。
先圍起來,築堡固守,爾後一處一處地擊破;擊破一處,再固守一處;步步為營,步步推進。
你們中國人削蘿蔔是怎麼削的?是不是這樣,這樣?對,就是這樣,一塊一塊地、一層一層地削。
委座說的是,中國地域遼闊,比我們德國大多了。
共産黨就是利用這一點同你們打遊擊戰,運動戰。
運動戰可以用運動戰來對付,拿破侖和蘇沃洛夫樂于此道;但也可以不用運動戰來對付,或者說不能用運動戰來對付,如果是以強大的軍隊對付弱小狡猾之敵的話。
沒有必要跟他東奔西跑嘛。
對付狡猾之敵,巧辦法是笨的,笨辦法才是巧的。
嘿,我又想起你們中國的一句話:關門打狗。
把門關得緊緊的,你想撞開也撞不開,爾後一棒一棒地打,豈不穩妥?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第一是築堡,第二是築堡,第三還是築堡!圍剿圍剿,你圍都圍不住他,怎麼剿?” 于是,第五次“圍剿”一開始,“圍剿”的各路大軍,先築堡,再打仗;打了仗,再築堡。
“堡壘推進”半年,果然奏效。
“共匪”的根據地一天天在縮小,力量在一天天的削弱。
待到1934年的下半年,蔣介石發現,堡壘推進的辦法,穩妥有餘,速度不夠,“照現在的速度公算起來,豈不得好幾年才能把這塊蘿蔔削了?”蔣介石終究是蔣介石,他的實際作戰經驗并不比馮·賽克特差。
北伐軍總司令,腦子裡還一直有着那個時期的“長驅直入”,那是多麼痛快呀!他再次約見馮·賽克特:“馮将軍,我曾經說過的,中國地盤大,大小城市多,大包圍,大圈子,大蘿蔔,削起來太慢呐。
我也想起我們中國的一句俗話:夜長夢多。
現在日本人又不大體諒我們的難處。
請問是不是考慮一下推進速度?”馮·賽克特樂了,花白胡須抖了起來,說:“委座的意思是不是要把穿插分割加上去?”
這是蔣介石對共産黨用兵以來的第三次“大勝利”。
第一次是1927年“甯可錯殺一千,不得放走一個”的清黨;第二次是同年在福建、廣東地區把共産黨南昌起義部隊打了個七零八落。
這第三次的“勝利”,是蔣介石反革命軍事“圍剿”的頂峰,是中央紅軍反“圍剿”鬥争的最低谷。
曆史像是一場惡作劇。
在中國的土地上,把戰争的一方推向頂峰和把另一方推向低谷的,竟同是兩個德國人!一個是為蔣介石出謀劃策的65歲的馮·賽克特,一個是為中國工農紅軍中央紅軍充當顧問的34歲的奧托·布勞恩。
曆史也在作弄人。
給蔣介石帶來極大榮光和聲望的湘江之戰,在戰争進行前夕,充任戰場指揮官的蔣介石竟不在南昌行轅,而率嬌妻、私人顧問和一幫侍從到西北視察去了…… 且說蔣介石是在全國抗日浪潮日益高漲的情況下,第五次發動對中國工農紅軍的全面“圍剿”的。
風險大,決心大。
在川北地區,有以劉湘為“剿匪”總司令的軍閥勢力對紅4方面軍的“六路圍攻”;在湘鄂西,有何鍵、劉建緒的西路軍對紅2、6軍團的“圍殲”;在鄂豫皖,有以張學良為副總司令的“進剿軍”對紅25軍的“圍剿”。
幾大戰場,全面展開。
蔣介石則坐鎮南昌,以總司令身份重點指揮對“朱、毛贛匪”的“圍剿”。
他要做出一個樣子來,要挽回曆次“圍剿”丢失的面子。
他調集了50萬大軍,集中了200多架飛機,雇請了一個龐大的德英美軍事顧問團。
他氣壯如牛,“再不剿滅共黨,何以為人!” 南昌,一時成為中國政治、軍事的重心。
蔣介石的“南昌行轅”,半是在南昌,半是在廬山。
九江所屬的廬山,風景宜人,乃遊覽勝地。
蔣夫人宋美齡如是主張:“剿匪剿匪,我可不想跟着共匪鑽山溝咯!”“大令”一想也是。
疊經4次“剿共”大失利,人都有些迷信了。
蔣介石說:“夫人說的是咯,我也不喜歡南昌咯。
匪黨在南昌搞起暴動來,叫我們解決了,陰魂不散咯。
前幾次搞得那麼糟,興許就是何鍵、何應欽不該把行營設在南昌城裡。
”婦唱夫随,蔣、宋一幫人馬,還有那個外籍軍事顧問團,便浩浩蕩蕩地上了廬山。
後來,說是前方“剿匪戰事”進展良好,委座“為同前方将士同甘共苦,以勵将士奮發剿滅共匪”,才将行轅搬進了南昌城。
廬山距南昌百裡,也是宋氏三小姐命當富貴,蔣介石在廬山辦了個軍官訓練團,專門培養“剿共”專家的,委座得經常去訓話,外籍軍事顧問團又都是軍官訓練團的教官,來去也麻煩。
于是,在夫人的敦促下,往往一上山便不走了,又忙着處理軍務。
這樣,南昌行轅的軍令,還是自廬山出。
因之後人有“南昌行轅,廬山真面目”之說。
其實,蔣介石不喜歡南昌,也未必喜歡廬山。
廬山多雨多霧,成天煙霭茫茫。
乍上廬山,如同雲霧籠罩着五老峰,蔣介石心頭也籠罩着一層濃雲,對于第五次“圍剿”能否取勝,他實在沒有多少把握。
他覺得什麼都不缺,就是少了某種有效的戰略戰術。
他百思不得其解,他原來的那一套戰略戰術,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朱、毛贛匪”面前失去了效應?為此,1933年6月,蔣介石在南昌召開軍事會議,研究第五次“圍剿”的新戰略新戰術,他采納了有實戰經驗的将領柳維垣、戴嶽關于“碉堡推進、步步為營”的“堡壘政策”,決定在革命根據地周圍普遍建築碉堡,作為第五次‘圍剿’的新軍事策略,并在1933年7月創辦于廬山的“廬山軍官訓練團”,對圍攻紅軍的蔣介石嫡系部隊的軍官進行軍事和政治的訓練,以便普遍推行構築碉堡以及其他進攻紅軍的辦法。
據統計,至1934年1月底,江西共築碉堡4000多座。
同時,蔣介石頻繁地召見外籍軍事顧問團,親自給他們介紹戰場情況和敵方的戰術特長。
在同顧問團的接觸中,他默默地喜歡上了希特勒的同僚、德國前國防軍總司令馮·賽克特将軍。
在廬山的“美齡廬”,他多次單獨約見馮·賽克特,向其讨教“剿共”的戰略戰術。
“馮将軍!”他用中國方式稱呼馮·賽克特:“我們現在的兵力是足夠的了,50萬軍隊,200多架飛機。
問題在于打法了。
你們西方的共黨隻在城市搞暴動,好對付。
中國的共黨卻是滑頭得很,南昌暴動叫我們打散以後,鑽到農村去了,在山溝裡同我們打遊擊,這一手很麻煩人的。
中國又地域遼闊,迂回地盤大。
前幾次我們費力不小,卻收效甚微。
顧問團諸位,特别是閣下,是不是多在這方面想些辦法,本人将擇善而從之。
” 馮·賽克特在國内便研究了中國的“剿共軍事”,也研究了蔣介石。
來到中國,又多次聽了蔣介石的敵情、地形介紹,以及一些有實戰經驗的國民黨将軍提出的推行“堡壘政策”的建議。
思想已臻成熟,便說:“堡壘推進,穩紮穩打!你們現在這個辦法好。
先圍起來,築堡固守,爾後一處一處地擊破;擊破一處,再固守一處;步步為營,步步推進。
你們中國人削蘿蔔是怎麼削的?是不是這樣,這樣?對,就是這樣,一塊一塊地、一層一層地削。
委座說的是,中國地域遼闊,比我們德國大多了。
共産黨就是利用這一點同你們打遊擊戰,運動戰。
運動戰可以用運動戰來對付,拿破侖和蘇沃洛夫樂于此道;但也可以不用運動戰來對付,或者說不能用運動戰來對付,如果是以強大的軍隊對付弱小狡猾之敵的話。
沒有必要跟他東奔西跑嘛。
對付狡猾之敵,巧辦法是笨的,笨辦法才是巧的。
嘿,我又想起你們中國的一句話:關門打狗。
把門關得緊緊的,你想撞開也撞不開,爾後一棒一棒地打,豈不穩妥?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第一是築堡,第二是築堡,第三還是築堡!圍剿圍剿,你圍都圍不住他,怎麼剿?” 于是,第五次“圍剿”一開始,“圍剿”的各路大軍,先築堡,再打仗;打了仗,再築堡。
“堡壘推進”半年,果然奏效。
“共匪”的根據地一天天在縮小,力量在一天天的削弱。
待到1934年的下半年,蔣介石發現,堡壘推進的辦法,穩妥有餘,速度不夠,“照現在的速度公算起來,豈不得好幾年才能把這塊蘿蔔削了?”蔣介石終究是蔣介石,他的實際作戰經驗并不比馮·賽克特差。
北伐軍總司令,腦子裡還一直有着那個時期的“長驅直入”,那是多麼痛快呀!他再次約見馮·賽克特:“馮将軍,我曾經說過的,中國地盤大,大小城市多,大包圍,大圈子,大蘿蔔,削起來太慢呐。
我也想起我們中國的一句俗話:夜長夢多。
現在日本人又不大體諒我們的難處。
請問是不是考慮一下推進速度?”馮·賽克特樂了,花白胡須抖了起來,說:“委座的意思是不是要把穿插分割加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