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節 為何虛拟石頭作書(2)
關燈
小
中
大
二、石頭幻形入世擔當“随行記者”
石頭變成美玉被“夾帶”到世上來後,雖則被挂在賈寶玉的脖子上,卻并不同于薛寶钗的金鎖或史湘雲的金麒麟。
它是“通靈”的,能看,能聽,能思想的。
它在十分留心地觀察着周圍發生的一切,包括據有它的主人賈寶玉。
石頭的初衷也許隻是來享受享受人間的富貴樂事,但作者曹雪芹給它安排的任務,卻是要它當一名“随行記者”,以便将來把它觀察到體驗到的一切都寫下來,撰成《石頭記》。
在早期脂本中,有不少表明石頭在整個故事發展中總是執行着自己任務的文字,多半都是石頭以自謙态度自稱“蠢物”所作的說明。
因為後人不甚了解作者的意圖,有一些文字就被當作是誤植入正文的脂評文字而剔除了;有一些則幹脆被認為是作者自己多餘的說明,也将它删去了。
現在舉幾個例子: ①你道這一家姓甚名誰,又與榮府有甚瓜葛?諸公若嫌瑣碎粗鄙呢,則快擲下此書,另覓好書去醒目,若謂聊可破悶時,待蠢物(脂評:“妙謙,是石頭口角。
”)逐細言來。
(甲戌本第六回) ②鳳姐因怕通靈玉失落,便等寶玉睡下,命人拿來,塞在自己枕邊。
寶玉不知與秦鐘算何賬目,未見真切,未曾記得,此系疑案,不敢纂創。
(脂評:“忽又作如此評斷,似自相矛盾,卻是最妙之文。
若不如此隐去,則又有何妙文可寫哉!……借石之未見真切,淡淡隐去,越覺得雲煙渺茫之中,無限丘壑在焉。
”)(甲戌本第十五回) ③說不盡這太平氣象,富貴風流。
此時回想當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涼寂寞,若不虧癞僧、跛道二人攜來到此,又安能得見這般世面!本欲作一篇《燈月賦》、《省親頌》以志今日之事,但又恐入了别書的俗套,按此時之景,即作一賦一贊,也不能形容得盡其妙,即不作賦贊,其豪華富麗,觀者亦可想而知矣。
所以倒是省了這工夫紙墨,且說正經的為是。
(脂評:“自‘此時’以下,皆石頭之語,真是千奇百怪之文。
”)(庚辰本第十七至十八回) ④豈無一名手題撰,竟用小兒一戲之辭苟且搪塞。
……諸公不知,待蠢物(脂評:“石兄自謙,妙!可代答雲:‘豈敢!’”)将原委說明,大家方知。
(同上) 當然,還不止這幾處,但也不算太多。
這些話使我們看到石頭确實像通常第一人稱小說中的“我”一樣,時時向讀者表明,它是事件的經曆者,一切都系“親見親聞”、“追蹤蹑迹”所得,它“不過實錄其事”,并非“假拟妄稱”,任意編造。
這些表白是不可少的。
否則,讀者就可能更弄不清作者為什麼要虛構一塊石頭通過僧道之助,讓入世的神瑛侍者夾帶着它來到這“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了;也可能更想不到這塊由石頭變成的美玉,在賈寶玉脖子上,就像現代人利用高科技,為獲得情報而特制的,能夠用僞裝形式安置在人或動物身上的一架微型的自動攝像機。
當然,為這樣的目的而作的表白也不必多,它畢竟隻是一些“閑話”,隻要能讓人們記得石頭是了解這些事情的就行了。
我把石頭比作“随行記者”或“自動攝像機”,主要是就其目的任務而言的。
若說到石頭的本領,那可要大得多了。
記者要受活動範圍的限制,攝像機總要讓拍攝對象對着鏡頭,但石頭不必,隻要是它見過的人(其實就是賈寶玉見過的人,因為石頭始終挂在脖子上),他們的一切事情,石頭都能知道,哪怕是心裡想的、夢中見的或者暗地裡背着人做的。
因為它是“通靈”的,在獲得信息方面有特異功能。
這就像《聊齋》裡的狐狸精,你才一動念頭,它就知道了。
因此,連賈寶玉并不在場或不可能知道的隐私,都能寫出來。
第四十六回,鴛鴦抗婚,她在園子裡與平兒、襲人三人私下說話,寶玉突然出現,讓她們都吓了一跳。
有脂評說: 通部情案,皆必從石兄挂号。
然各有各稿,穿插神妙。
批語當然是說“通部”小說中,那些非關寶玉的“情案”,也總“穿插”着寶玉出場。
有趣的是批語不說“皆必從寶玉挂号”,而代之以“石兄”,這是否在提醒讀者注意寶玉脖子上的那塊要寫書的石頭?石頭固可寫寶玉不在場的事,但讓讀者加深在各種“情景”中石頭都在場的印象,也是必要的,就像前面提到書中屢屢讓石頭插話,以表明它是經曆者和撰寫者一樣。
當然,石頭也不是萬能的。
賈寶玉從來沒有接觸過、不知道的人,石頭自然也無從了解和記述有關該人的事了。
所以在石頭沒有離開寶玉前,故事主要在榮國府、大觀園範圍内展開。
甄士隐是寶玉未接觸過的人,就連士隐之女英蓮(香菱),因被拐賣時太幼小,也完全記不得了。
小說卻以他的故事開頭,這是否欠考慮呢?我想,大家一定記得甄士隐在午夢中曾問癞僧何為“蠢物”的那段話: 那僧道:“若問此物,倒有一面之緣。
”說着,取出遞與士隐。
士隐接了看
它是“通靈”的,能看,能聽,能思想的。
它在十分留心地觀察着周圍發生的一切,包括據有它的主人賈寶玉。
石頭的初衷也許隻是來享受享受人間的富貴樂事,但作者曹雪芹給它安排的任務,卻是要它當一名“随行記者”,以便将來把它觀察到體驗到的一切都寫下來,撰成《石頭記》。
在早期脂本中,有不少表明石頭在整個故事發展中總是執行着自己任務的文字,多半都是石頭以自謙态度自稱“蠢物”所作的說明。
因為後人不甚了解作者的意圖,有一些文字就被當作是誤植入正文的脂評文字而剔除了;有一些則幹脆被認為是作者自己多餘的說明,也将它删去了。
現在舉幾個例子: ①你道這一家姓甚名誰,又與榮府有甚瓜葛?諸公若嫌瑣碎粗鄙呢,則快擲下此書,另覓好書去醒目,若謂聊可破悶時,待蠢物(脂評:“妙謙,是石頭口角。
”)逐細言來。
(甲戌本第六回) ②鳳姐因怕通靈玉失落,便等寶玉睡下,命人拿來,塞在自己枕邊。
寶玉不知與秦鐘算何賬目,未見真切,未曾記得,此系疑案,不敢纂創。
(脂評:“忽又作如此評斷,似自相矛盾,卻是最妙之文。
若不如此隐去,則又有何妙文可寫哉!……借石之未見真切,淡淡隐去,越覺得雲煙渺茫之中,無限丘壑在焉。
”)(甲戌本第十五回) ③說不盡這太平氣象,富貴風流。
此時回想當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涼寂寞,若不虧癞僧、跛道二人攜來到此,又安能得見這般世面!本欲作一篇《燈月賦》、《省親頌》以志今日之事,但又恐入了别書的俗套,按此時之景,即作一賦一贊,也不能形容得盡其妙,即不作賦贊,其豪華富麗,觀者亦可想而知矣。
所以倒是省了這工夫紙墨,且說正經的為是。
(脂評:“自‘此時’以下,皆石頭之語,真是千奇百怪之文。
”)(庚辰本第十七至十八回) ④豈無一名手題撰,竟用小兒一戲之辭苟且搪塞。
……諸公不知,待蠢物(脂評:“石兄自謙,妙!可代答雲:‘豈敢!’”)将原委說明,大家方知。
(同上) 當然,還不止這幾處,但也不算太多。
這些話使我們看到石頭确實像通常第一人稱小說中的“我”一樣,時時向讀者表明,它是事件的經曆者,一切都系“親見親聞”、“追蹤蹑迹”所得,它“不過實錄其事”,并非“假拟妄稱”,任意編造。
這些表白是不可少的。
否則,讀者就可能更弄不清作者為什麼要虛構一塊石頭通過僧道之助,讓入世的神瑛侍者夾帶着它來到這“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了;也可能更想不到這塊由石頭變成的美玉,在賈寶玉脖子上,就像現代人利用高科技,為獲得情報而特制的,能夠用僞裝形式安置在人或動物身上的一架微型的自動攝像機。
當然,為這樣的目的而作的表白也不必多,它畢竟隻是一些“閑話”,隻要能讓人們記得石頭是了解這些事情的就行了。
我把石頭比作“随行記者”或“自動攝像機”,主要是就其目的任務而言的。
若說到石頭的本領,那可要大得多了。
記者要受活動範圍的限制,攝像機總要讓拍攝對象對着鏡頭,但石頭不必,隻要是它見過的人(其實就是賈寶玉見過的人,因為石頭始終挂在脖子上),他們的一切事情,石頭都能知道,哪怕是心裡想的、夢中見的或者暗地裡背着人做的。
因為它是“通靈”的,在獲得信息方面有特異功能。
這就像《聊齋》裡的狐狸精,你才一動念頭,它就知道了。
因此,連賈寶玉并不在場或不可能知道的隐私,都能寫出來。
第四十六回,鴛鴦抗婚,她在園子裡與平兒、襲人三人私下說話,寶玉突然出現,讓她們都吓了一跳。
有脂評說: 通部情案,皆必從石兄挂号。
然各有各稿,穿插神妙。
批語當然是說“通部”小說中,那些非關寶玉的“情案”,也總“穿插”着寶玉出場。
有趣的是批語不說“皆必從寶玉挂号”,而代之以“石兄”,這是否在提醒讀者注意寶玉脖子上的那塊要寫書的石頭?石頭固可寫寶玉不在場的事,但讓讀者加深在各種“情景”中石頭都在場的印象,也是必要的,就像前面提到書中屢屢讓石頭插話,以表明它是經曆者和撰寫者一樣。
當然,石頭也不是萬能的。
賈寶玉從來沒有接觸過、不知道的人,石頭自然也無從了解和記述有關該人的事了。
所以在石頭沒有離開寶玉前,故事主要在榮國府、大觀園範圍内展開。
甄士隐是寶玉未接觸過的人,就連士隐之女英蓮(香菱),因被拐賣時太幼小,也完全記不得了。
小說卻以他的故事開頭,這是否欠考慮呢?我想,大家一定記得甄士隐在午夢中曾問癞僧何為“蠢物”的那段話: 那僧道:“若問此物,倒有一面之緣。
”說着,取出遞與士隐。
士隐接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