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賈假甄真與曹家舊事(2)
關燈
小
中
大
該文亦有與拙文所言不盡相同之處。
如謂“作者嘗試了将作者(寫書的人)和叙述者(講故事的人)分開的寫法。
……這樣一來,直接講‘《紅樓夢》故事’的,便不是作者,而是另外一個人——‘石頭’了,作者所講的,不過是‘石頭的故事’而已”。
拙見則以為作者并未承認自己是作者(寫書的人),他隻扮演“披閱增删”的角色(這一點被脂評揭穿了,說他用筆“狡猾之甚”);他假托作者是石頭,因而小說以石頭的立場、口吻來叙述故事,實在未曾将作者與叙述者分開。
至于脂評中有時把“作者”與“石頭”分别開來,那是因為他知道真正的“作者”是誰,而“石頭”隻不過是一個虛拟的“作者”。
又該文論“石頭”作為整個故事的觀察者的叙述原則時說:“如果石頭失去了觀察故事的機會,記錄就得中斷。
”并以通靈玉被襲人用手帕包好,塞在褥下(第八回)和被鳳姐拿去,塞在自己枕邊(第十五回)為例,說明在類似情況下,石頭已“失去觀察故事發展的機會”。
拙見則以為作者在應用這一叙述原則時,有更大的自由。
因為我們不應忘記石頭是“通靈”的,它的視聽等感覺能力都超過了常人,所以它仍可以叙述寶玉(石頭是伴随着他的)并不直接在現場的許多事。
比如鳳姐捉弄賈瑞,使他一夜到天亮吃足苦頭,其時,寶玉必不會不去睡覺,則襲人也照例要将通靈玉包好,塞在褥下,以免次日冰了寶玉的脖子。
但石頭照樣可以叙述得頭頭是道。
如果以為石頭被塞在褥下枕邊,真的就對寶玉如何向秦鐘“算賬”“看不真切”,我想,脂評也就不至于說這樣寫是“似自相矛盾”的了;正因為作者一直都描寫石頭能通靈,能聞見常人所不曾聞見的事情,而現在卻忽然故意說“未見真切”,這才可以說“似自相矛盾”。
石既通靈,小說能剖析、描寫寶黛的内心活動(賈瑞正照風月鑒時所産生的幻覺、秦可卿托夢于鳳姐等等也是),以及許多暗中發生的事,也就不足為奇了;毋需認為“除了‘作者觀察’這個基本的觀點之外,《紅樓夢》裡有許多細節的描寫,則是加入了‘作者全知’觀點作為輔助的”。
因為在曹雪芹的構思中,石頭的觀察本不同于一般的“作者觀察”,在一定範圍之内,它的“觀察”本身就能達到“全知”,就像《聊齋》之類小說中所描寫的,你剛一轉念,鬼狐就知道了。
這種借性能通靈的觀察者具有某種全知能力,因而可以把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兩種叙述方式結合起來的描寫法,是曹雪芹所獨創的,同時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并非是所謂“觀點轉換”(Shiftingofpointofview),恐怕同西歐小說中“作者往往混合使用了許多不同的叙事觀點”的情況不完全一樣。
此外,該文還以為“石頭以第一人稱直接介入叙述”的一些插話,“嚴格說起來都是敗筆,破壞了叙述的流暢”,脂評中所說“甄寶玉送玉”,“可能是指這塊玉由甄寶玉把它送回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的”等等,亦與拙文所述不同。
這些問題都是見仁見智,很難有統一看法,正不妨各抒所見。
因讀馬力先生大作而知道海外尚有趙岡、陳鐘毅先生、黃錦明先生等紅學專家在研究這個問題,這也是令人高興的事。
又日本東京大學伊藤漱平教授前不久寄贈所著紅學大作多種,其中《〈紅樓夢〉中甄(真)、賈(假)問題》一文(見《中哲文學會報》第四号)與拙文後一節涉及的方面差近,而伊藤教授大作至為精深宏博。
筆者尚未寫完的《論紅樓夢佚稿》一書中,原拟寫“論甄寶玉”一章。
去年夏天,參加首屆全國紅學讨論會自哈爾濱回杭經滬,曾晤徐恭時先生,談及這個題目。
我把曹雪芹佚稿中必有借石頭易主而寫甄寶玉及江南甄府的情節的看法告訴徐先生,徐先生以為然,極力慫恿我寫成文章。
當時,因猬務叢集,未能如願。
時隔一年,值1981年紅學讨論會即将在濟南舉行之際,匆匆草就此稿。
實不暇再檢讀海外諸紅學家之著述,多方采納高見以補拙文之不足也。
如謂“作者嘗試了将作者(寫書的人)和叙述者(講故事的人)分開的寫法。
……這樣一來,直接講‘《紅樓夢》故事’的,便不是作者,而是另外一個人——‘石頭’了,作者所講的,不過是‘石頭的故事’而已”。
拙見則以為作者并未承認自己是作者(寫書的人),他隻扮演“披閱增删”的角色(這一點被脂評揭穿了,說他用筆“狡猾之甚”);他假托作者是石頭,因而小說以石頭的立場、口吻來叙述故事,實在未曾将作者與叙述者分開。
至于脂評中有時把“作者”與“石頭”分别開來,那是因為他知道真正的“作者”是誰,而“石頭”隻不過是一個虛拟的“作者”。
又該文論“石頭”作為整個故事的觀察者的叙述原則時說:“如果石頭失去了觀察故事的機會,記錄就得中斷。
”并以通靈玉被襲人用手帕包好,塞在褥下(第八回)和被鳳姐拿去,塞在自己枕邊(第十五回)為例,說明在類似情況下,石頭已“失去觀察故事發展的機會”。
拙見則以為作者在應用這一叙述原則時,有更大的自由。
因為我們不應忘記石頭是“通靈”的,它的視聽等感覺能力都超過了常人,所以它仍可以叙述寶玉(石頭是伴随着他的)并不直接在現場的許多事。
比如鳳姐捉弄賈瑞,使他一夜到天亮吃足苦頭,其時,寶玉必不會不去睡覺,則襲人也照例要将通靈玉包好,塞在褥下,以免次日冰了寶玉的脖子。
但石頭照樣可以叙述得頭頭是道。
如果以為石頭被塞在褥下枕邊,真的就對寶玉如何向秦鐘“算賬”“看不真切”,我想,脂評也就不至于說這樣寫是“似自相矛盾”的了;正因為作者一直都描寫石頭能通靈,能聞見常人所不曾聞見的事情,而現在卻忽然故意說“未見真切”,這才可以說“似自相矛盾”。
石既通靈,小說能剖析、描寫寶黛的内心活動(賈瑞正照風月鑒時所産生的幻覺、秦可卿托夢于鳳姐等等也是),以及許多暗中發生的事,也就不足為奇了;毋需認為“除了‘作者觀察’這個基本的觀點之外,《紅樓夢》裡有許多細節的描寫,則是加入了‘作者全知’觀點作為輔助的”。
因為在曹雪芹的構思中,石頭的觀察本不同于一般的“作者觀察”,在一定範圍之内,它的“觀察”本身就能達到“全知”,就像《聊齋》之類小說中所描寫的,你剛一轉念,鬼狐就知道了。
這種借性能通靈的觀察者具有某種全知能力,因而可以把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兩種叙述方式結合起來的描寫法,是曹雪芹所獨創的,同時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并非是所謂“觀點轉換”(Shiftingofpointofview),恐怕同西歐小說中“作者往往混合使用了許多不同的叙事觀點”的情況不完全一樣。
此外,該文還以為“石頭以第一人稱直接介入叙述”的一些插話,“嚴格說起來都是敗筆,破壞了叙述的流暢”,脂評中所說“甄寶玉送玉”,“可能是指這塊玉由甄寶玉把它送回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的”等等,亦與拙文所述不同。
這些問題都是見仁見智,很難有統一看法,正不妨各抒所見。
因讀馬力先生大作而知道海外尚有趙岡、陳鐘毅先生、黃錦明先生等紅學專家在研究這個問題,這也是令人高興的事。
又日本東京大學伊藤漱平教授前不久寄贈所著紅學大作多種,其中《〈紅樓夢〉中甄(真)、賈(假)問題》一文(見《中哲文學會報》第四号)與拙文後一節涉及的方面差近,而伊藤教授大作至為精深宏博。
筆者尚未寫完的《論紅樓夢佚稿》一書中,原拟寫“論甄寶玉”一章。
去年夏天,參加首屆全國紅學讨論會自哈爾濱回杭經滬,曾晤徐恭時先生,談及這個題目。
我把曹雪芹佚稿中必有借石頭易主而寫甄寶玉及江南甄府的情節的看法告訴徐先生,徐先生以為然,極力慫恿我寫成文章。
當時,因猬務叢集,未能如願。
時隔一年,值1981年紅學讨論會即将在濟南舉行之際,匆匆草就此稿。
實不暇再檢讀海外諸紅學家之著述,多方采納高見以補拙文之不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