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節 “冷月葬花魂”(1)
關燈
小
中
大
看了題目,也許有讀者會懷疑:别是搞錯了吧,哪兒來的“冷月葬花魂”?我們隻知道“冷月葬詩魂”。
那是《紅樓夢》裡“中秋夜大觀園即景聯句”中林黛玉的警句。
當時湘雲出一句“寒塘渡鶴影”,黛玉又叫好,又跺腳,幾乎為之“擱筆”,幸好想出這一句來,才将對方壓倒。
怎麼“葬詩魂”現在變成“葬花魂”了呢? 說也難怪,長期以來,流行的各種排印本《紅樓夢》,采用的都是比較後出的程(偉元)高(鹗)系統的本子。
程本上這一句就是作“冷月葬詩魂”的,大家對它都已熟知,加之,意境也不錯,比之于唐代詩僧可止(860~934)哭賈島的詩“冢欄寒月色,人哭苦吟魂”,或者周密的“惱亂詩魂”來,也似乎更新奇一些,于是不再覺得有什麼問題,反而以為“冷月葬花魂”未必更佳,倒懷疑它真是出于曹雪芹的手筆。
然而,事實終究是事實,曹雪芹原著文字恰恰不是“葬詩魂”,而是“葬花魂”。
至于一字之差,詩句會有高下之分的問題,那是不應該脫離開人物的命運特點和情節的前後照應,而孤立地隻就詩句本身來衡量的。
何以見得“葬花魂”是曹雪芹原著的文字呢? 一、幾個早期抄本的異同情況,不僅說明了曹雪芹原著文字是“葬花魂”,而且也留下了從“葬花魂”到“葬詩魂”是如何改變過來的痕迹。
現存尚留有這一回(第七十六回)書的脂評系統本子有庚辰本、王府本,有正本、戚甯本、夢稿本和夢覺本六種。
其中府、正、甯、稿四種本子均作“葬花魂”,覺本作“葬詩魂”;庚辰本與諸本都不同作“葬死魂”,另筆點去“死”字,旁加“詩”字。
從各抄本之間的聯系來看,庚辰本的祖本(現存的是過錄本)也應是“葬花魂”。
因為從大量内證表明,府、正、甯三本的共同祖本是根據庚辰本傳抄整理而成的。
現在,這三個本子無一例外都作“葬花魂”,可見庚辰本原文也必然是“葬花魂”。
“死”隻不過是“花”的形訛。
行書“花”字與“死”字很像,而前面又是“葬”字,更易混淆,抄書人不察詩意而看錯,這是十分自然的。
“葬死魂”當然不通,抄本的某一位收藏者在未校核其他本子的情況下,揣測其為音近緻誤,便提筆改成了“詩”字。
夢覺本比較晚出,從種種迹象看,這個本子的底本也是庚辰本,但對庚辰本作過較大的删改,它選取了“葬詩魂”。
後來的程本,又是根據覺本整理的,所以沿襲了這一改筆。
由于程本是排字印本,流傳遠比抄本為廣,故“葬詩魂”遂為更多的讀者所接受了。
二、從對句看,也是“花魂”比“詩魂”更合當時的具體環境。
聯句,這種作詩的方法,常常是詩人們較量才華的一種方式,所謂“試試咱們誰強誰弱”。
因此,用“花魂”對“鶴影”的工對,要比用“詩魂”對“鶴影”的寬對更符合情理。
詩,當然未必是工對比寬對好,古今詩史上有不少名作名句,都不是工對的。
林黛玉論詩,也主張“不以詞害意”,“有好句子,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
不過,這裡情況有些特殊,排律與八句的律詩寫法稍有差别,它的對仗要求更加規矩、工嚴,而五言尤甚。
何況,又是彼此較量“誰強誰弱”的聯句。
這首詩其餘各聯對仗,皆屬工對或較工的,惟獨這關鍵的一句,卻對不出工對來,這又豈是一向不甘人後的林黛玉之所願為。
再說,詩句争勝,也還得看是否切題。
秋季群芳過盡,惟有冷月皎潔,故曰“冷月葬花魂”;此正“中秋夜即景”,與湘雲所出句恰好铢兩悉稱。
若說“葬詩魂”,便關人事而非寫景了。
大觀園又不是幽圹墓地,林黛玉又何至于硬拉扯李長吉“秋墳鬼唱鮑家詩”之類意思,去配湘雲那句寫眼前實景的詩呢。
所以,就像第二十六回末了對句中用“花魂默默”與“鳥夢癡癡”相對一樣,這裡,用以對“鶴影”的也應該是“花魂”。
三、《紅樓夢》本身,也提供若幹“葬花魂”的内證。
“花魂”一詞,在小說中曾多次出現。
除了上述為烘染林黛玉的傷感,有“花魂默默無情緒”一聯對句外,在林黛玉全部哀音中最有代表性的《葬花吟》裡也說:“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大家知道,《葬花吟》中所寫的種種,是林黛玉悲劇命運的藝術象征。
“葬花”、“花魂”等等都有比拟紅顔薄命的意思,黛玉最終就是在“風刀霜劍嚴相逼”下,紅消香斷、花落人亡的。
所以,與曹雪芹同時,彼此還可能相識的富察明義,在他的《題紅樓夢》絕句中就說:“傷心一首葬花詞,似谶成真自不知。
”其實,不但《葬花吟》是谶語,“冷月葬花魂”也同樣是黛玉夭亡的詩谶。
這正如“寒塘渡鶴影”的凄清孤獨的意境,暗示着史湘雲未來的不幸一樣。
(湘雲《詠白海棠》詩“自是霜娥偏愛冷”,脂評就點出,“不脫自己将來形景”。
)在暗示人物未來命運的關鍵之處,用詞前後有所照應,這也是作者為了讓讀者加深印象而常常使用的一種藝術手法。
四、從《紅樓夢》繼承我國豐富的文學遺産來看,也證明“葬花魂”是原文。
明代有名的才女葉小鸾,她十七歲就不幸夭亡。
其父葉紹袁(天寥)在他所著的《續窈聞記》中記載了這樣的一個故事:葉小鸾死後,某大
那是《紅樓夢》裡“中秋夜大觀園即景聯句”中林黛玉的警句。
當時湘雲出一句“寒塘渡鶴影”,黛玉又叫好,又跺腳,幾乎為之“擱筆”,幸好想出這一句來,才将對方壓倒。
怎麼“葬詩魂”現在變成“葬花魂”了呢? 說也難怪,長期以來,流行的各種排印本《紅樓夢》,采用的都是比較後出的程(偉元)高(鹗)系統的本子。
程本上這一句就是作“冷月葬詩魂”的,大家對它都已熟知,加之,意境也不錯,比之于唐代詩僧可止(860~934)哭賈島的詩“冢欄寒月色,人哭苦吟魂”,或者周密的“惱亂詩魂”來,也似乎更新奇一些,于是不再覺得有什麼問題,反而以為“冷月葬花魂”未必更佳,倒懷疑它真是出于曹雪芹的手筆。
然而,事實終究是事實,曹雪芹原著文字恰恰不是“葬詩魂”,而是“葬花魂”。
至于一字之差,詩句會有高下之分的問題,那是不應該脫離開人物的命運特點和情節的前後照應,而孤立地隻就詩句本身來衡量的。
何以見得“葬花魂”是曹雪芹原著的文字呢? 一、幾個早期抄本的異同情況,不僅說明了曹雪芹原著文字是“葬花魂”,而且也留下了從“葬花魂”到“葬詩魂”是如何改變過來的痕迹。
現存尚留有這一回(第七十六回)書的脂評系統本子有庚辰本、王府本,有正本、戚甯本、夢稿本和夢覺本六種。
其中府、正、甯、稿四種本子均作“葬花魂”,覺本作“葬詩魂”;庚辰本與諸本都不同作“葬死魂”,另筆點去“死”字,旁加“詩”字。
從各抄本之間的聯系來看,庚辰本的祖本(現存的是過錄本)也應是“葬花魂”。
因為從大量内證表明,府、正、甯三本的共同祖本是根據庚辰本傳抄整理而成的。
現在,這三個本子無一例外都作“葬花魂”,可見庚辰本原文也必然是“葬花魂”。
“死”隻不過是“花”的形訛。
行書“花”字與“死”字很像,而前面又是“葬”字,更易混淆,抄書人不察詩意而看錯,這是十分自然的。
“葬死魂”當然不通,抄本的某一位收藏者在未校核其他本子的情況下,揣測其為音近緻誤,便提筆改成了“詩”字。
夢覺本比較晚出,從種種迹象看,這個本子的底本也是庚辰本,但對庚辰本作過較大的删改,它選取了“葬詩魂”。
後來的程本,又是根據覺本整理的,所以沿襲了這一改筆。
由于程本是排字印本,流傳遠比抄本為廣,故“葬詩魂”遂為更多的讀者所接受了。
二、從對句看,也是“花魂”比“詩魂”更合當時的具體環境。
聯句,這種作詩的方法,常常是詩人們較量才華的一種方式,所謂“試試咱們誰強誰弱”。
因此,用“花魂”對“鶴影”的工對,要比用“詩魂”對“鶴影”的寬對更符合情理。
詩,當然未必是工對比寬對好,古今詩史上有不少名作名句,都不是工對的。
林黛玉論詩,也主張“不以詞害意”,“有好句子,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
不過,這裡情況有些特殊,排律與八句的律詩寫法稍有差别,它的對仗要求更加規矩、工嚴,而五言尤甚。
何況,又是彼此較量“誰強誰弱”的聯句。
這首詩其餘各聯對仗,皆屬工對或較工的,惟獨這關鍵的一句,卻對不出工對來,這又豈是一向不甘人後的林黛玉之所願為。
再說,詩句争勝,也還得看是否切題。
秋季群芳過盡,惟有冷月皎潔,故曰“冷月葬花魂”;此正“中秋夜即景”,與湘雲所出句恰好铢兩悉稱。
若說“葬詩魂”,便關人事而非寫景了。
大觀園又不是幽圹墓地,林黛玉又何至于硬拉扯李長吉“秋墳鬼唱鮑家詩”之類意思,去配湘雲那句寫眼前實景的詩呢。
所以,就像第二十六回末了對句中用“花魂默默”與“鳥夢癡癡”相對一樣,這裡,用以對“鶴影”的也應該是“花魂”。
三、《紅樓夢》本身,也提供若幹“葬花魂”的内證。
“花魂”一詞,在小說中曾多次出現。
除了上述為烘染林黛玉的傷感,有“花魂默默無情緒”一聯對句外,在林黛玉全部哀音中最有代表性的《葬花吟》裡也說:“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大家知道,《葬花吟》中所寫的種種,是林黛玉悲劇命運的藝術象征。
“葬花”、“花魂”等等都有比拟紅顔薄命的意思,黛玉最終就是在“風刀霜劍嚴相逼”下,紅消香斷、花落人亡的。
所以,與曹雪芹同時,彼此還可能相識的富察明義,在他的《題紅樓夢》絕句中就說:“傷心一首葬花詞,似谶成真自不知。
”其實,不但《葬花吟》是谶語,“冷月葬花魂”也同樣是黛玉夭亡的詩谶。
這正如“寒塘渡鶴影”的凄清孤獨的意境,暗示着史湘雲未來的不幸一樣。
(湘雲《詠白海棠》詩“自是霜娥偏愛冷”,脂評就點出,“不脫自己将來形景”。
)在暗示人物未來命運的關鍵之處,用詞前後有所照應,這也是作者為了讓讀者加深印象而常常使用的一種藝術手法。
四、從《紅樓夢》繼承我國豐富的文學遺産來看,也證明“葬花魂”是原文。
明代有名的才女葉小鸾,她十七歲就不幸夭亡。
其父葉紹袁(天寥)在他所著的《續窈聞記》中記載了這樣的一個故事:葉小鸾死後,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