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節 西山文字在,焉得葬通州(2)

關燈
(三)甲申說。

    雪芹卒于甲申年,雖是胡适1922年最早說過的,但他僅據敦誠挽詩詩題後所注“甲申”字樣判斷,後來因見甲戌本批語便放棄了。

    八十年代初再次提出曹雪芹卒于甲申年(1764年2月2日為陰曆正月初一)的是香港梅挺秀。

    他的《曹雪芹卒年新考》對甲戌本該脂批作了新的解說,解決了脂批所述(其實是出于誤解)與現存史料之間的矛盾,因而是一個極重要的發現,應視為與胡适無關的新說。

    此說得徐恭時等贊同,因其言之成理,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現試雜愚見略加申述。

     甲戌本的底本文字是現存諸本中最早的。

    但甲戌本過錄較遲,它把後十幾年中續加的一些脂批,多數經删除署名、年月後,也同時過錄了。

    開頭幾回的批語特别多,因地位擁擠而又常常出現将兩條應分開的批語連抄在一起的錯誤。

    如第一回甄士隐“親斟一鬥為賀”句旁有夾批雲:“這個‘鬥’字莫作‘升鬥’之‘鬥’看。

    可笑。

    ”其實,“可笑”二字是另一個人不同意批語前面這句話的說法而加的批語,應分開而沒有分開。

    又如第二回“後一帶花園子裡”的夾批:“‘後’字何不直用‘西’字。

    恐先生堕淚故不敢用‘西’字。

    ”很顯然,這句也應分成兩條,是後批者在回答前批者。

    我們要讨論的那條提到雪芹逝世的脂批,也屬此類情況,隻是過錄者把該分的連在一起而反把該連在一起的給分開了。

    現以愚見校讀其文如下: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

    ——壬午除夕。

     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餘嘗哭芹,淚亦待盡,每意覓青埂峰再問石兄,奈不遇癞頭和尚何?怅怅!今而後,唯願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書何幸!餘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

    ——甲申八月淚筆。

     前一條是批作者題詩“誰解其中味”的,聯系其“一把辛酸淚”語來回答。

    意思說,能解者怕不多吧,隻有像作者那樣曆盡辛酸、又能流着淚把這一番經曆寫成書的人,才有可能真正的解味。

    語言是機智的,感情比較平靜。

    後一條批語則完全是痛悼雪芹、脂硯的相繼去世,終使此奇書成了殘編,又不能再起作者于地下而問個究竟,遂生“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以彌補此大憾恨的幻想,情緒是十分激動的,從“淚筆”二字亦可見。

    二批語絕不應相混。

     兩條批語都是畸笏叟加的,隻是批的時間不同。

    他署年月的後期批語甚多,尤其是壬午、丁亥兩年。

    從壬午之批看,署為“壬午春”、“壬午季春”、“壬午孟夏”、“壬午孟夏雨窗”、“壬午九月”、“壬午重陽”等等,不計這條“壬午除夕”在内,已多至42條,且形式上短短一句話即署年月或名号的也不少。

    如“數字道盡聲勢。

    ——壬午春,畸笏老人”,“實表奸淫尼庵之事如此。

    ——壬午季春”,等等。

    所以沒有理由不認為“壬午除夕”也像“壬午重陽”之類那樣是批語所署的年月。

     反之,若連下作“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把“壬午除夕”當作這一句的時間狀語,推敲起來,便存在着一些問題:1.整個句式就與今人寫白話文喜歡用較多的狀語、定語的習慣一樣了,而古文一般不如此行文。

    2.更主要的是時間狀語加不加在開頭,所表達的意思很不一樣。

    沒有這個狀語,是此書尚未成完璧,雪芹就逝世了的意思。

    “淚盡”是泛說其一生辛酸之事多。

    這是完全符合實際情況的。

    倘有這個狀語,則是連上說雪芹是一直在用辛酸之淚寫此書,寫到壬午除夕那天,還沒有将此書寫完,他就死了。

    這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雪芹死前數月,因喪子感傷成疾,不能寫書,自不待言。

    自甲戌(1754)之前,他寫完此書(寶玉出家回叫《懸崖撒手》、末回是《警幻情榜》),将書稿交脂硯等人抄閱加批後,因有五、六稿在譽清時被借閱者遺失而無法抄出後半部,此後就一直懷着懊喪和僥幸之心在等待找回失稿而沒有及時去重寫和補全那些殘缺部分,緻使造成如此重大的遺憾。

    甲戌重評後的諸本,雖有許多個别文字上的差異,但均非經作者之手修改的,這隻要看諸本因漏抄了甲戌底本上第一回四百二十餘字,使原來石頭羨慕塵世榮華、苦求二仙攜帶他下凡的情節,變成僧道主動要帶石頭下凡而居然沒有發現有什麼問題,這就足可證明作者自己根本沒有再審改過已寫成的書稿。

    因為,說他死前一直在寫書是不符合實際的。

    3.甲戌本脂批一般是删署名、年月的。

    但偶爾也有未删的,如第十三回有松齋、梅溪二名,或因其非主持批書的脂硯、畸笏自己而予以保留的。

    署年月的有第一回的一條夾批,留着“丁亥春”字樣,我以為與“壬午除夕”一樣,是屬于漏删的。

    此外,僅有的一條可認為是有意保留的,那就是此條末了的“甲申八月淚筆”,因為這年月有着紀念意義:甲申初雪芹逝世,幾個月後(八月之前)脂硯又相繼死去,畸笏批語說的正是此二事,故用“淚筆”這兩個不輕易下的字。

    甲戌本此條除過錄中分合有誤外,也有錯字,如“癞”訛作“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