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節脂評問題(2)
關燈
小
中
大
例五:關于“西”字的問題。
現成的有陳慶浩先生文字可引,就不必費詞了: 脂批對“西”字特别敏感。
靖藏本第十三回秦可卿喪事,“另設一壇于西帆樓(蔡按:諸本已改作‘天香樓’)上”有眉批:“何必定用‘西’字?讀之令人酸鼻。
”第二回“就是後一帶花園子裡”句旁有夾批:“‘後’字何不直用‘西’字?”“恐先生堕淚,故不敢用‘西’字(蔡按:後一條為‘諸公’中的另一位所批,是對前批的回答。
因前者見‘西’字便‘酸鼻’‘堕淚’動感情,所以與他開個玩笑)。
”第三回寫榮國府花園,有批:“試思榮國府今在西,後之大觀園偏寫在東,何不畏難之若此。
”這些批語有的寫在己卯前,有的寫在己卯後。
下面兩條提及“西堂”之批,則是己卯後所寫:“大海飲酒,西堂産九合靈芝之日也。
批書至此,甯不悲乎!壬午重陽日。
”“誰曾經過,歎歎!西堂故事。
”按雪芹祖父曹寅愛用“西”字,織造署的花園稱“西園”,園中有“西池”、“西亭”。
北京和南京府中都有“西堂”的書齋,他自稱是“西堂掃花行者”,有人稱他為“西堂公”。
他在真州巡鹽禦史使院内有“西軒”。
他有詞集《西農》,他的詩集《荔軒集》又名《西軒集》。
“西”字是曹家繁華時代的象征,所以批書人見到“西”字甚多感慨。
(《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導論》111、112頁,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很顯然,批這些觸“西”生情的評語的,隻有曹家内部的人。
可是歐陽健的思路特别,他認為這是僞造者故意影射作者與曹寅的關系以蒙人。
他說:“其實,‘後一帶’是相對于‘前面’的大門而言,決無用‘西一帶’之理;飲酒行令乃極平常事,有何‘西堂故事’可言?”我們已說過,清代人對小說作者是誰,根本沒有認真研究的興趣。
至于說到曹雪芹而提及曹寅之名的,也隻是個别的學者文人,且有時連曹寅的字号及其與雪芹的關系都弄錯了。
所以,光用一個“西”字或提“西堂故事”是達不到蒙人的效果的。
因為讀者不知道那些事,不明其所雲何指,哪裡就會聯想到什麼“曹寅自稱西堂掃花行者”?以為可借此作假,全是今天已接受了半個多世紀以來紅學考證成果的人的頭腦裡生出來的念頭。
脂評說“‘後’字何不直用‘西’字”,并非真在說語句的用字,這一點我不知道歐陽健是真不懂還是裝作不懂,怎麼認真從語法角度上去反駁它說“決無用‘西一帶’之理”,難道這就能證明自己有理?飲酒行令,當然是“極平常的事”,但總有怎麼飲法和如何行令的具體情景,小說中寫的是用“大海飲酒”、行令時要說“悲”“愁”“喜”“樂”四字,要唱一個新鮮時樣曲子,還用古詩、成語“席上生風”等等,脂評以為它取材于“西堂故事”,故引起了他懷舊的感慨,加了批。
這究竟與事情本身是“極平常的”還是極奇特的又有什麼關系呢?因其平常而欲否定其真實性,豈非強詞奪理。
例六:皇帝見賈代善臨終遺本,動了顧恤之心,“遂額外賜了這政老爹一個主事之銜”。
甲戌本夾批:“嫡真實事,非妄擁也。
”要知這額外賜加主事之銜的真事,是要先費一番考證功夫的。
歐陽健也輕率地認為這是作僞者故意“影射作者與……曹(即小說中的賈政)的關系”以騙取讀者信任,然後他就闆起面孔來批判曰:“賈政即曹,更系牽強附會的不根之說。
”我們不禁想問:加此評是為了影射作者與曹的關系,你是怎樣才知道的?難道脂評說過賈政就是曹嗎?“牽強附會”、“不根之說”的指責怎麼可以憑空加在脂評頭上呢?必須指出,曹之名,在清代任何評紅文字中都沒有出現過,因為壓根兒不知其人;作僞者(如果真有的話)也無從知道,又怎麼能去影射呢?是因為賈政生了寶玉、曹生了雪芹嗎?雪芹之生父竟是曹還是曹?現在又出了一個曹《(說什麼是”金水生”故生“”),筆墨官司至今還在打,今人尚不确知,何況對作者家世幾近無知的清人。
曹是也領過織造主事之銜的,但那是繼領亡兄之銜,非承亡父之職,更不是額外賜加的。
脂評所指乃曹事(當然,用其事,不等于說曹就是賈政;曹死後隻留一遺腹子,而賈政則生有兒女五人,可見附會無疑,小說人物本多拼湊而成,如魯迅所言。
脂評也隻在細節上提供現實素材之來源,從未有某人影射某人之說)。
康熙五十二年正月初三曹折:“荷蒙萬歲曠典殊恩,特命管理江甯織造,繼承父職;又蒙天恩,加授主事職銜……”(《紅樓夢新證·史事稽年》529頁)可見脂評所說不妄。
此事連歐陽健都沒有弄對,即便作僞者有天大的本領能作,作了又給誰看? 任意曲解,纏夾不清 明明不是這個意思,歐陽健卻偏要說是這個意思。
這些地方,我不知如何與你辯論。
比如第十九回有一條脂評說,寶玉是“今古未有之一人耳”,要評出他是怎樣的人物來很難,隻有黛玉一人與之可對,
現成的有陳慶浩先生文字可引,就不必費詞了: 脂批對“西”字特别敏感。
靖藏本第十三回秦可卿喪事,“另設一壇于西帆樓(蔡按:諸本已改作‘天香樓’)上”有眉批:“何必定用‘西’字?讀之令人酸鼻。
”第二回“就是後一帶花園子裡”句旁有夾批:“‘後’字何不直用‘西’字?”“恐先生堕淚,故不敢用‘西’字(蔡按:後一條為‘諸公’中的另一位所批,是對前批的回答。
因前者見‘西’字便‘酸鼻’‘堕淚’動感情,所以與他開個玩笑)。
”第三回寫榮國府花園,有批:“試思榮國府今在西,後之大觀園偏寫在東,何不畏難之若此。
”這些批語有的寫在己卯前,有的寫在己卯後。
下面兩條提及“西堂”之批,則是己卯後所寫:“大海飲酒,西堂産九合靈芝之日也。
批書至此,甯不悲乎!壬午重陽日。
”“誰曾經過,歎歎!西堂故事。
”按雪芹祖父曹寅愛用“西”字,織造署的花園稱“西園”,園中有“西池”、“西亭”。
北京和南京府中都有“西堂”的書齋,他自稱是“西堂掃花行者”,有人稱他為“西堂公”。
他在真州巡鹽禦史使院内有“西軒”。
他有詞集《西農》,他的詩集《荔軒集》又名《西軒集》。
“西”字是曹家繁華時代的象征,所以批書人見到“西”字甚多感慨。
(《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導論》111、112頁,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很顯然,批這些觸“西”生情的評語的,隻有曹家内部的人。
可是歐陽健的思路特别,他認為這是僞造者故意影射作者與曹寅的關系以蒙人。
他說:“其實,‘後一帶’是相對于‘前面’的大門而言,決無用‘西一帶’之理;飲酒行令乃極平常事,有何‘西堂故事’可言?”我們已說過,清代人對小說作者是誰,根本沒有認真研究的興趣。
至于說到曹雪芹而提及曹寅之名的,也隻是個别的學者文人,且有時連曹寅的字号及其與雪芹的關系都弄錯了。
所以,光用一個“西”字或提“西堂故事”是達不到蒙人的效果的。
因為讀者不知道那些事,不明其所雲何指,哪裡就會聯想到什麼“曹寅自稱西堂掃花行者”?以為可借此作假,全是今天已接受了半個多世紀以來紅學考證成果的人的頭腦裡生出來的念頭。
脂評說“‘後’字何不直用‘西’字”,并非真在說語句的用字,這一點我不知道歐陽健是真不懂還是裝作不懂,怎麼認真從語法角度上去反駁它說“決無用‘西一帶’之理”,難道這就能證明自己有理?飲酒行令,當然是“極平常的事”,但總有怎麼飲法和如何行令的具體情景,小說中寫的是用“大海飲酒”、行令時要說“悲”“愁”“喜”“樂”四字,要唱一個新鮮時樣曲子,還用古詩、成語“席上生風”等等,脂評以為它取材于“西堂故事”,故引起了他懷舊的感慨,加了批。
這究竟與事情本身是“極平常的”還是極奇特的又有什麼關系呢?因其平常而欲否定其真實性,豈非強詞奪理。
例六:皇帝見賈代善臨終遺本,動了顧恤之心,“遂額外賜了這政老爹一個主事之銜”。
甲戌本夾批:“嫡真實事,非妄擁也。
”要知這額外賜加主事之銜的真事,是要先費一番考證功夫的。
歐陽健也輕率地認為這是作僞者故意“影射作者與……曹(即小說中的賈政)的關系”以騙取讀者信任,然後他就闆起面孔來批判曰:“賈政即曹,更系牽強附會的不根之說。
”我們不禁想問:加此評是為了影射作者與曹的關系,你是怎樣才知道的?難道脂評說過賈政就是曹嗎?“牽強附會”、“不根之說”的指責怎麼可以憑空加在脂評頭上呢?必須指出,曹之名,在清代任何評紅文字中都沒有出現過,因為壓根兒不知其人;作僞者(如果真有的話)也無從知道,又怎麼能去影射呢?是因為賈政生了寶玉、曹生了雪芹嗎?雪芹之生父竟是曹還是曹?現在又出了一個曹《(說什麼是”金水生”故生“”),筆墨官司至今還在打,今人尚不确知,何況對作者家世幾近無知的清人。
曹是也領過織造主事之銜的,但那是繼領亡兄之銜,非承亡父之職,更不是額外賜加的。
脂評所指乃曹事(當然,用其事,不等于說曹就是賈政;曹死後隻留一遺腹子,而賈政則生有兒女五人,可見附會無疑,小說人物本多拼湊而成,如魯迅所言。
脂評也隻在細節上提供現實素材之來源,從未有某人影射某人之說)。
康熙五十二年正月初三曹折:“荷蒙萬歲曠典殊恩,特命管理江甯織造,繼承父職;又蒙天恩,加授主事職銜……”(《紅樓夢新證·史事稽年》529頁)可見脂評所說不妄。
此事連歐陽健都沒有弄對,即便作僞者有天大的本領能作,作了又給誰看? 任意曲解,纏夾不清 明明不是這個意思,歐陽健卻偏要說是這個意思。
這些地方,我不知如何與你辯論。
比如第十九回有一條脂評說,寶玉是“今古未有之一人耳”,要評出他是怎樣的人物來很難,隻有黛玉一人與之可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