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節 《紅樓夢》續作與原作的落差(1)
關燈
小
中
大
一、變了主題,與書名旨義不符
《紅樓夢》是一部描繪風月繁華的官僚貴族大家庭到頭來恰似一場幻夢般破滅的長篇小說。
這裡可以把我們稱之為“主題”而脂硯齋叫做“一部之總綱”的那“四句”話,再引用一次: 那紅塵中有卻有些樂事,但不能永遠依恃;況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個字緊相連屬;瞬息間則又樂極悲生,人非物換;究竟是到頭一夢,萬境歸空。
(第一回) 所以,在警幻仙子說到有“新填《紅樓夢》仙曲十二支”時,脂硯齋批道:“點題。
蓋作者自雲所曆不過紅樓一夢耳。
”又另有批說:“紅樓,夢也。
”“紅夢”是富貴生活的象征,則書名《紅樓夢》其實也就是“繁華成空”的意思。
所以,故事的結局是“家亡人散各奔騰”,是“樹倒猢狲散”,是“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
可是這一主題或總綱,在續書中被改變了。
賈府雖也漸漸“式微”,卻又能“沐皇恩”、“複世職”,還預期未來說:“現今榮、甯兩府,善者修緣,惡者悔禍,将來蘭桂齊芳,家道複初,也是自然的道理。
”(第一二○回)這就根本說不上是“到頭一夢,萬境歸空”了。
倒是寶、黛、钗的戀愛婚姻,有點像一場夢幻。
所以如果全書依照續作者的思路,小說隻能叫《良緣夢》之類書名才合适。
畢竟大家庭的榮枯,與戀愛婚姻的成敗并非一回事,其間也沒有必然的聯系。
說到這裡,我想起當年拍成電影,由徐玉蘭、王文娟主演的越劇《紅樓夢》,它就是部典型的《良緣夢》。
當時反響強烈,至今餘音不絕。
這首先得歸功于編劇,他在原著和續作兩種不同思路中,敢于隻取其中一種而舍棄另一種,他按照續書中寫寶、黛、钗的封建婚姻悲劇為主的發展線索去編寫,于是前八十回中,凡與這條線關系不大的人物、情節,都一概舍棄,諸如甄士隐和香菱的故事,包括賈雨村、秦可卿之死與大出殡、元春省親與修建大觀園、劉姥姥進榮國府及遊園、衆姊妹結社賦詩,二尤姊妹的悲劇、探春的興利除弊、抄檢大觀園、晴雯之死、迎春受包辦婚姻之害等等,都一律砍掉,也不管它在雪芹原來構思中有多麼重要。
在處理钗、黛間的關系上,也揚黛抑钗,暗示彼此是“情敵”,絕不提她們經過一段含酸的你譏我諷後,互相以誠相待,傾吐内心真實的想法,以釋往日的疑慮與誤會,從而結成了“金蘭”友誼的情節,如《蘅蕪君蘭言解疑癖》(第四十二回)或者《金蘭契互剖金蘭語》(第四十五回)等章回,為的就是與表現钗欲取黛而代之的思路一緻。
越劇就其本身而言是成功的,但也不過在《孔雀東南飛》、《梁祝》、《西廂記》、《牡丹亭》等作品外,又增加了一個寫封建戀愛婚姻的故事;若就雪芹原作的構思而言,則應該說是一種頗為徹底的篡改。
但這樣的篡改,責任不在編劇而在續書。
既然最終要寫成戀愛婚姻悲劇,還要前面那許多與此無關的人物情節何用?前幾年南方又新編越劇《紅樓夢》,想在前面增加那些被舊編越劇删去的部分,諸如元妃省親之類,以為能夠豐富内涵,接近原著,其實隻能增加枝蔓,成了累贅。
我一聽到消息,就斷言吃力不讨好,非失敗不可。
果然,新編的不及舊編遠矣。
周雷、劉耕路等編劇,王扶林導演的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也是隻想保存一種思路,與越劇相反,他們選擇了盡量尋找雪芹原作構思之路。
這樣,占了三十集的前八十回情節,盡管改編的藝術功力不高,也還是讓許多未認真讀過原著的人以一個全新的印象,反映甚好。
最後六集是八十回後的情節,他們探索着一條崎岖難行之路:根據某些紅學家的一些探佚看法來編,這當然很難讨好,不被普遍認可,還招緻非議,卻也普及了一點紅學常識:原來《紅樓夢》後四十回非雪芹所作,它本來還有另一種與我們能讀到的很不一樣的悲劇結局。
總之,續書讓黛玉死去、寶玉出
這裡可以把我們稱之為“主題”而脂硯齋叫做“一部之總綱”的那“四句”話,再引用一次: 那紅塵中有卻有些樂事,但不能永遠依恃;況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個字緊相連屬;瞬息間則又樂極悲生,人非物換;究竟是到頭一夢,萬境歸空。
(第一回) 所以,在警幻仙子說到有“新填《紅樓夢》仙曲十二支”時,脂硯齋批道:“點題。
蓋作者自雲所曆不過紅樓一夢耳。
”又另有批說:“紅樓,夢也。
”“紅夢”是富貴生活的象征,則書名《紅樓夢》其實也就是“繁華成空”的意思。
所以,故事的結局是“家亡人散各奔騰”,是“樹倒猢狲散”,是“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
可是這一主題或總綱,在續書中被改變了。
賈府雖也漸漸“式微”,卻又能“沐皇恩”、“複世職”,還預期未來說:“現今榮、甯兩府,善者修緣,惡者悔禍,将來蘭桂齊芳,家道複初,也是自然的道理。
”(第一二○回)這就根本說不上是“到頭一夢,萬境歸空”了。
倒是寶、黛、钗的戀愛婚姻,有點像一場夢幻。
所以如果全書依照續作者的思路,小說隻能叫《良緣夢》之類書名才合适。
畢竟大家庭的榮枯,與戀愛婚姻的成敗并非一回事,其間也沒有必然的聯系。
說到這裡,我想起當年拍成電影,由徐玉蘭、王文娟主演的越劇《紅樓夢》,它就是部典型的《良緣夢》。
當時反響強烈,至今餘音不絕。
這首先得歸功于編劇,他在原著和續作兩種不同思路中,敢于隻取其中一種而舍棄另一種,他按照續書中寫寶、黛、钗的封建婚姻悲劇為主的發展線索去編寫,于是前八十回中,凡與這條線關系不大的人物、情節,都一概舍棄,諸如甄士隐和香菱的故事,包括賈雨村、秦可卿之死與大出殡、元春省親與修建大觀園、劉姥姥進榮國府及遊園、衆姊妹結社賦詩,二尤姊妹的悲劇、探春的興利除弊、抄檢大觀園、晴雯之死、迎春受包辦婚姻之害等等,都一律砍掉,也不管它在雪芹原來構思中有多麼重要。
在處理钗、黛間的關系上,也揚黛抑钗,暗示彼此是“情敵”,絕不提她們經過一段含酸的你譏我諷後,互相以誠相待,傾吐内心真實的想法,以釋往日的疑慮與誤會,從而結成了“金蘭”友誼的情節,如《蘅蕪君蘭言解疑癖》(第四十二回)或者《金蘭契互剖金蘭語》(第四十五回)等章回,為的就是與表現钗欲取黛而代之的思路一緻。
越劇就其本身而言是成功的,但也不過在《孔雀東南飛》、《梁祝》、《西廂記》、《牡丹亭》等作品外,又增加了一個寫封建戀愛婚姻的故事;若就雪芹原作的構思而言,則應該說是一種頗為徹底的篡改。
但這樣的篡改,責任不在編劇而在續書。
既然最終要寫成戀愛婚姻悲劇,還要前面那許多與此無關的人物情節何用?前幾年南方又新編越劇《紅樓夢》,想在前面增加那些被舊編越劇删去的部分,諸如元妃省親之類,以為能夠豐富内涵,接近原著,其實隻能增加枝蔓,成了累贅。
我一聽到消息,就斷言吃力不讨好,非失敗不可。
果然,新編的不及舊編遠矣。
周雷、劉耕路等編劇,王扶林導演的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也是隻想保存一種思路,與越劇相反,他們選擇了盡量尋找雪芹原作構思之路。
這樣,占了三十集的前八十回情節,盡管改編的藝術功力不高,也還是讓許多未認真讀過原著的人以一個全新的印象,反映甚好。
最後六集是八十回後的情節,他們探索着一條崎岖難行之路:根據某些紅學家的一些探佚看法來編,這當然很難讨好,不被普遍認可,還招緻非議,卻也普及了一點紅學常識:原來《紅樓夢》後四十回非雪芹所作,它本來還有另一種與我們能讀到的很不一樣的悲劇結局。
總之,續書讓黛玉死去、寶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