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節 “新說”誤人
關燈
小
中
大
正研究些需要研究的重大問題,别把大量時間精力都浪費在那些嘩衆取寵、混淆視聽而又毫無價值的“新說”上。
《紅樓夢》八十回後原稿散佚的原因 曹雪芹既幸運又不幸。
家道的敗落,生活的困厄,倒是他的幸運,正因為他“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見來者”,才激發起他的創作熱情,不然,世上也就不會有一部《紅樓夢》了。
他的最大不幸乃是他花了十年辛苦,嘔心瀝血地寫成的“百餘回大書”,居然散佚了後半部,僅止于八十回而成了殘稿。
如果是天不假年,未能有足夠時間讓他寫完這部傑作倒也罷了,然而事實又并非如此。
早在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雪芹才三十歲時,這部書稿已經“披閱(實即撰寫,因其假托小說為石頭所記,故謂)十載,增删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除了個别地方尚缺詩待補,個别章回還需考慮再分開和加拟回目外,全書包括最後一回《警幻情榜》在内,都已寫完,交其親友們加批、謄清,而脂硯齋也已對它作了“重評”了。
使這部巨著成為殘稿的完全是最平淡無奇的偶然原因,所以才是真正的不幸。
我們從脂批中知道,乾隆二十一年(1756,即甲戌後兩年的丙子)五月初七日,經重評後的《紅樓夢》稿至少已有七十五回由雪芹的親友校對謄清了。
凡有宜分二回、破失或缺詩等情況的都一一批出。
但這次謄清稿大概已非全璧。
這從十一年後(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作者已逝世,其親友畸笏叟在重新翻閱此書書稿時所加的幾條批語中可以看出,其中一條說: 茜雪至《獄神廟》方呈正文。
襲人正文标目曰《花襲人有始有終》,餘隻見有一次謄清時,與《獄神廟慰寶玉》等五、六稿被借閱者迷失。
歎歎!丁亥夏,畸笏叟。
又一條說: 《獄神廟》回有茜雪、紅玉一大回文字,惜迷失無稿。
歎歎!丁亥夏,畸笏叟。
又有一條說: 寫倪二、紫英、湘蓮、玉菡俠文,皆各得傳真寫照之筆。
惜《衛若蘭射圃》文字迷失無稿,歎歎!丁亥夏,畸笏叟。
再一條說: 歎不能得見寶玉《懸崖撒手》文字為恨。
丁亥夏,畸笏叟。
批語中所說的“有一次謄清時……被借閱者迷失”,時間應該較早,“迷失”的應是作者的原稿。
若再後幾年,書稿抄閱次數已多,這一稿即使丢失,那一稿仍在,當不至于成為無法彌補的憾事。
從上引批語中,我們還可以推知以下事實: 一、作者經“增删五次”基本定稿後,脂硯齋等人正在加批并陸續謄清過程中,就有一些親友争相借閱,先睹為快,也許借閱者還不止一人,借去的也有尚未來得及謄清的後半部原稿,傳來傳去,丢失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從所舉“迷失”的五、六稿的情節内容看,這五、六稿并不是連着的,有的應該比較早,如《衛若蘭射圃》,大概是寫憑金麒麟牽的線,使湘雲得以與衛若蘭結緣情節的;學射之事前八十回中已有文字“作引”,可以在八十回後立即寫到。
有的較遲,如《獄神廟》;最遲的如《懸崖撒手》,隻能在最後幾回中,但不是末回,末回是《警幻情榜》,沒有批語說它丢失。
接觸原稿最早的是脂硯齋,應是讀到過全稿的;畸笏叟好像也讀過大部分原稿,因而還記得“迷失”稿的回目和大緻内容,故有“各得傳真寫照之筆”及某回是某某“正文”等語,隻有《懸崖撒手》回,玩批語語氣,似乎在“迷失”前還不及讀到。
二、這些“迷失”的稿子,都是八十回以後的,又這裡少了一稿,那裡少了一稿,其中缺少的也可能有緊接八十回情節的,這樣八十回之後原稿缺得太多,又是斷斷續續的,就無法再謄清了。
這便是傳抄存世的《紅樓夢》稿都止于八十回的原因。
三、上引批語都是雪芹逝世後第三年加在書稿上的,那時,跟書稿有關的諸親友也都已“相繼别去,今丁亥夏,隻剩朽物(畸笏自稱)一枚”,可見《紅樓夢》原稿或謄清稿,以及八十回後除了“迷失”的五、六稿外的其餘殘稿,都應仍保存在畸笏叟的手中。
如果原稿八十回後尚有三十回,殘稿應尚存二十四五回。
但也有研究者認為脂批所謂的“後三十回”,不應以八十回為分界線,而應以賈府事敗為分界,假
《紅樓夢》八十回後原稿散佚的原因 曹雪芹既幸運又不幸。
家道的敗落,生活的困厄,倒是他的幸運,正因為他“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見來者”,才激發起他的創作熱情,不然,世上也就不會有一部《紅樓夢》了。
他的最大不幸乃是他花了十年辛苦,嘔心瀝血地寫成的“百餘回大書”,居然散佚了後半部,僅止于八十回而成了殘稿。
如果是天不假年,未能有足夠時間讓他寫完這部傑作倒也罷了,然而事實又并非如此。
早在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雪芹才三十歲時,這部書稿已經“披閱(實即撰寫,因其假托小說為石頭所記,故謂)十載,增删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除了個别地方尚缺詩待補,個别章回還需考慮再分開和加拟回目外,全書包括最後一回《警幻情榜》在内,都已寫完,交其親友們加批、謄清,而脂硯齋也已對它作了“重評”了。
使這部巨著成為殘稿的完全是最平淡無奇的偶然原因,所以才是真正的不幸。
我們從脂批中知道,乾隆二十一年(1756,即甲戌後兩年的丙子)五月初七日,經重評後的《紅樓夢》稿至少已有七十五回由雪芹的親友校對謄清了。
凡有宜分二回、破失或缺詩等情況的都一一批出。
但這次謄清稿大概已非全璧。
這從十一年後(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作者已逝世,其親友畸笏叟在重新翻閱此書書稿時所加的幾條批語中可以看出,其中一條說: 茜雪至《獄神廟》方呈正文。
襲人正文标目曰《花襲人有始有終》,餘隻見有一次謄清時,與《獄神廟慰寶玉》等五、六稿被借閱者迷失。
歎歎!丁亥夏,畸笏叟。
又一條說: 《獄神廟》回有茜雪、紅玉一大回文字,惜迷失無稿。
歎歎!丁亥夏,畸笏叟。
又有一條說: 寫倪二、紫英、湘蓮、玉菡俠文,皆各得傳真寫照之筆。
惜《衛若蘭射圃》文字迷失無稿,歎歎!丁亥夏,畸笏叟。
再一條說: 歎不能得見寶玉《懸崖撒手》文字為恨。
丁亥夏,畸笏叟。
批語中所說的“有一次謄清時……被借閱者迷失”,時間應該較早,“迷失”的應是作者的原稿。
若再後幾年,書稿抄閱次數已多,這一稿即使丢失,那一稿仍在,當不至于成為無法彌補的憾事。
從上引批語中,我們還可以推知以下事實: 一、作者經“增删五次”基本定稿後,脂硯齋等人正在加批并陸續謄清過程中,就有一些親友争相借閱,先睹為快,也許借閱者還不止一人,借去的也有尚未來得及謄清的後半部原稿,傳來傳去,丢失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從所舉“迷失”的五、六稿的情節内容看,這五、六稿并不是連着的,有的應該比較早,如《衛若蘭射圃》,大概是寫憑金麒麟牽的線,使湘雲得以與衛若蘭結緣情節的;學射之事前八十回中已有文字“作引”,可以在八十回後立即寫到。
有的較遲,如《獄神廟》;最遲的如《懸崖撒手》,隻能在最後幾回中,但不是末回,末回是《警幻情榜》,沒有批語說它丢失。
接觸原稿最早的是脂硯齋,應是讀到過全稿的;畸笏叟好像也讀過大部分原稿,因而還記得“迷失”稿的回目和大緻内容,故有“各得傳真寫照之筆”及某回是某某“正文”等語,隻有《懸崖撒手》回,玩批語語氣,似乎在“迷失”前還不及讀到。
二、這些“迷失”的稿子,都是八十回以後的,又這裡少了一稿,那裡少了一稿,其中缺少的也可能有緊接八十回情節的,這樣八十回之後原稿缺得太多,又是斷斷續續的,就無法再謄清了。
這便是傳抄存世的《紅樓夢》稿都止于八十回的原因。
三、上引批語都是雪芹逝世後第三年加在書稿上的,那時,跟書稿有關的諸親友也都已“相繼别去,今丁亥夏,隻剩朽物(畸笏自稱)一枚”,可見《紅樓夢》原稿或謄清稿,以及八十回後除了“迷失”的五、六稿外的其餘殘稿,都應仍保存在畸笏叟的手中。
如果原稿八十回後尚有三十回,殘稿應尚存二十四五回。
但也有研究者認為脂批所謂的“後三十回”,不應以八十回為分界線,而應以賈府事敗為分界,假