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節 《紅樓夢》續作與原作的落差(2)
關燈
小
中
大
陣”三字,其實是一眼可以看穿的。
寶玉“談禅”我後面還将提到,這裡不多說了。
雪芹曾寫賈政命寶玉、賈環、賈蘭三人各作一首《詞》,評其優劣。
續書亦效仿此情節,讓這三個人來作賞海棠花妖詩,由賈母來評說。
續書寫寶钗婚後,賈母又給她辦生日酒宴,而且還模仿從前《金鴛鴦三宣牙牌令》情節,在席上行起酒令來。
隻是把三張牙牌改為四個骰子,可惜的是沒有把行令的人也改換一下,依舊是鴛鴦。
說的是“商山四皓(骰子名)、臨老入花叢(曲牌名)、将謂偷閑學少年(《千家詩》句)”等等,應該是描寫賈府敗落的時候,偏又行酒令、擲骰子。
情節松散遊離,十分無聊,所引曲牌、詩句,略無深意,隻是賣弄賭博知識罷了。
這還不夠,以後又讓邢大舅王仁、賈環、賈薔等在賈府外房也喝酒行令。
但續書作者對那些典賣家當、宿娼濫賭、聚黨狂飲的敗家子生活不熟悉,無從想象描摹他們酒席間的情景,所以隻好“假斯文”地引些唐詩、古文來搪塞。
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的情節也被仿制了。
續書讓寶玉魂魄出竅,重遊了一次。
可是為能宣揚“福善禍淫”思想,将匾額、對聯都改了,“太虛幻境”成了“真如福地”,那副最有名的對聯現在被改成: 假去真來真勝假,無原有是有非無。
原本“真”與“假”、“有”與“無”是對立的統一,現在卻将它截然分開,用“真勝假”“有非無”之類的廢話來替代曹雪芹深刻的辯證思想。
小說以“甄士隐”“賈雨村”二人開頭,有“真事隐去,假語存焉”寓意在,續作者卻不從這方面想,他離不了八股文“起承轉合”章法的思路,定要讓首尾相“合”,所以必讓二人最後重新登場,因而有《甄士隐詳說太虛情,賈雨村歸結紅樓夢》一回,貌似前呼後應,實則大背原意。
六、裝神弄鬼,加重了迷信成分 曹雪芹雖然不可能是個徹底唯物主義者,但也不迷信鬼神。
他有宿命觀念,這與他所處的時代社會環境、家庭變遷及個人遭遇等都有關系。
所以,小說中時時流露出深刻的悲觀主義思想情緒。
這一點,在寶玉夢遊“太虛幻境”,翻看“金陵十二钗”冊子和聽仙姬唱《紅樓夢十二曲》的情節上表現得最為明顯(雖然這樣寫還有别的目的和藝術表現上的考慮)。
小說剛開頭,但其中的人物與大家庭的未來,誠如魯迅所說:“則早在冊子裡一一注定,末路不過是一個歸結:是問題的結束,不是問題的開頭。
讀者即小有不安,也終于奈何不得。
”(《墳·論睜了眼睛看》)但這隻是一種局限,而局限是任何人都避免不了的。
被遺棄的補天石的經曆、癞僧跛道二仙的法術、寶黛前身——神瑛與绛珠的孽緣、警幻的浪漫主義手法,大概不會有人将它們與宣揚封建迷信觀念聯系在一起。
秦可卿離世時靈魂托夢給鳳姐,向她交代賈府後事,八月十五開夜宴時祠堂邊牆下有人發出長歎之聲,這又是為了情節發展的特殊需要而作的安排,且在藝術表現上寫得極有分寸,可以就其真實性作出各種不同的解說,也不能簡單化地與迷信鬼神相提并論。
明明白白地寫到鬼的,隻有秦鐘之死。
因為這一段各種版本的文字差異較大,我想把自己的《紅樓夢》校注本(浙江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中的有關文字全引出來,書中說: 那秦鐘早已魂魄離身,隻剩得一口悠悠餘氣在胸,正見許多鬼判持牌提索來捉他。
那秦鐘魂魄哪裡就肯去,又記念着家中無人掌管家務,又記挂着父親還有留積下的三四千兩銀子,又記挂着智能尚無下落,因此百般求告鬼判。
無奈這些鬼判都不肯徇私,反叱咤秦鐘道:“虧你還是讀過書的人,豈不知俗語說的:‘閻王叫你三更死,誰敢留人到五更!’我們陰間上下都是鐵面無私的,不比你們陽間瞻情顧意,有許多的關礙處。
”
寶玉“談禅”我後面還将提到,這裡不多說了。
雪芹曾寫賈政命寶玉、賈環、賈蘭三人各作一首《詞》,評其優劣。
續書亦效仿此情節,讓這三個人來作賞海棠花妖詩,由賈母來評說。
續書寫寶钗婚後,賈母又給她辦生日酒宴,而且還模仿從前《金鴛鴦三宣牙牌令》情節,在席上行起酒令來。
隻是把三張牙牌改為四個骰子,可惜的是沒有把行令的人也改換一下,依舊是鴛鴦。
說的是“商山四皓(骰子名)、臨老入花叢(曲牌名)、将謂偷閑學少年(《千家詩》句)”等等,應該是描寫賈府敗落的時候,偏又行酒令、擲骰子。
情節松散遊離,十分無聊,所引曲牌、詩句,略無深意,隻是賣弄賭博知識罷了。
這還不夠,以後又讓邢大舅王仁、賈環、賈薔等在賈府外房也喝酒行令。
但續書作者對那些典賣家當、宿娼濫賭、聚黨狂飲的敗家子生活不熟悉,無從想象描摹他們酒席間的情景,所以隻好“假斯文”地引些唐詩、古文來搪塞。
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的情節也被仿制了。
續書讓寶玉魂魄出竅,重遊了一次。
可是為能宣揚“福善禍淫”思想,将匾額、對聯都改了,“太虛幻境”成了“真如福地”,那副最有名的對聯現在被改成: 假去真來真勝假,無原有是有非無。
原本“真”與“假”、“有”與“無”是對立的統一,現在卻将它截然分開,用“真勝假”“有非無”之類的廢話來替代曹雪芹深刻的辯證思想。
小說以“甄士隐”“賈雨村”二人開頭,有“真事隐去,假語存焉”寓意在,續作者卻不從這方面想,他離不了八股文“起承轉合”章法的思路,定要讓首尾相“合”,所以必讓二人最後重新登場,因而有《甄士隐詳說太虛情,賈雨村歸結紅樓夢》一回,貌似前呼後應,實則大背原意。
六、裝神弄鬼,加重了迷信成分 曹雪芹雖然不可能是個徹底唯物主義者,但也不迷信鬼神。
他有宿命觀念,這與他所處的時代社會環境、家庭變遷及個人遭遇等都有關系。
所以,小說中時時流露出深刻的悲觀主義思想情緒。
這一點,在寶玉夢遊“太虛幻境”,翻看“金陵十二钗”冊子和聽仙姬唱《紅樓夢十二曲》的情節上表現得最為明顯(雖然這樣寫還有别的目的和藝術表現上的考慮)。
小說剛開頭,但其中的人物與大家庭的未來,誠如魯迅所說:“則早在冊子裡一一注定,末路不過是一個歸結:是問題的結束,不是問題的開頭。
讀者即小有不安,也終于奈何不得。
”(《墳·論睜了眼睛看》)但這隻是一種局限,而局限是任何人都避免不了的。
被遺棄的補天石的經曆、癞僧跛道二仙的法術、寶黛前身——神瑛與绛珠的孽緣、警幻的浪漫主義手法,大概不會有人将它們與宣揚封建迷信觀念聯系在一起。
秦可卿離世時靈魂托夢給鳳姐,向她交代賈府後事,八月十五開夜宴時祠堂邊牆下有人發出長歎之聲,這又是為了情節發展的特殊需要而作的安排,且在藝術表現上寫得極有分寸,可以就其真實性作出各種不同的解說,也不能簡單化地與迷信鬼神相提并論。
明明白白地寫到鬼的,隻有秦鐘之死。
因為這一段各種版本的文字差異較大,我想把自己的《紅樓夢》校注本(浙江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中的有關文字全引出來,書中說: 那秦鐘早已魂魄離身,隻剩得一口悠悠餘氣在胸,正見許多鬼判持牌提索來捉他。
那秦鐘魂魄哪裡就肯去,又記念着家中無人掌管家務,又記挂着父親還有留積下的三四千兩銀子,又記挂着智能尚無下落,因此百般求告鬼判。
無奈這些鬼判都不肯徇私,反叱咤秦鐘道:“虧你還是讀過書的人,豈不知俗語說的:‘閻王叫你三更死,誰敢留人到五更!’我們陰間上下都是鐵面無私的,不比你們陽間瞻情顧意,有許多的關礙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