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節脂評問題(1)

關燈
抱着女兒的甄士隐念了四句言詞,後兩句說:“好防佳節元宵後,便是煙消火滅時。

    ”在前一句旁甲戌夾批曰:“前後一樣,不直雲‘前’而雲‘後’,是諱知者。

    ”此批不細心探索和作一點考證就不易看懂。

    衆所周知,甄士隐故事不但是賈府和寶玉故事的縮影,在某種意義上,又是作者家世遭際的藝術象征。

    那麼,“煙消火滅”也就不僅是指葫蘆廟的火燒毀了甄家,或後來賈府事敗,應該也與現實中的曹家獲罪被抄家有着某種關系。

    脂評特指出“前後一樣”,難道說現實中的事情是發生在元宵之前?是的,正是如此。

    讓我引幾句孫遜兄的話:“原來曹家被抄,是在雍正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由皇上親谕著江南總督範時繹去查封的,如果把文書行程計算在内,其實際被抄時間正是在元宵前夕。

    脂硯是個‘知者’,這一點當然諱不了他。

    而小說故意在此‘不直雲前而雲後’,正是一種‘諱知者’,亦即‘将真事隐去’的手法。

    ”(《紅樓夢脂評初探》8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這隻能是當今的研究成果,因為我們已知道曹家敗落的大概,又能随意地查閱已出版的有關的清廷檔案,而在清代,别說嘉慶、道光年間人無從知曉,即便是作者同時人,若非關系特别密切的家屬親友,又有誰能弄清曹家幾十年前發生變故的确切時間?所以,光憑這一條就能确定脂評是真的,而絕不可能是僞造的。

     例二:著名史學家、學者顧颉剛從《江南通志》中查出曆任江甯織造的職官及時間,他列表與康熙六次南巡時間、駐驿地點兩相對照,考出六次南巡有五次以織造署為行宮,其中曹寅當了四次接駕的差。

    他把這一考證結果告訴了胡适,被後者寫入了論文。

    這又是與曹家無關的外界人不大弄得清楚的問題,更非一個多世紀之後的哪一個存心作僞牟利的書商、評點家所能想得出來的。

    事實上也從沒有《紅樓夢》評點者提到過什麼“南巡”或“接駕”的事,更不必說幾次了。

    但脂評所作的暗示,卻又處處與近人考出的史實合榫。

    甲戌第十六回總批:“借省親寫南巡,出脫心中多少憶昔感今!”當趙嬷嬷說到“咱們賈府……隻預備接駕一次”時,庚辰夾批:“又要瞞人。

    ”說到“還有如今現在江南的甄家,嗳喲喲,好勢派,獨他家接駕四次”,甲戌夾批:“甄家正是大關鍵、大節目,勿作泛泛口頭語看。

    ”庚辰夾批于“接駕四次”旁曰:“點正題正文。

    ”說到“‘罪過’‘可惜’四個字,竟顧不得了”,庚辰夾批:“真有是事,經過見過。

    ”作假之人,何來這麼大的本領? 例三:談省親一段中還有一條周汝昌先生認為錯了位置、該指趙嬷嬷的脂評說:“文忠公之嬷。

    ”乾隆時,谥文忠的是傅恒,評語意謂趙嬷嬷的說話全是傅恒乳母的聲口。

    傅恒與曹家有姻親關系,與雪芹飲談交往的明琳為其侄輩,而明琳又是後來《棗窗閑筆》作者裕瑞的母舅。

    這些關系是近幾十年由周先生窮考力索所得(《紅樓夢新證》105—109頁),在此之前的作僞者,又豈能憑空想象出一個“文忠公之嬷”來?例四:小說中寫到“樹倒猢狲散”的話,前八十回中僅有一次,即第十三回秦氏托夢鳳姐所說的“若應了那句‘樹倒猢狲散’的俗語”,但脂評在前二十幾回中,提到它竟有四次之多。

    如第五回中仙姬唱《飛鳥各投林》一曲,對起頭兩句“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蒙府本有批曰:“二句總甯榮。

    與‘樹倒猢狲散’作反照。

    ”至末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則甲戌本批曰:“與‘樹倒猢狲散’反照。

    ”第二十二回賈母作謎語“猴子身輕站樹梢”,庚辰本批曰:“所謂‘樹倒猢狲散’是也。

    ”從這些脂評看,很像八十回後的佚稿中有以這句俗語作回目的一回,寫的當是“賈府事敗,子孫流散”事。

    但脂評之所以再三提及這句話,主要還是因為它勾起了往事的回想。

    如庚辰本批秦氏之言曰:“‘樹倒猢狲散’之語,今猶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哀哉傷哉,甯不痛殺!”原來那是曹家事敗前家裡的人常談的一句不祥的口頭禅。

    施《隋村先生遺集》卷六《病中雜賦》詩:“廿年樹倒西堂閉。

    ”自注雲:“曹楝亭公(寅)時拈佛語,對坐客雲:‘樹倒猢狲散。

    ’今憶斯言,車輪腹轉。

    ”與脂評不謀而合。

    從脂評屈指計年及哀歎的習慣用語看,系畸笏叟所加無疑。

    畸笏壬午年(1762)署名批書之評語特多,此評倘亦在其内,上推三十五年,恰好是曹獲罪、曹家被抄沒,“樹倒猢狲散”的1728年。

    這又豈是作僞者“信筆塗鴉”“亂加評點”所能言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