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節 西山文字在,焉得葬通州(3)
關燈
小
中
大
個人來。
倘或是一般熟人,也可能因為敦敏跟雪芹多年交往的關系而在西郊再結識幾個,但那樣的人的存殁,就未必會反映在詩作裡了,當然更不會懷着“忍淚重回首”的深情悲感去相吊了。
吳恩裕注意到此詩“就環境說,遙山、清磬(蔡按:雪芹居處附近有寺庵)、野水、山村、茅肆、小園,都是在敦氏兄弟贈雪芹諸詩中可征的特點”,這是不錯的;還可以補充那裡有一條遐遠的曲徑。
我想,此詩中不但“黃葉村”之名是有意識用的,連它寫到聞笛和末句“斜日荒煙冷墓門”的凄涼景象,也像是有意在與以前敦誠挽詩中“山陽殘笛不堪聞”、“他時瘦馬西州路,宿草寒煙對落曛”等語暗合。
所以我一點也不懷疑這首詩正是憑吊曹雪芹的。
但也有人對此懷疑,認為此詩中“兼有所吊”的對象可能不是曹雪芹。
理由是《熙朝雅頌集》中還收有敦敏的另一首《贈曹雪芹》詩(《懋齋詩鈔》中有,原題作《贈芹圃》),但編在此詩之後,因而揣測二詩在原來未殘缺的《懋齋詩鈔》中(按時間排列)其先後順序也是如此;既然吊詩在先,贈詩在後,則所吊者必另有其人了。
這懷疑我以為應該消除。
首先,《懋齋詩鈔》殘缺失佚的是其乙酉年以後的部分,現存的敦敏“自山海關歸”後積數年詩作而成的《東臯集》,是他最初自編的集子,那首不見于此集的《西郊同人遊眺兼有所吊》詩,無疑不是他早年未編入集中的作品,而該是屬于詩鈔殘缺部分的詩,應在集子中所見的《贈芹圃》等詩之後。
那麼,為什麼在《熙朝雅頌集》中它們前後的次序被颠倒了呢?這很簡單,因為那是一部廣掇諸家詩作的選本,詩的來源本就龐雜,編集者并不考慮入選者詩作是否前後編年,他有自己心目中擇詩和編排的标準,他把那首泛說有所憑吊的詩看成是通常的山水遊眺之作而置于前,将贈人詩視為應酬之作而置于後,也完全可以有他的理由。
須知這種任意性對綜合性選本來說,不但完全允許,而且是實際存在的極其普遍的現象。
我們最常見的《唐詩三百首》就是如此,如王維的五絕《雜詩》(君自故鄉來)、《相思》(紅豆生南國),在《王右丞集》和《全唐詩》中編排次序是我說的這樣,到《三百首》中就倒了過來,是先《相思》後《雜詩》了;再如杜牧的七絕《遣懷》、《秋夕》、《贈别》二首、《金谷園》這幾首,《三百首》的編排次序也與《樊川詩集》和《全唐詩》完全不同。
所以我以為不應為這一不成問題的問題而懷疑敦敏詩之所指确是曹雪芹;詩,點出墓在西郊。
那麼,對敦敏指出名字來的《河幹集飲題壁兼吊雪芹》詩又作如何解說呢?我以為此詩恰好證明了曹雪芹的墓不在北京東面的通州。
為了讨論方便,還是再引其詩: 花明兩岸柳霏微,到眼風光春欲歸。
逝水不留詩客杳,登樓空憶酒徒非。
河幹萬木飄殘雪,村落千家帶遠晖。
憑吊無端頻怅望,寒林蕭寺暮鴉飛。
詩題把“集飲題壁”和“吊雪芹”聯系起來,說明以往遇到大家在一起喝酒作詩的場合,總少不了雪芹,這河邊酒樓大概就是他們曾來過的地方。
雪芹詩思敏捷,高談豪飲,總能增添大家的逸興,所以以“詩客”“酒徒”相稱,而在登此酒樓時想起他來了,現在再也不能相見,自然不免懷念他。
詩的立意如此而已,與雪芹死在哪裡、葬在哪裡毫不相幹。
以為此詩與雪芹墓地有什麼關系的,或許因為詩題中用了一個“吊”字。
其實,“吊”固可用在眺望或來到死者墓地的情況下,如前引西郊遊眺詩;但也可用在其他事物引起對死者的追念傷悼上,如林孝箕等《紅樓詩借》中有《悼紅軒吊曹雪芹先生》詩(見周汝昌《新證》),永忠有《因墨香得觀〈紅樓夢〉小說吊雪芹三絕句》等等,用得是很廣泛的,此詩正亦屬後一種,所以“憑吊無端頻怅望”句用了“無端”二字。
不是嗎,說“憑吊”,實可吊而不可為憑;說“怅望”,雖望而又望,眼前卻不存在真想要望的東西,它隻有因怅然而悲所引起的無意識的舉動。
末句景象正渲染了這種心緒情态。
倘若像有些同志想象的曹雪芹的墓就在近旁,則無論說憑吊或眺望,都非無緣無故,就不應用“無端”二字;今用了它,就隻能證明雪芹之墓并不在這一帶。
此詩所說的“河幹集飲題壁”,徐恭時考其地點在“通惠河的慶豐閘旁的酒樓上”(1976年9月
倘或是一般熟人,也可能因為敦敏跟雪芹多年交往的關系而在西郊再結識幾個,但那樣的人的存殁,就未必會反映在詩作裡了,當然更不會懷着“忍淚重回首”的深情悲感去相吊了。
吳恩裕注意到此詩“就環境說,遙山、清磬(蔡按:雪芹居處附近有寺庵)、野水、山村、茅肆、小園,都是在敦氏兄弟贈雪芹諸詩中可征的特點”,這是不錯的;還可以補充那裡有一條遐遠的曲徑。
我想,此詩中不但“黃葉村”之名是有意識用的,連它寫到聞笛和末句“斜日荒煙冷墓門”的凄涼景象,也像是有意在與以前敦誠挽詩中“山陽殘笛不堪聞”、“他時瘦馬西州路,宿草寒煙對落曛”等語暗合。
所以我一點也不懷疑這首詩正是憑吊曹雪芹的。
但也有人對此懷疑,認為此詩中“兼有所吊”的對象可能不是曹雪芹。
理由是《熙朝雅頌集》中還收有敦敏的另一首《贈曹雪芹》詩(《懋齋詩鈔》中有,原題作《贈芹圃》),但編在此詩之後,因而揣測二詩在原來未殘缺的《懋齋詩鈔》中(按時間排列)其先後順序也是如此;既然吊詩在先,贈詩在後,則所吊者必另有其人了。
這懷疑我以為應該消除。
首先,《懋齋詩鈔》殘缺失佚的是其乙酉年以後的部分,現存的敦敏“自山海關歸”後積數年詩作而成的《東臯集》,是他最初自編的集子,那首不見于此集的《西郊同人遊眺兼有所吊》詩,無疑不是他早年未編入集中的作品,而該是屬于詩鈔殘缺部分的詩,應在集子中所見的《贈芹圃》等詩之後。
那麼,為什麼在《熙朝雅頌集》中它們前後的次序被颠倒了呢?這很簡單,因為那是一部廣掇諸家詩作的選本,詩的來源本就龐雜,編集者并不考慮入選者詩作是否前後編年,他有自己心目中擇詩和編排的标準,他把那首泛說有所憑吊的詩看成是通常的山水遊眺之作而置于前,将贈人詩視為應酬之作而置于後,也完全可以有他的理由。
須知這種任意性對綜合性選本來說,不但完全允許,而且是實際存在的極其普遍的現象。
我們最常見的《唐詩三百首》就是如此,如王維的五絕《雜詩》(君自故鄉來)、《相思》(紅豆生南國),在《王右丞集》和《全唐詩》中編排次序是我說的這樣,到《三百首》中就倒了過來,是先《相思》後《雜詩》了;再如杜牧的七絕《遣懷》、《秋夕》、《贈别》二首、《金谷園》這幾首,《三百首》的編排次序也與《樊川詩集》和《全唐詩》完全不同。
所以我以為不應為這一不成問題的問題而懷疑敦敏詩之所指确是曹雪芹;詩,點出墓在西郊。
那麼,對敦敏指出名字來的《河幹集飲題壁兼吊雪芹》詩又作如何解說呢?我以為此詩恰好證明了曹雪芹的墓不在北京東面的通州。
為了讨論方便,還是再引其詩: 花明兩岸柳霏微,到眼風光春欲歸。
逝水不留詩客杳,登樓空憶酒徒非。
河幹萬木飄殘雪,村落千家帶遠晖。
憑吊無端頻怅望,寒林蕭寺暮鴉飛。
詩題把“集飲題壁”和“吊雪芹”聯系起來,說明以往遇到大家在一起喝酒作詩的場合,總少不了雪芹,這河邊酒樓大概就是他們曾來過的地方。
雪芹詩思敏捷,高談豪飲,總能增添大家的逸興,所以以“詩客”“酒徒”相稱,而在登此酒樓時想起他來了,現在再也不能相見,自然不免懷念他。
詩的立意如此而已,與雪芹死在哪裡、葬在哪裡毫不相幹。
以為此詩與雪芹墓地有什麼關系的,或許因為詩題中用了一個“吊”字。
其實,“吊”固可用在眺望或來到死者墓地的情況下,如前引西郊遊眺詩;但也可用在其他事物引起對死者的追念傷悼上,如林孝箕等《紅樓詩借》中有《悼紅軒吊曹雪芹先生》詩(見周汝昌《新證》),永忠有《因墨香得觀〈紅樓夢〉小說吊雪芹三絕句》等等,用得是很廣泛的,此詩正亦屬後一種,所以“憑吊無端頻怅望”句用了“無端”二字。
不是嗎,說“憑吊”,實可吊而不可為憑;說“怅望”,雖望而又望,眼前卻不存在真想要望的東西,它隻有因怅然而悲所引起的無意識的舉動。
末句景象正渲染了這種心緒情态。
倘若像有些同志想象的曹雪芹的墓就在近旁,則無論說憑吊或眺望,都非無緣無故,就不應用“無端”二字;今用了它,就隻能證明雪芹之墓并不在這一帶。
此詩所說的“河幹集飲題壁”,徐恭時考其地點在“通惠河的慶豐閘旁的酒樓上”(197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